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名著阅读知识点及中考题考点汇总(带答案)说明:本资料已排好版面,可以下载后直接打印使用,也可以重新编辑使用。
《傅雷家书》傅雷知识点1、文体:家信汇编而成的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2、作者介绍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3、内容概述主要内容: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
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艺术进行悉心指导。
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
4、主题思想:用现身说法,教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5、人物性格傅雷:长者的形象,人生阅历丰厚,善于说教,慈祥仁爱,爱子深切,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底蕴。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傅聪:热爱音乐、执着追求理想,热爱祖国,不断努力奋斗的年轻艺术家的形象。
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6、精彩名句①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②慢慢的你会养成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了不再惊心动魄,能够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③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
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④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
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⑤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
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⑥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⑦人生之中,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占大多数,此时心中的苦闷该如何排解,是任由郁闷的心情侵蚀自己的生活,还是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7、艺术特色家书中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谈到了美术、音乐作品,及谈到一些表现技巧,艺术修养,整个的家书真情流露,表现了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文字生动优美、感人至深。
8、阅读感受《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是父子的真情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起来感人至深。
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9、一句话书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人的关系?答案:(1)曹操:极端利己的野心家的、小人的人生境界。
傅雷:完全利他的充满牺牲精神的君子的、圣人的人生境界。
(2)A.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B.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C.不给或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
(此题答案是开放性的)3、傅雷怎样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答案:①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②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4、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下联:《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5、如果你所认识的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困惑,请向她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答案:示例:《傅雷家书》。
这本书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循循善诱,感情真挚。
6、我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感恩图报;同时也希望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能讲究方式方法。
请你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一部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名著向父母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写在方格内,不超过60字)推荐的名著:《傅雷家书》推荐理由:这本书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循循善诱,感情真挚。
7、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假如今年这天办上举办“读书会”,请你做如下工作:从“冰心、安徒生、傅雷、勃朗特”四位作家中选出一位,填写读书卡片。
书(篇)名:《傅雷家书两则》作者:傅雷主要内容: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意志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一、填空题1.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29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中的大部分作品。
2.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3.《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
《傅雷家书》曾荣获“”。
4.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文艺家。
5.《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的。
6.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7.傅雷毕生翻译各类作品余部,如巴尔扎克的、,罗曼·罗兰的,等。
二、选择题1.这些家书是傅雷寄给谁的?()A.妻子B.儿子C.女儿D.朋友2.《傅雷家书》主要讲的()A.对妻子的挚爱B.对孩子的教育C.对朋友的怀念D.对学生的教导三、简答题1.傅雷告诉儿子什么才是儿子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2.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中,曾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行为、礼节方面多加注意,请举例说明?3.傅雷信中强调的是什么方面,他是怎样教育儿子的?你认为他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一、填空题1、《傅雷家书》本书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暨夫人()写给()、()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年至()年()月。
2、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
字(),号()。
3、《傅雷家书》是一本“()、()”;也是“()”;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4、《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深厚的爱。
5、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
首先强调()、()。
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做面“()”,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
二、阅读佳篇,完成回答1952年10月2日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
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还能向谁去诉苦①?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你也不是栽了跟头爬不起来的人②。
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________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有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1.画横线的①句子与上下文不协调,应改为___ ___________2."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害而已"一句与前面对应的句子是 [ ]A.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B.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C.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3.如果把画横线的②句子换成"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入空格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B.就是不再去想失败的惨痛,而振作起来走向前去。
C.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5.作者用"克利斯朵夫"的事例主要意图是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佳篇,完成回答1954年1月30日晚①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
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望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啰哩啰嗦地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②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