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并举例说明
机会成本是当人们在经历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机会成本,又称经济成本,它包括实际支付的会计成本,以及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的最有收益的隐性成本。
所以,机会成本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会计账目中,利润表上所记录的成本,它很重要一部分包括了在经过多种决策方案的选择后放弃了其他的机会所失去的收益。
很简单的比方当一定量的经济资源投入产品A的生产中时,生产产品A的代价不仅包括这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必须包括没有用这些经济资源生产产品B 可能获得的收益。
因为如果用一定量经济资源所生产A获得的利益抵不上生产B获得的收益,资源就要从A转移到B。
经济学是既然是研究和管理稀缺资源及做出最佳资源配置,那么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的话,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B)可能获得的收入。
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计算的经济成本即计算机会成本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分析的基础。
管理者以利润作为决策依据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大部分时候都会忽略了隐性成本这个重要的成本,当然所计算出来的会计账目中记录的利润是小于了实际收益的利润,所以说忽略了隐性成本,也就是不通过计算机会成本而做出的决策分析,是失误的、错误的决策。
有时,企业做出无助于利润最大化的管理决策,就是因为不懂得或是没有正确考虑机会成本中的隐性成本,所以造成了决策失误。
经济学中要求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理性的决策要求考虑经济利润,这就是说必须计算完整的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的成本。
总而言之机会成本在有效的管理决策中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我们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还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机会成本是一种假定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思想是这样产生的:人类的资源有限,在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的经济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但选择任何一种既定用途都是以放弃其他用途为代价的。
机会成本就是这样一种收益机会的丧
失,仅存在于决策人的主观意念中,是假计的成本。
实际上它并未发生,而且也不能计入相关的帐册。
2、机会成本是一种被否定的成本。
在对各种方案未作决定之前,讨厌机会成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选择方案并不意味着机会的丧失或牺牲。
只有在做出决策之后或针对已确定的特有方案,才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
因此,机会成本从不会被实现,即被否定的决不能同时享有。
3、机会成本也是一种“可能性”的成本。
在决策中,用于衡量所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必须是切合实际和可行的。
虚拟的脱离现实可能性的机会成本对决策有害无益。
4、必须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
在缺乏选择的前提下,即一种经济资源只能用于或必须用于一种用途的情况之下,讨论机会成本没有意义,没有选择就不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
5、机会成本不仅存在于决策分析过程中,而且存在于决策之外。
决策完成时不意味着机会成本的消失,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及结束之后,均可考虑机会成本因素。
6、机会成本并非仅针对最优方案而言,非最优方案同样存在机会成本问题。
虽然考虑机会成本将导致人们选择最优方案,但由于人们受对客观事物认识水平及预期的限制,所选择方案并非一定是最优的。
如果选择非最优方案,同样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为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所放弃最优方案的收益就是选择非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虽是一种假计成本,但对决策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机会成本对管理决策分析的重要意义:先用通俗的例子解释机会成本:你自己经营了一家饭馆,饭馆的所有权掌握在你的手中,那么如果你的用经营饭馆的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比如同等条件下开茶楼、酒吧等。
除了经营饭馆的其他用途可能获得的最大的净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机会成本不仅包括了经营饭馆所投入的表面上所支付的,开销掉的成本,还包括了上面提到的资源用于其他用途的所获得的最大净收益。
现在假设你在绵阳拥有了一家店面,你用它来开设了这家饭馆,至于经营的范围暂时不考虑,到了年底的时候,你所有的开销、支出,包括从开始营业之前的营业执照申请到购买饭馆平日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等,以上的也就是你的会计成本,全部总合起来,得到你的成本假定是4万元。
如果你这一年的总收益是10万元,那么你得到的会计利润,也就是总收益与会计核算中账面上所记录下来的成本的差就是6万元了。
总的来说有收益,零亏损。
你应该会继续经营这家饭馆。
但如果你知道了机会成本对决策的重要意义,你可能就会考虑计算,如果这件店铺出租给他人可以得到的12万元的年租金,则你的机会成本将会是原本的实际开销、支出的那4万元,加上你因为开饭馆而放弃出租所带来的最大收益12万元。
所以你的机会成本应该是16万元,你的经济利润将会是-6万元。
所以在继续经营这家饭馆还是应该把店面出租出去这两者之间,你的正确的决策应该是出租店面了,而出租店面才是两者中盈利最优化的选择,但不知道,或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的经营者就只有狭隘的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点自己实际上经济利润为负增长。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能显而易见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了。
这仅仅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而可能你会说小本经营,可能厉害关系不大,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反正是盈利。
但如果涉及到大中型的企业,机会成本对于管理者的决策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假设某个厂每年需要生产部件40000件,企业还有剩余的生产能力制该部件。
假设我们有以下的方案,第一种:自制。
每年变动成本是6元,在原有的设备每年摊折旧费用20000元的基础上,需要追加固定的费用80000元。
第二种方案:外购。
单位外购成本10元。
同时,原有设备可出租,出租的净收益每年60000元。
思路1:考虑机会成本。
自制零部件成本测算:自制相关变动成本:40000×6=240000元,追加固定成本(与原设备摊配费用为无关成本);80000元,自制机会成本:60000元。
所以合计是380000元。
而外购的成本合计是10×40000=400000元。
运用会计核算中的差量分析法的话,自制与外购相比,每年少花费20000元(400000-380000=20000),所以选择自制。
思路2:不考虑相对于其他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独立测算各方案成本或收益,并据以选择方案。
自制成本是240000+80000=320000元,而外购的成本大于自制的成本,选择自制。
两种思路都能达到相同的决策效果。
但是思路1是现在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但相比思路2来说比较常规的思路。
因为成本的测定本身并不意味着方案的选择,也并不意味着机会的丧失。
但是考虑了机会成本的方案,却对企业决策带来不可磨灭的功劳,所以如果我是管理决策者,我会选择思路1.
还有机会成本的使用:既定方案或特定情形作出评价时可使用。
比如说如果企业将自己有点资金投入企业,年终对企业经营时进行计算评价时,其发生的各项支出中,就不应仅仅包括支付的工资、管理费用和原材料等,还应包括放弃投资于股票、债券等机会所丧失的收益,以便作出更有利于企业的决策。
机会成本对于决策分析来说,并非是绝对的第一位的考虑因素,因为一个活动或者项目的选择一般会被人的认知能力和有关活动或项目的信息获得水平等因素所限制。
当然如果认知能力和信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企业主要领导人的风险偏好和过往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也和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密切相关。
机会成本对于决策分析来说是企业在前面两个前提下比较分析经济收益的重要指标,是使用排除法选择活动或者项目的常用方法。
虽然不是绝对的第一位考虑因素,但对管理决策者来讲却是绝对应该考虑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