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结题报告一、内容提要:研究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培养健康个性,预防、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研究的内容:1、对某中学(系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2、某中学学生不健康心理现状;3、某中学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4、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研究的方法:观察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个别访谈法、文献研究法。
研究结果及价值:1、能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健康心理的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动员各方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矫正。
3、教师自身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我撰写的教学案例《公开课上的偶然事件引发的思考》发表于《金陵陶研》;1 篇论文获2008年省教育学会三等奖;2 篇教育案例分别获2009年南京市教育学会一、三等奖;一项个人课题通过区第二期“个人课题”立项。
二、课题界定:1、“农村初中学生”。
指在农村中学就读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初中阶段的学生。
他们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存在一些不健康心理。
2、“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当代健康概念已突破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局限,健康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健康”可理解为:①无心理疾病(没有心理障碍),无心理或行为异常情形。
②具有积极心理状态,指人们能经常保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努力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发展状态。
3、“方法研究”。
课题主要采用教育调查法进行研究。
用观察法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确定各类学生人数和比例。
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研究学生,特别是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农村初中学生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
三、课题的政策、理论依据: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新课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主体教育理论。
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人本教育理论。
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教育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6、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主要部分。
四、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1、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训练,让学生正确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抑制冲动。
从积极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预防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3、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的心理素养、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转变教子的观念,不断地提高孩子对环境的辨识和适应能力。
五、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过程:课题采用下列研究方法:1、观察研究法。
了解不健康心理的学生数量、心理状况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调查研究法。
了解不健康心理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了解其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个别不健康心理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4、文献研究法。
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课题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我先后采取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个别访谈等方式,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信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深入了解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引导对策,制定出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对某中学(系农村中学)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为确保调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164人进行问卷式调查。
问卷采用书面指导语,并对个别不理解的题目进行讲解。
当堂发放问卷,当堂收回。
对全部有效问卷,采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处理。
具体分析如下:1、身体感觉(对身体状况的自我评价)。
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43份)表明农村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倾向,学生的身体状况生理因素表现较好的有119 人,占83.2%。
低年级好于高年级,尤其是女生,调查中还反映出一些不良倾向,如61人占42.6%的学生感觉视力在逐渐下降,有12人占8.39%的学生失眠或做恶梦。
2、学习兴趣和方法。
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43份)表明,92人占64.3%的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102人占71.3%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认为没什么学习方法,只是“跟着感觉走”。
3、人际关系。
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43份)表明农村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良好占90%,这些人都能感到在父母的关心中。
同时女生与父母的关系整体上比男生要好一些。
调查中还发现有一家长打骂学生的现象较严重。
本调查所得到的中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
说明广大中学生与同龄人相处能力较强。
与同学关系相比较,师生关系令人担优,调查表明70%的学生认为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5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敢在老师面前表明自己的想法。
41%的学生认为老师一点也不了解自己,10.5%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是敌对关系。
这些不排除学生认识上的误差,但也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4、价值观念。
调查表明,农村中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念,在有效问卷(143份)中,有78.1%的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有47.2%的人认为将来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但36%的学生认为“社会因素”决定他们未来的事业是否成功。
5、对学校的看法。
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43份)表明学校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如: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活动。
有57.2%的学生认为学校管得太严,心情不能放松;62%的学生认为一进学校就感到紧张有余。
50.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活动太少,课余生活不丰富。
(二)、某中学(系农村中学)农村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不健康心理。
这些学生年龄小,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条件的局限,呈现胆量小、见识少、能力弱、陌生感强等特点。
我通过个别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如下表现:1、骄傲自负心理: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或长期担任班干部,或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或自恃父母有钱有权而骄蛮无理等。
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和外在的条件,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又没有继续学习的决心和行动,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2、自卑孤僻心理:有的学生由于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3、贪图享受心理: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4、过分依赖心理: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往往容易造成流生。
5、任性自私心理:很大部分学生有这种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6、虚荣妒忌心理:有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
7、盲目从众心理: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总认为“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烟、我也敢”等。
(三)、某中学(系农村中学)农村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1、生理上的原因: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开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
但是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
2、心理的原因:随着学生生理变化,“成人感”出现,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总想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师长在他们心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情绪比较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在兴趣和愿望上常有随意性、多变性,在感情上较封闭,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