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一)目的1.了解叙事的一般方法,学会条理记事。
2.学习运用线索记事的方法,写清一件事。
.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中,成长在自己的故事里,同时也在历史的故事中不断地接受营养,这些故事或许在你的心底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使你难以忘怀。
请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题目记叙一个这样的故事。
要求:(1)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线索,精选事件。
(2)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3)字数不少于600。
写清一件事,首先要学会写一人一事的记叙文写这类文章关键在于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
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
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将人和事的关系处理得最好,是一人一事的记叙文能否出彩的关键。
1、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叙事是为了写人,叙事的语言每一句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内心世界等服务的,所以,叙事的语言后面一定要注意随时穿插人物描写。
【举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放学来到那条令人凄神寒骨而又深邃的小巷口。
我家在巷子的尽头,这是径不得不经过的巷子。
我想:今天母亲不会再为我点燃那盏指明灯了。
我顿时陷入了恐惧,冷风习习,吹得我直打寒颤。
面对那幽深的小巷,我束手无策,仿佛猎人手中的猎物,任由他人宰割,却无法抵抗。
不经意间,一点星光从我眼前滑过.难道是鬼火?我不敢再冥思遐想.便壮着胆子快步向前迈,走近一看:天哪,那是从病榻上起来的年迈母亲啊!只见母亲满是皱纹的脸盘惨白吓人,那眼神飘忽不定,像迷路的孩子丢失了指南针.昔日那红润的嘴唇已是黯淡无光。
母亲从兜里伸出又冰又冷的手抚摸着我的脸,眼泪一下模糊了我的视线。
我情不自禁地扑到母亲怀抱里。
此刻,浓浓的暖意渗入到我幼小的心灵.像是一泓清澈的泉水,荡涤起心中的欢歌笑语.母亲吐出几个字“饿……饿了吗?我去煮夜宵,让你暖和身子。
”【品读】本文的中心是为了表现母爱留给“我”的影响,在叙事过程中,小作者穿插的病中的母亲在冷冽的寒风中等儿回家的人物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这样的母爱让人刻骨铭心,从而为指导下文小作者的抒情议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的片段,一定要重点描写。
【举例】致命的下课铃响了,我一拎书包,飞一般地冲出教室,一头钻进茫茫的雨帘中。
雨水迅速地从头顶直浇身上,但我很庆幸,庆幸他没有来。
回头看看校门口,同学信一个个钻进温暖宽敞的小车里,马达的声音渐渐地盖过了我的思绪……“儿子!”一声惊雷把我从“梦”中惊醒,这熟悉的声音……不!循声望去,他来了!他手上撑着一把旧伞,扶着一辆老爷自行车,车上的锈迹像他脸上的皱纹一般,满无规律。
他脸上带着微笑,尽管很慈祥,但我觉得一身的不自在。
“爸爸来迟了,对不起,快带上伞,爸爸送你回家。
”他慢慢地说。
身旁开过一辆又一辆的小轿车,我感觉得到,车里的同学肯定在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衰老的他和破旧的自行车。
我的脸感到了火辣辣的烧痛……他似乎知道了什么,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我还有事先走了,你自己乘车回家吧。
”说完,就跨上车,伴随着“吱嘎,吱嘎”的声音消失在雨帘中。
他站过的地方,只有密密匝匝的雨滴和两个还在冒烟的烟头,我知道,他是从来不吸烟的……【品读】这个片段是表现文章主旨——“父爱”最集中的素材,正因为如此,小作者对这个片段进行了重点的刻画,通过对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和“我”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对比反差,表现出“我”感悟到父爱后内心深深的愧疚之情。
3、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描写。
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文章浓厚的氛围,可以起到余音缭绕的效果。
【举例】母亲点亮了那盏微黄的煤油灯,顿时,漆黑的屋里透出了几许的光亮。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
一次,又一次;一针,又一针。
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
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盘。
我再一次凝视着那豆大的灯火,那点点的光,仿佛就是苍老的母亲那即将被榨干的躯体继续为儿女奉献的余热。
我霎时明白了,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那昏黄的烛光,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
【品读】文段中为数不多的几处环境描写,准确地凸显了“我”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身影也因了这“微黄的煤油灯”、因了这“豆大的灯火”而越发高大、越发清晰。
写清一件事,还要安排好写作顺序,学会运用线索与人称。
叙事是为了说明一定的思想观点,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如果单纯为叙事而叙事,那么这种叙事是没有生命力的。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常用的是前两种。
顺叙是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这种方式首尾完整,来龙去脉清楚,但容易造成平铺直叙。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叙事的方法多种多样,“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
(刘熙载《艺概·文概》)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一个故事至少必须包括两个事件,这些事件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线索的串联,便不会有完整的结构。
任何叙事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
以第三者身份从旁叙述的叫第三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不论是自己或不是作者自己)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把作品的情节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能使读者得到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
但叙述的事和人,只能是“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物和事件。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叙述者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
对作品而言,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别就在于两者与作品中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距离不同。
第一人称叙述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和这个世界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他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一个真切的、活生生的人物。
而第三人称叙述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尽管他也可以具有一些个人特征,但这些个人特征并不能证明他在艺术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例文(一)难忘的一件事当父亲没了,全家的重担落到哥的肩上时,我除了感到艰难外,更多的则是心酸。
哥仅比我大两岁,可为了这个家和我的前途,他毅然选择了辍学,去面对笨重的农具、厚实的土地以及度日维艰的焦虑。
不过,哥很快就适应了田间劳作,全家的日子也被安排得井然有序。
尽管时常也被钱的问题所困扰,但哥最终还是让我继续安心读书。
上学期,我期末考试考了全校第一名。
这令我们娘儿仨高兴极了,尤其是哥,自父亲去世后,他的笑容第一次得到了痛快的舒展。
可哥高兴的同时,却为我这学期的生活费犯愁,卖猪、卖鸡,凡是能卖的都卖了,快开学时,加上借的,哥共凑了300元。
我终于可以安心地去报到了。
一切都已准备得差不多了,包括衣服,尽管穿上显得很土,但还不碍事。
现在我最急需的是一根皮带,因为我一直靠着扣子将裤子系在腰上。
它的最大缺点就是老断线,幸好没在女生面前现丑,但也着实令我难堪了好几回。
比如那次早操,扣子突然掉了,我只好就势蹲下,假装肚子痛,隔着上衣提着裤子离开操场。
我想,上初三了,总得用皮带吧!我把情况跟哥一说时,哥欣然同意了,但他想了好几天才想出了换钱的办法:卖辣椒。
地里近来又红了一批辣椒,摘下来去卖,足够了。
那天,我和哥带着辣椒,直往县里赶。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才赶到了集市。
支起车子,我们就蹲在烈日中沿街摆摊。
很快,有人问起了辣椒,我讨价5毛,那人见货好,价都没还就说都要了。
一称共46斤,23块钱。
拿到这笔钱后,我冲着哥一扬,说:“我先去买了,买好就回来。
”商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带,有几块的,有十几块的,也有几十上百块的。
我想,几块钱的皮带肯定是不像样子,所以,我买了那根22块的,并将它系在腰上,然后就高兴地往哥处赶。
见我回来了,哥满脸是笑,问:“买好了?”“嗯,就这根,”我赶紧答道。
“多少钱呢?”“22块。
”话刚出口,哥就皱紧了眉,心疼地“咳”了一声道:“这么贵?40多斤辣椒啊!”我顿时难过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
不是因为我觉得受了委屈,而是觉得很愧疚。
年轻的哥哥为我已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在日夜劳作的过程中,他已深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钱的来之不易。
从那以后,我十分珍惜地花着哥寄给我的每一分钱。
我变得从未有过的实在,不再对超出自身经济水平的东西有所奢望,更不追求表面上的虚荣,因为我害怕耳边再次响起哥在太阳底下的那种沉重的“咳”声,以及那丝丝难咽的苦涩。
(二)难忘的一件事初二那年,班上组织去春游。
班主任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就喧闹起来。
同学们纷纷询问注意事项,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我这个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我犹豫着举起手。
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下却没有声音。
但我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笑声刺激了我,我沮丧地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出发的前一天,我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做贼似的跑回宿舍。
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
我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
出发的那天下着雨,我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我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赶到目的地时,我的一半身子湿了,身上的背包也湿了。
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我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
可是,我发现塑料袋子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
我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我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
我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只好匆忙地把手里的馒头往背包里塞。
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我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我的背包啃起馒头来。
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
转眼,我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我看着空了的背包只能无声地落泪。
第二天,到了该吃早饭的时候,我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
雨已经停了,我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我正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
班长走了过来我拉起我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两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我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睛模糊了。
我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我永远忘不掉这件事,因为我知道:那次春游,同学们给了我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