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
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其中,旗袍“国服”地位的确立,演绎了女性服饰的华采乐章。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向演变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一演变过程1、清末民初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演变中国一向有“衣冠王国”之称。
传统“冠服”制度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表现出某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
清代实行的是“满汉分途”、依制着装的制度,这是君主专制时代服饰的特点。
历朝《大清会典》严格规定了上至皇后、太后,下至朝廷命妇的服制,包括朝服、吉服和一般礼服。
其中女性官服中,其颜色、绣纹、质地、式样等方面,均按等级作出了具体规定。
命妇的礼服,于凤冠、霞帔之外,在胸前背后的补子上以仙鹤、锦鸡、练雀等图案表示出不同的品级。
清朝律例严禁着装方面的僭越行为。
一般平民妇女在许可范围内,实行满汉分途,这与男性的全盘满化有所差别,是清初统治者默许在风俗习惯上“男从女不从”的结果。
满族妇女的典型着装是上梳两把头,身着宽大旗袍,足登花盆底鞋;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则为,平头圆髻,上穿滚边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
两种装束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服装式样最基本的两种形制,即衣裳连属制(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
作为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服饰既有其承传性,又有其变异性。
在君主专制的严格限制下,服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其仍是缓慢流动的活水。
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清王朝最后的10年。
由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及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女子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式样的翻新主要表现为服装肥瘦长短、领袖尺寸、纽带位置、衣裤鞋帽搭配的变化,以及色调的匹配等等。
其中,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其一是西式服饰开始受到女性青睐。
洋布、洋绉、洋帽、洋装成了时髦的东西。
妇女中也有人着西式服装,但主要限于男式西装、男式大衣和礼帽。
一种头梳东洋髻,身穿高领窄袖长袄素长裙、足登皮鞋的中西合璧式着装亦称时髦。
其二是女尚男装风气流行一时。
一批妇女解放的先行者,为扫去女性柔弱之气,纷纷着男装。
其三是女学生装颇引人注目。
一些新式学堂的女学生身着无任何镶饰的窄袖袄、长裤,脑后垂辫,还有人戴鸭舌帽或有檐的分瓣帽,给女性着装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
教会女学堂往往要求学生统一置办“操衣”,平时及参加集会统一着装,令人耳目一新。
女性的传统服饰,在追新求异的潮流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绵亘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服装变革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基本原则。
男式分大礼服与常礼服,为西装和长袍马褂。
女式礼服为上衣下裙,有领。
衣长至膝、对襟,周身加绣饰,左右及后下端开衩。
裙长至脚,中幅平,左右打裥。
社会舆论对此规定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因此一直未严格执行。
当时,公众场合的普遍着装是男士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女士多为上袄下裙。
与清不同的是按等级穿着的现象不见了,人们开始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服装的式样和色彩。
由于满族贵族统治地位的丧失,着满装不再带有强制性,社会上很快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的情景。
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服饰上的多样化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无论男装女装均是如此。
一些时髦女子往往新旧相杂,打扮得不满不汉、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服装式样多元化的同时,服装面料和颜色也更加多样化。
2、“流行分子”中的女性服饰民国时代,社会上流行的女性着装,大体有三类。
一类是传统的汉族女装,即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
衣有大襟、对襟、斜襟的区别,有长短的变化,下摆则有直角、圆角、弧形之分,衣领和袖管亦或高或矮,或宽或窄。
第二类是旗袍的兴起。
作为满族妇女传统着装的旗袍,经过民初暂短的沉寂,走上了汉化和西化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再度兴起。
由于流行于西方的“曲线美”的意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传统直线剪裁方法形成的满汉女装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的状态开始改变。
第三,女着男式西装状况被西式连衣裙所代替。
这种衣裙能充分显示女性腰部的柔美、纤细和颈部的优美线条,往往是时髦女性的首选。
西装、旗袍之外,还有服务于各种专门用途的学生服、礼服、婚纱服及供游泳、骑马、打高尔夫球穿的运动服。
女性服装的多样性可见一斑。
与女装相匹配的还有中西式帽子、丝质或貂皮的围巾、呢绒或毛皮大衣、手笼、提包等。
时髦女时装的流行范围,主要在代表时尚前沿的大城市,特别是上海。
实际上服饰上的地域差别很大,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城市与农村,始终存在较大的差距。
常常是某种服装在大城市已经过时,而在中小城市才开始流行,农村和偏远地区却可能还未曾见过。
实际上,整个民国时期,广大农村妇女最普遍的打扮是身着大襟袄和长裤,头梳圆髻(女孩子为大辫),脚穿尖口布鞋。
南方不少地方的农村妇女,则有式样别致的围裙,衣服多为布制。
时髦或条件好些的,则用绸缎,并在衣裤和鞋子上加上鲜艳的花边或绣上精美图案。
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女子,才追赶时髦,着旗袍、大氅、围巾。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装出现了一次大的革命。
这就是男性中山装和女性旗袍的流行,以至于这两种服装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的“国服”。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邀请上海荣昌祥西服号设计一种新式男服,希望既能吸收西服合体、又能顾及节约与方便,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
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时,中山装被确定为男子礼服之一。
20世纪20年代,经过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人们的观念和审美情趣有了很大变化,至北伐军北进时,旗袍已风行一时。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旗袍在领、袖及袍身的高低、长短、式样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
时而领高及耳,时而领低若无,时而袖长及腕,时而短至露肩,袍身亦或短至膝盖,亦或长至脚面。
30年代末,还出现了一种“改良旗袍”,其设计在整体和各个细节上更趋成熟,各种花色、质地的旗袍出现在广大妇女身上。
城市中,上至政要夫人、名门闺秀,下至女学生与家庭主妇,大多把旗袍视为正装。
引人瞩目的宋氏三姐妹即经常身着旗袍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乃至国际舞台上。
旗袍几乎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新女性的标准服装,成了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国服”。
1947年鸿翔公司精制的6款旗袍,在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又荣获了银奖,从此,旗袍走向了世界服装舞台。
旗袍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是中西结合与满汉融合的产物。
“它的出现是抛弃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的体现女性曲线美的创举。
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也是大众审美风尚中现代因素的展现。
”鞋子的革命起自缠足的废除,这是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过程。
清末民初便出现了与天足相匹配的放足布鞋、革履与丝袜,至20年代高跟皮鞋开始流行,几乎成了旗袍的配套装束。
高跟鞋使女性的身材显得高挑挺拔,平添许多妩媚,深受女性欢迎,从女界名流、明星,到职业妇女、家庭主妇、女学生,穿着极为普遍。
就连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城市成都,穿者也不少,与此不协调的是,小脚弓鞋与高跟鞋并存的现象触目可见,经常成为漫画家笔下讽刺的对象,表明缠足陋俗在部分妇女中仍然存在。
二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时尚是部分人引发的风气和爱好,实际上,影响服饰潮流除政治制度外,还有诸多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审美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女性自身在服饰方面的取舍,以及社会对其接纳的程度。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讲究阳刚阴柔、男女有别,表现在穿着上则是不管男女惯用褒衣博带。
女性身体的孱弱,衣服的飘逸,特别是缠足,竟成了美的标志。
近代以来提倡个性解放,崇尚自由、自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妇女运动也在其中起了催化作用。
一时间,崇尚身体健美和着装体现人体自然曲线,成为不少人新的审美观念。
这是大众现代审美时尚不断生长的结果,是推动服装变革的深层背景和最主要的动力。
服饰的变革只是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部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它最易得风气之先,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对时尚服饰的态度,又或多或少反映出新旧观念的冲突。
当时女子的时髦装束,就常为社会所不容,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政府的干预。
即便在容易接受新潮的知识分子中,也不是一下子都能接受新观念的。
他们中一些人在惶惑中自嘲道:“旧的忘不了,新的学不会,是我们过渡时代的人们的一个通病。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中也不是,是人们的一种痛苦。
”最可称奇者,是权力的干预。
北洋时期,北京政府曾以维持所谓的社会风化为由,公开干涉妇女的穿戴。
1917年北京警察厅发布公告:“查近来衣服式样竟为奇异,几于不中不西。
而妇女衣服日趋紧小,亦殊失大家风范。
”“若于公共集合场所服之游行,实于风俗观瞻两有妨害。
”因此“永禁”穿着。
上海也有议员提出《取缔妇女妖服之呈请》,而所谓妖服,不过是“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这样的衣服竟被认为“不成体统,不堪入目”。
直至20世纪30年代,在有些地方“露臂露腿”还被视为有伤风化。
但是现代化的潮流有如青山难以遮挡的东流水,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和日常风俗的变迁是阻挡不住的。
新的生活方式,总是会伴随新时代的到来而产生。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现代化带来了公共空间的扩展与公共活动的增加,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就体现了这一成果,也成为引领服装时尚和推动服装产业化的手段。
早在20年代,上海的美亚织绸厂始将本厂产的绸缎精心设计成流行女装,在永安公司中央大厅搭建舞台,举办时装表演,以扩大产品销售。
1930年该厂建厂10周年,又在上海大华饭店推出了“国货时装表演”,不少政界、商界要人前往,被邀请的明星穿着新奇式样的服装在展厅中依次登台亮相,盛况空前。
永安等百货公司,亦经常在商场中自办大型时装表演,由公司女职员担当模特,同时以明星演唱、美容表演及其他操作演示等活动,招徕顾客。
此外,一些外国人开办的服装店也积极参与其中,南京路上的“朋街”,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每年春秋都举办流行时装发布会,并由西洋女模特进行时装表演,声名远扬,不仅带来了西方时装的流行信息,还引进了先进的时装展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