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基础精讲民法讲义: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司法考试基础精讲民法讲义: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司法考试基础知识在司法考试复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定要引起重视。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名师讲义,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受归责原则影响,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①违法行为;②损害事实;③因果关系;④主观过错。
特殊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各不相同,举证责任分配亦有区别,难以一概而论。
例如,无过错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三:①违法行为;②损害事实;③因果关系。
(一)违法行为(★★)1.违法行为包括违法和加害行为两个要素:①违法。
指行为在客观上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相悖,且不具有违法阻却性(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无因管理、正当竞争、依法执行职务等均为违法阻却事由)包括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
②加害行为。
指受意志支配的身体动静,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例1】甲川菜馆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乙在对面新建川菜馆,致使甲的生意一落千丈,难以为继。
①乙故意给甲造成纯粹经济损失,具有加害行为。
②如果乙的行为属于正当竞争,则具有违法阻却性,不具有违法性,不构成侵权。
【例2】甲川菜馆生意兴隆,日进斗金,对面的乙川菜馆经营惨淡。
乙于是在甲餐馆旁开设一花圈店,将花圈摆在甲菜馆的周围,致使甲的生意一落千丈,难以为继。
①乙的行为属于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的方式加损害于他人,具有违法性。
②甲遭受的虽为纯粹经济损失,因乙为故意,构成侵权。
2.不作为侵权的特点:不作为,即“当为而不为”。
不作为侵权以加害人具有作为义务且行为人具有作为能力为前提,行为人违反作为义务给他人造成损害,构成不作为的侵权行为。
不作为侵权须具备三个要件:①行为人具有作为的义务,具有采取积极行为防范或者避免他人遭受损害的义务。
②行为人具有实施作为义务的能力。
③行为人的不作为与损害具有因果关系。
作为义务的来源有四:①法律规定。
例如:《合同法》第301条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力救助患有疾病、分娩、遇险的旅客”。
《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侵权责任法》第91条规定地面施工者负有设置警示标志和安全设施的义务。
②合同约定。
例如,甲请乙当保姆,负责照顾儿子丙。
如果乙发现丙吞食玩具或者以手触摸电器却不予阻止,结果导致丙人身损害,乙不予阻止的行为既是违约行为,也是不作为的侵权行为。
③当事人间的特殊身份与关系。
例如:父母对遭遇险情的未成年子女负有救助的义务;夫妻一方陷入险情的,另一方具有救助的义务;相约到沙漠探险的朋友彼此负有救助的义务。
④行为人的先前行为。
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开启某种不合理的危险,则行为人负有避免他人遭受损害的作为义务。
如:成年人甲带10岁的乙前往水库游泳,甲即负有保护乙的作为义务。
再比如:甲男与乙女有“N夜情”,甲男明知自己患有性病,却不告诉乙女,致使乙女将性病传染给丈夫丙男。
甲男的不作为即构成对丙男健康权的侵害(是否侵害丙的配偶权另当别论)【例3】夫妻甲、乙进山探险,来到美丽、宁静(别无他人)的“莫愁湖”畔,不料二人发生激烈争吵,妻子乙于悲愤中跃身跳入湖中自杀。
丈夫甲虽是游泳高手,并不救助(心里念叨的是:中年男人的三大幸福:升官、发财、死老婆),扬长而去。
乙因此溺水身亡。
①甲具有救助的义务,又有救助的能力,其不救助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甲以不作为的方式对乙实施了过错侵权。
②按照司法考试的标准,在刑法上,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例4】三九严寒天气,甲、乙、丙三个朋友相聚豪饮,推杯换盏,丙烂醉如泥。
酒后,甲、乙将丙送至丙家门前的马路上后,旋即离去。
丙来到自家门前时,酒劲发作,酣睡于楼梯道上,冻毙。
①甲、乙和丙饮酒至丙烂醉的先前行为,甲、乙负有将丙交给其成年家属或者亲自照顾的作为义务。
②甲、乙未尽该义务,致丙被冻死,构成不作为侵权。
(二)损害事实(★★)1.损害事实包括侵害权利与侵害法益。
侵害权利,一般指侵害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
在司法考试中,侵害债权一般不构成侵权(尽管根据民法理论,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的方式侵害他人债权也构成侵权)侵害以下法益可以构成侵权:①隐私(《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第二款);②一般人格利益(《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第二款);③死者的人格利益(《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④占有(《物权法》第245条);⑤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2.纯粹经济损失。
加害人的行为没有给受害人的人身或者物权、知识产权造成损害,但给受害人造成的纯粹金钱上的损失,称为纯粹经济损失。
纯粹经济损失,按以下规则救济:(1)当事人之间有合同关系,合同债务人违约给债权人造成纯粹经济损失的,债权人可以债务人主张违约损害赔偿(但受可预见规则限制。
《合同法》第113条中的“可得利益的损失”就是纯粹经济损失)(见【例6】)(2)当事人之间无合同关系,受害人遭受的纯粹经济损失:①原则上,受害人不得对加害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以限制加害人的责任范围,防止加害人动辄得咎(不让加害人在不特定的时间,对不特定的人承担不特定的责任,是侵权法的一项规则)(见【例5】和【例7】)②若法律明文规定,受害人可就遭受的纯粹经济损失对加害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依照法律规定。
例如:《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证券欺诈,给股民造成投资损失(为一种纯粹经济损失)的,受害人可以对其提起侵权之诉。
(见【例8】)③加害人故意给受害人造成的纯粹经济损失,受害人可对加害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见【例9】)【例5】甲在修路施工中过失挖断乙输电公司的输电线路,导致长时间停电,丙工厂的机械设备虽然没有遭受损害,但因停电造成利润损失10万元,丁养鸡场因停电导致孵化的小鸡夭折数千只,价值2万元。
此例中:①甲的行为给乙造成所有权(输电线)损害,甲、乙间成立侵权之债。
②甲的行为并未给丙造成人身、财产上的损害,丙遭受的10万元利润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甲、丙间不成立侵权之债。
③甲的行为给丁造成所有权(孵化中的鸡蛋)损害,甲、丁间成立侵权之债。
【例6】甲委托乙作为投资顾问,顾问费每年5万元。
甲征求乙的意见后,向丙公司投资1000万元,由于乙的过失,事先未发现丙濒临破产的事实,致使甲因丙被宣告破产损失数百万元。
①甲遭受的投资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
②由于甲、乙之间存在合同关系,甲有权依照合同的约定对乙主张违约损害赔偿。
③因合同关系是一种特别结合关系,纯粹经济损失一般均在违约方可预见的范围内。
【例7】甲因欲向丙公司投资,向朋友乙打听丙公司的资信状况,乙告甲丙公司资信良好,甲于是向丙公司投资1000万元,由于乙的过失,事先不知丙濒临破产的事实,致使甲因丙被宣告破产损失数百万元。
①甲遭受的投资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
②甲、乙不存在合同关系,乙非故意,且缺乏法律明文规定,故甲不得对乙提出侵权损害赔偿之诉。
【例8】甲因过失驾车撞上乙,致乙死亡,导致乙的父母丧失赡养费。
①乙的父母赡养费的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
②《侵权责任法》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明确规定,乙的父母有权因赡养费的损失对甲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例9】甲因对丙工厂怀恨在心,在修路施工中故意挖断乙输电公司的输电线路,导致长时间停电,丙工厂的机械设备虽然没有遭受损害,但因停电造成利润损失10万元。
①甲给丙造成的10万元利润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
②但因系甲故意造成,构成侵权,丙有权对甲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三)因果关系(★★)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指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所具有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若加害行为与损害间无因果关系,则侵权责任不成立。
原则上,采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作为判断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标准。
但在若干例外情形,则不采“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改采其他判断标准。
1.相当因果关系理论。
若能通过两个步骤的检验,则加害行为与损害间具有因果关系:①加害行为是损害发生的必要条件。
②加害行为对于损害的发生具有相当性。
对此,王伯琦先生作了凝练且经典的表述:“无此行为,虽必不生此损害,有此行为,通常即足生此种损害者,是为有因果关系。
无此行为,必不生此种损害,有此行为,通常亦不生此种损害者,即无因果关系”。
通俗地说,就是:“没有该加害行为,就不会产生此种损害后果(条件),有该加害行为,通常都会产生此种损害后果(相当性),则可以认定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反之,没有该加害行为,虽然不会产生此种损害(条件),但是,有此加害行为,通常也不会产生此种损害(无相当性),则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1)条件关系的判断。
采用的是剔除法或者替换法(But for Test)即在观念中假设,没有加害行为(作为或者不作为),损害是否会发生。
如果没有加害行为,损害就不会发生,则条件关系成立;反之,如果没有加害行为,损害依然发生,则条件关系不成立。
【例10】甲毒死乙后,乙匍匐在桌子上。
丙进屋中行窃,以为乙在熟睡,对乙的头部射击。
①丙的行为通常均会致人死亡。
②但没有丙的行为,乙的死亡已成事实,丙的射击不是乙死亡的条件。
③既然丙的行为不是乙死亡的条件,也不需要进行相当性判断。
丙的行为与乙死亡无因果关系。
【例11】甲砒霜中毒,送入医院时已经不省人事,乙医生因为过失诊断错误,当成中暑治疗,甲随后死亡。
事后查明,由于甲中毒太深,即使当时诊断正确并及时抢救,也无力回天。
①乙具有过失的加害行为。
②但是,没有乙的过失行为,甲的死亡也不可避免,乙的过失不是甲死亡的必要条件,条件关系不成立,无须进一步判断相当性。
【例12】甲在和乙吵架时,毫不手软,对乙辱骂,堪称“无韵之离骚,骂家之绝唱”,正值壮年的乙因此心脏病发作死亡。
①甲的辱骂行为与乙的死亡间具有条件关系。
②是否成立因果关系,须作进一步判断。
③这是一种例外情形,虽无相当性,但仍认定因果关系成立(祥后)【例13】甲酒后超速驾驶,比预计行程提前一个小时来到景阳冈,遭遇仅在景阳冈生成龙卷风,车上数名乘客因龙卷风遭受严重人身损害。
①甲的违章行为与乘客的损害具有条件关系。
②是否成立因果关系,须作进一步判断。
③无相当性,因此无因果关系(祥后)(2)相当性的判断。
判定条件关系成立后,还须认定违法行为具有引起损害的“相当性”。
即:以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客观事实为观察基础,根据行为时的一般社会经验和智识水平作为判断标准,如果认定违法行为“通常”均有发生同样损害的可能性,则认定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
反之,如果认定违法行为通常不具有发生同样损害的可能性,则认定不具有相当因果关系。
此时,“一般社会观念”又粉墨登场,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因果关系的判断蕴含价值判断(不纯粹是事实判断)因果关系的概念属于不确定概念,服务于归责的妥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