内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560104)一、招生对象及学制1、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2、学制:高职专科,学制三年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室内设计专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拥有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及管理能力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学校学习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经过实践后还能从事管理、咨询、监理等工作。
三、职业岗位分析专业职业岗位群(见表1):四、专业培养要求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建筑工程室内设计、工程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施工监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素质结构要求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室内设计师职业沟通、洽谈和协调能力;2、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检查;4、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二)知识结构要求1、必备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2、具备建筑工程室内设计的知识;3、具备专业需要的计算机辅助绘图的知识和技能;4、具有正确识读、绘制建筑工程室内设计施工图纸和参与图纸会审的能力;5、具有正确使用建筑装饰材料、设备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6、具有工程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的能力,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的能力;7、具有编制室内设计投标文件和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要求:1、掌握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能力;2、掌握室内空间与尺度的基本特征和人体工程学相关数据的能力;3、掌握室内设计程序的相关知识的能力;4、具备进行室内空间组织的应用设计的能力;5、具备进行设计方案的整体把握,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的能力;6、具备进行室内界面、材质、照明、家具以及陈设的设计的能力;7、具备进行施工图的平面、立面草图制作,具备设计表现能力的能力;8、掌握设计师基本素质要求与职业标准的能力;9、掌握工程接洽方法和信息收集方法的能力;10、掌握工地测量的方法的能力。
(四)具备以下方法能力1、具备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2、具备基本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规划能力;3、能自主学习室内设计新知识、新技术;4、能利用各种媒体信息渠道获取行业动态。
五、人才培养模式(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根据对行业的深入调研、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企业行业专家访谈,结合建筑行业的工程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工学交替、实境育人、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上岗培训内容前置,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接受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实施的培养方案,主动适应企业工程建设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双向培养为平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与各个道路桥梁建筑企业的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整合社会资源,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研究,为教学过程与施工流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就要坚持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
实施要点如下: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规格对接,一般情况下由校企合作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研究确定,对于有特殊要求的企业,通过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来明确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内容由素质教育系统与专业技术教育系统相融通,与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毕业证)与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相融通。
3.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环节一部分在校内完成,一部分在企业完成,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4.人才培养环境由学校与现场交叉合成,根据课程和内容特点,选择课堂教学或校内仿真实训场馆、实训室和校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尽早熟悉图1 “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四岗渐进、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真实的岗位环境,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并能融会贯通到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5.教学进程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并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可针对企业不同的需求,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差异、培养人才的知识层次差异、学习时间需求的差异等,采用“先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学习实践穿插交替进行”等组织模式。
6.教学评价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学校是评价、考核理论教学成果的主体,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通过对每个课程和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把评价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改变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并逐步实现评(考)教分离。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1. 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合作单位为平台的导师制学习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体现了“创新”、“实用”思想,基础课的设置更加体现了为专业设计课程服务的色彩,专业课程许多设计课题来自一线设计公司,实战性大大增强。
2.设置“创新”“实用”的室内设计工作室”+“导师制”课程内容3. 实施“室内设计工作室”+“导师制”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团队的形式按“设计公司”的要求完成社会上的设计业务。
一年的工作室实习时间对学生是一个全面的锻炼:能够接触、了解、熟悉实习单位整整一个年度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能够全面了解、感悟实习单位的制度、文化及实际状况,能够丰富生活阅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技能,缩短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期,为用人单位节约了培养成本。
从另一个方面看,一年的实习期对实习单位而言,具有值得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实习单位可以将固定的岗位安排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从而节省了人力,也节省了支出;还可以利用一年的时间全面培养、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单位正式聘用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从企业单位聘请指导教师,这也为受聘的指导教师提供了自我提高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实习单位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教师在工作室中的“模拟室内设计公司”主要负责档案记录,主要工作是评价他们的方案,及时指出“模拟公司”与实际设计公司的差距,提出最近一段时间的努力目标,及时吸纳各门课程的精华,融到“模拟公司”的经营中去。
这种在第三学年开展的“室内设计工作室”+“导师制”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模拟设计公司中,逐步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潜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提前适应未来面临的市场与行业竞争。
六、毕业合格标准(1)符合德育培养目标要求。
(2)学生修完3学年安排的课程。
(3)符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七、修业年限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八、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1)九、必修课程拓扑图(见附表2)十、室内设计技术专业选修课程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3)十一、综合实训安排表(附表4)十二、主要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展示空间设计》授课时数: 68 开设学期:4随着博物馆于会展业的发展,展示设计无论在技术还是在艺术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把握国际趋势,新的方法程序与技术,是博物馆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展示的意义,方法、程序与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能胜任一班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并对设计方案有较好的判断能力。
使用教材:《展示空间设计》北京理工大学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课程设计2、课程名称:《园林景观设计》授课时数:68 开设学期:4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它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系统的园林科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适应园林科学、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的园林科学与应用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园林、风景名胜区、旅游、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以及厂矿企业、花木企业从事风景与园林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及管理工作使用教材:《园林景观设计》科技大学出版社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课程设计3、课程名称:《3DMAX》授课时数:102 开设学期:2本课程内容包括3DMAX的模型的建立和修改、材质的赋予、灯光及摄像机的布置和最终的渲染输出。
通过对3DMAX的各项基础理论讲解和实际的方案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使用3DMAX软件完成室内外设计上所要求制作的效果图。
使用教材:《3ds max室内效果图风暴》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完整的3D效果图制作4、课程名称:《公共空间设计》授课时数:68 开设学期:4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技能课。
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分析各类公共空间的独有特性,并能使学生做出单项的公共空间环境概念设计作品。
使用教材:《公共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课程设计5、课程名称:《居住空间设计》授课时数:68 开设学期:3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居住空间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基本法则,居住空间设计思维方法,居住空间设计程序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方法与技术,为以后从室设计工作打下基础使用教材:《居住空间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完整的课程设计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网上搜集资料汇总)页脚内容10附表2:必修课程拓扑图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公共基础课 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基础能力课附表:3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公共选修课程教学计划表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网上搜集资料汇总)页脚内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