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题卷: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新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题卷: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四书集注》构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它为中华文明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促成这一可能性的主要原因是()A.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理学走向成熟B.《四书集注》宣扬继承了儒家“仁、礼”的核心思想C.朱熹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D.《四书集注》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2.朱熹和陆九渊自鹅湖之会后,直到陆九渊去世,中间十七年,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两家的门人,亦常彼此往来问学,有的先朱而后陆,有的先陆而后朱,有的可立于两家的门墙。

这说明朱陆两派()A.思想内容相同 B.修养方法相同C.思想本质相同 D.哲学思想相同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阳明心学”时说:“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下列能佐证汤因比这一观点的言论是()A.“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B.“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D.“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4.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兄弟喜欢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与佛门坐禅静虑相似。

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受了佛教禅宗的启发,理学家近乎白话文的语录颇有禅宗风格。

这说明()A.宋代理学家排斥佛教 B.儒学受到了佛学影响C.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 D.佛学已成为思想主流5.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据此可知()A.科技发展推动理学发展 B.理学思想影响传统科技C.理学思想依据客观规律 D.沈括开启北宋理学之源6.宋代一些史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但欲通知古今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

”这种观点()A.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 B.有利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C.开启通史编撰的潮流 D.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思想7.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是范仲淹。

他“以天下为己任”,一生三次因谏议而遭贬黜,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

据此可知,当时()A.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B.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控制舆论C.士大夫认同朱熹的“正君心” D.儒学复兴运动遭受巨大挫折8.宋代佛教云门宗僧人契嵩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等同起来,提出了“孝为戒先”的重要命题,说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两者不可分割。

契嵩这一主张意在()A.说明儒佛思想内涵相同 B.借助本土文化宣传佛教C.争取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调和儒佛思想上的矛盾9.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辞官养亲。

这说明宋代()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家庭伦理取代政治伦理C.儒家主导三教融合 D.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10.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及树木都是逸笔筒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

这种变化体现出()A.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C.“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D.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的世俗化倾向11.宋代理学家虽以抨击佛、道为己任,但又不得不汲取大量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这旨在说明宋代理学()A.陷入发展困境,急需改造复兴B.重视伦理学说,强调哲学思辨C.抨击佛道思想,探讨宇宙本原D.汲取佛道思想,创新儒学体系12.他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

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这里的“他”是()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黄宗羲13.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之父,伍子胥被迫逃离楚国进入吴国,后引吴军攻破楚国。

汉代以前,对伍子胥复仇破楚的行为基本持肯定态度;宋代后,批判伍子胥复仇是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

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观念的削弱 B.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C.程朱理学的影响 D.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4.《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活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对这一材料的解读不恰当的是()①毕昇发明了木活字②木活字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③北宋印刷术较落后④毕昇是中国印刷术的创始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5.《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A.唐代己运用此项技术印制佛经B.在四大发明中其影响最为久远C.由宋代平民在实践中创造发明D.经海路由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方16.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展开,设色淡雅自然。

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

该作品表明()A.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 B.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C.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D.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二、材料解析题17.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科技文化。

(1)填写下列表格中字母的内容(2)阅读祖慧在《沈括评传》一书中叙述内容,回答问题。

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

其“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在律历方面的成就是什么?结合沈括所处时代,分析其能够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18.中学与西渐学习与研究儒学,在搜集与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辨析与解释。

(1)材料一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直接证据?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儒学在宋朝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结合材料,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孔子形象?注:《中国哲学家孔子》于1 687年在巴黎出版,是17位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和若干中国学者的合作成果,也是1600—1700年间,在耶稣会适应政策下产生的最高学术成果。

书中的孔子雕版画,作画形式借鉴了欧洲17世纪的肖像画,孔子身着中国古代传统服装,站在一座糅合了孔庙和图书馆特征的建筑前,图书陈列的方式也是欧式的。

——据(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整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四书集注》为朱熹所撰,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其主要原因在于朱熹把“理”高度哲学化,在此基础之上,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促使理学走向成熟,故选A项;“《四书集注》宣扬继承了儒家‘仁、礼’的核心思想”,这种说法不错,但题干主要强调理学“为中华文明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其着重点在于论述“理学”之“新”,排除B 项;“三纲五常”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而不是朱熹,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而不是程朱理学,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天理,都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朱熹是理学思想,陆九渊是心学思想,思想内容不相同,排除A项;朱熹修养方法是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内心反省,修养方法不相同,排除B项;朱熹是理学思想,陆九渊是心学思想,哲学思想不相同,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题干中“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反映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王阳明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说的是“物”和“理”存在于内心之中,是由“心”所派生出来的,故选A项;“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观点,而程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排除C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二程如佛门般“坐禅静虑”,心学受禅宗的启发和理学家语录中的禅宗风格等信息,可知儒学发展中受到了佛学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中理学言行中的佛教痕迹说明其吸收而不是排斥佛教,排除A项;材料分析的是儒学受到佛教影响,但两者还是各自独立,并不是融合为一,排除C项;西汉武帝以后,儒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表明北宋时期理学思想影响到了传统科技研究,故选B项;沈括用理学观念研究自然科学,而不是科学的观点在理学中的应用,排除A项;理学思想是唯心思想,没有依据客观规律,排除C项;开启北宋理学之源的是周敦颐,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可知,该观点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儒学正统地位在汉朝已经确立,排除B项;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启通史编撰的潮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宋代一些史家重义理的特点,但是并没有体现其轻利的特点,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题干述及了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并且当时的士大夫都赞扬他的做法,并且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反映出北宋初年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范仲淹的行为受到当时士大夫的赞扬,没有论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现象发生在北宋初年,朱熹主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北宋五子”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即儒学运动没有遭受巨大挫折,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契嵩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等同起来,并且认为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两者不可分割,这说明契嵩援儒入佛,借儒学宣传佛教,故选B项;儒佛思想内涵是不相同的,契嵩只是借儒学宣传佛教,排除A项;材料强调借助本土文化宣传佛教,不涉及统治者的支持问题,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借儒学宣传佛教,体现不出调和儒佛思想上的矛盾,排除D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