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地区初三化学上册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学习知识情况总结及训练

上海地区初三化学上册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学习知识情况总结及训练

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第一节燃烧与灭火1、燃烧的定义(1)狭义的燃烧:通常的燃烧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广义的燃烧:具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

例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

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燃烧最低温度(着火点)3、灭火与防火(1)灭火的方法①使可燃物隔绝空气②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③隔离(移走)可燃物(2)几种常见灭火器①泡沫灭火器。

使用方法:头朝下倒转过来,使筒内两种药液混合;灭火原理:二氧化碳和泡沫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

灭火原理:用压缩的CO2吹出干粉(NaHCO3), NaHCO3遇热分解产生CO2和水。

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使用方法:手先握在钢筒上的木柄,然后打开螺帽;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紧密仪器等处的火灾。

4、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比较5、燃料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①一定量的燃料燃烧需要一定量的氧气,含碳燃料在氧气充足时,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时,不能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②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浪费燃料产生有毒气体(CO等)污染环境③促进完全燃烧的方法:增大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供给足够量的氧气。

例题[例1] 通常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1)可燃物跟氧气(或空气)接触(2)将可燃物加热(3)使可燃物跟气体接触(4)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1)和(2)(B)(3)和(4)(C)(2)和(4)(D)(1)和(4)[例2] 关于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B)都是有氧气参与的反应(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D)在纯氧中任何物质都可以燃烧[例3]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主要是()(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C)火柴梗潮湿不易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较少[例4] 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有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汽油蒸气和氮气(B)氢气和乙醚蒸气(C)酒精蒸气和空气(D)二氧化碳和天然气[例5]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D)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例6]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是()(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地一辆货车上运送(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内吸烟(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例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例8] 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A)供给的氧气减少(B)供给的空气增加(C)使蜡烛的着火点降低(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例9] 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成一白色小液滴。

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烧,请回答:(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完毕,小明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小明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0] 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第二节碳1、同素异形现象与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这种现象叫做同素异形体。

常见的还有红磷与白磷、氧气和臭氧。

(活性炭是混合物)2、金刚石与石墨性质与作用的比较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自然界最硬的矿物之一;晶莹剔透,不易导电导热深灰色的细鳞片状固体;软而滑;可导电,易传热。

原子排列结构立体网状片层结构用途切割玻璃,做钻探机的钻头,做装饰品铅笔芯,润滑剂,电极等定义: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由碳元素形成的无固定几何形状的单质。

木炭和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可吸附气体或溶液里的色素。

活性炭常用于防毒面具以及制糖工业里脱色。

4、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①C+O2→点燃CO2 (空气足量)②2C+O2 →点燃2CO(空气不足量)(3)还原性单质碳在高温下,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反应为吸热反应,需要大量的热。

因此条件为高温。

①2CuO+C →高温2Cu+ 2CO2↑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注意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木炭粉应过量,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在实验结束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回流②3C+2Fe2O3→高温4Fe+3CO2↑③C+ CO2 →高温2CO5、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能供给氧的物质叫氧化剂,它具有氧化性;得到氧的物质叫还原剂,它具有还原性。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存在于同一个反应中。

3物理性质:CaCO3是白色难溶于水固体。

化学性质:可溶于酸CaCO3+2HCl →CaCl2+ CO2↑+ H2O 实验室制取CO2原理高温分解CaCO3 →高温CaO + CO2↑工业制取CO2原理CaO+ H2O →Ca(OH) 2Ca(OH) 2 + CO2→CaCO3 ↓+H2O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aCO3+ H2O+ CO2 →Ca(HCO3)2Ca(HCO3)2 →△CaCO3↓+ H2O+ CO2↑钟乳石的形成原理例题[例1] 区别CO、CO2、O2 三种气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到三个盛气体的集气瓶中[例2] 在新刷石灰浆的房间里往往放一个燃烧的炭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烘干墙壁B.使房间保温C.消耗房间内的O2,防止墙皮氧化脱落 D.提供CO2,促进墙壁变白变硬[例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处于循环状态 B.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C.干冰可用于储藏食物和人工降雨 D.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例4]“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措施①少用煤作燃料;②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③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④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⑤焚烧废旧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中符合该主题的有效措施是()A.①②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例5] 常温下块状大理石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刚开始能产生气体,但很快就停止产生。

而将大理石粉末逐步加人足量稀硫酸中却能持续产生气体。

由此得出的结论或推理正确的是()A. 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只和反应的条件有关B.反应物之间必须直接接触才会发生化学反应C.块状大理石与粉末状大理石的化学性质不同D.硫酸钡粉末也可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而溶解[例6] 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

你认为小张()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

可收集到一瓶CO2[例7] 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

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

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例8] 我市某校初三(1)班学生去湖光岩春游,带回了几小块石灰石样品。

为了检测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与样品充分反应来讲行实验测定,(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测得数据如下表:试问答:甲同学乙同学丙同学丁同学所取石灰石样品质量(g) 10.0 10.0 10.0 10.0加入盐酸的质量(g) 20.0 30.0 45.0 50.0剩余固体的质量(g) 6.0 4.0 1.0 1.0(1)10.0g样品与45g盐酸充分反应后,盐酸是否还剩余__________ (填“是”或“否”),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

(2)10.0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可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例9]2009年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旨在控制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

“低碳”正成为人们的共识。

(1)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途径是:①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海水的吸收。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上述两条消耗CO2的途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