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解读

《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解读

《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解读近日,记者从襄樊市规划局了解到,由市政府委托该局组织编制的《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已基本完成。

近期,总体规划将提交市委、市政府审查,并报市人大同意后,按程序上报省政府和国务院审批。

据介绍,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对襄樊的定位是“以汽车产业为主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未来的襄樊将凸显汽车产业优势,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打造充满活力的汽车新城和适宜人居的历史文化名城。

与此同时,襄樊将建成鄂西北及鄂豫陕毗邻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鄂西北旅游服务中心,湖北省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规划将城市规划区由原来的750平方公里拓展为整个市辖区,面积为3673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的预测,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将由目前97万人增加到120万人,2020年将达到170万人;相应的城市建设用地也将进一步拓展,规划提出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120平方公里,2020年将达到170平方公里。

在未来15年间,城市建成区规模将增加77平方公里,襄樊即将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襄樊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一心两轴三大支点”,构建襄樊都市区新版总体规划以襄樊市区为中心,以武银高速公路暨汉渝铁路襄樊段城镇复合发展轴、襄荆宜高速公路暨焦柳铁路襄樊段城镇复合发展轴为纽带,以老河口、宜城、枣阳为三大支点,形成“一心两轴三大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通过以点促轴,以轴带区,形成等级规模有序、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市域城镇体系,着力构筑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襄樊都市区,支撑与推动全市乃至鄂西北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市城镇化水平将由2004年的43.5%提高到2010年的50%和2020年的59%。

城市发展格局环洲三片、外围一点,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经过多方比较论证,新版总规确立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向北发展为主,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为“北拓、南优、西控、东储”。

“北拓”即向北部拓展,汉江和唐白河以北地区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南优”即优化南部襄城片区,该片区的发展以调整优化为主;“西控”即遵循集中、集约发展原则,控制高速公路以西地区的空间发展;“东储”即对汉江以东的用地进行储备,为远景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环洲三片、外围一点、多中心发展”的沿江组团式结构。

“环洲三片”指环绕鱼梁洲布局的樊城片区、襄城片区、油坊岗片区。

三个片区由河流、铁路及其绿带分隔,相互之间通过交通走廊相互联系。

“外围一点”指城市南部的余家湖组团,其功能相对独立,主要发展火电及相关建材、化工产业。

“多中心”指与组团城市形态相复合的多个城市中心。

其中樊城片依托中心商业区的城市更新和汉江滨水地区的环境整治,建设市级商业中心;在诸葛亮广场附近规划建设城市综合服务中心;邓城大道北部规划建设城市行政中心。

在油坊岗片区连山水库南部规划建设油坊岗城市副中心;规划完善襄城十字街一带城市服务设施,打造城市南部副中心。

空间发展策略强化特色,分区引导中心城区各片区空间发展策略可概括为“优化襄城、强化樊城、整合油坊岗、保护鱼梁洲、培育余家湖”。

优化襄城即疏解古城人口和部分职能,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南部山体和西部隆中风景区的生态环境,构建滨江景观,重点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提升襄城文化氛围和环境品质;强化樊城即完善功能、强化中心、改善滨水空间环境、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有机更新;整合油坊岗片是指突出特色,留足产业空间,完善汽车产业发展及其相关配套设施,整合汽车产业组团和张湾组团,合理安排生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提高城市品位;保护鱼梁洲指加强生态培育,控制人口容量,建设城市生态绿心和旅游休闲基地;培育余家湖主要发展电力和化工产业,利用相邻襄城片区的配套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优先,以人为本,构建网络化服务体系新版总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将文化、体育、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公益性设施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优先规划建设好。

规划进一步完善襄樊城市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名城魅力。

在市级综合服务中心预留为区域服务的大型会展、文化设施用地,建设博物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优先,以人为本,构建网络化服务体系新版总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将文化、体育、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公益性设施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优先规划建设好。

规划进一步完善襄樊城市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名城魅力。

在市级综合服务中心预留为区域服务的大型会展、文化设施用地,建设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在油坊岗片区中心规划汽车俱乐部、汽车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在各片区中心设置区级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安排区级的图书馆、多功能影剧院、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文化活动设施。

规划建设襄樊市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及其他辅助体育场地设施。

规划区级体育中心五处,包括樊北体育中心、樊西体育中心、庞公体育中心、张湾体育中心、高新区体育中心。

建立和完善区级体育设施,逐步完善街道(乡镇)及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防疫设施、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网络设施。

规划建设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等为补充的医疗卫生设施,完善市级、社区级两级医疗卫生体系。

规划继续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设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设施,注重高等教育设施的建设。

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设施主要分布在襄城片区檀溪和庞公一带,基础教育设施结合城市居住用地布局相对均匀分布。

馆、展览馆、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在油坊岗片区中心规划汽车俱乐部、汽车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在各片区中心设置区级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安排区级的图书馆、多功能影剧院、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文化活动设施。

规划建设襄樊市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及其他辅助体育场地设施。

规划区级体育中心五处,包括樊北体育中心、樊西体育中心、庞公体育中心、张湾体育中心、高新区体育中心。

建立和完善区级体育设施,逐步完善街道(乡镇)及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

公益优先,以人为本,构建网络化服务体系新版总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将文化、体育、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公益性设施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优先规划建设好。

规划进一步完善襄樊城市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名城魅力。

在市级综合服务中心预留为区域服务的大型会展、文化设施用地,建设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在油坊岗片区中心规划汽车俱乐部、汽车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在各片区中心设置区级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安排区级的图书馆、多功能影剧院、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文化活动设施。

规划建设襄樊市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及其他辅助体育场地设施。

规划区级体育中心五处,包括樊北体育中心、樊西体育中心、庞公体育中心、张湾体育中心、高新区体育中心。

建立和完善区级体育设施,逐步完善街道(乡镇)及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防疫设施、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网络设施。

规划建设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等为补充的医疗卫生设施,完善市级、社区级两级医疗卫生体系。

规划继续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设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设施,注重高等教育设施的建设。

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设施主要分布在襄城片区檀溪和庞公一带,基础教育设施结合城市居住用地布局相对均匀分布。

馆、展览馆、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在油坊岗片区中心规划汽车俱乐部、汽车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在各片区中心设置区级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安排区级的图书馆、多功能影剧院、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文化活动设施。

规划建设襄樊市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及其他辅助体育场地设施。

规划区级体育中心五处,包括樊北体育中心、樊西体育中心、庞公体育中心、张湾体育中心、高新区体育中心。

建立和完善区级体育设施,逐步完善街道(乡镇)及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防疫设施、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网络设施。

规划建设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等为补充的医疗卫生设施,完善市级、社区级两级医疗卫生体系。

规划继续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设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设施,注重高等教育设施的建设。

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设施主要分布在襄城片区檀溪和庞公一带,基础教育设施结合城市居住用地布局相对均匀分布。

综合交通体系公交优先,预留跨江通道,打造便捷之城新版总规通过构建快速路系统有效联系城市各个组团,疏散对外交通。

在主干路网基础上增加次干路、支路密度,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规划确立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目标,到2010年,规划建设4条公交专用道线路,中心城区公交车拥有水平应达到6-8标台/万人。

规划布置十字街、长虹桥南等7个公交换乘中心,同时改造汽车产业片区、环城西路等11个首末站。

为加强汉江两岸交通联系,规划提出建设汉江三桥和过江隧道,同时对汉江铁路桥提出改造建议。

为了使樊城片区用地更加完整,加强汉江洲岛的生态保护,规划对上一版总体规划汉江三桥选址进行调整,桥位选址在樊城月亮湾公园以西、襄城万山公园以东。

汉江隧道规划选址在东风路与星光路,同时建议将汉江铁路桥改造为公交专用桥,以提高过江交通的通行效率。

市政基础设施民生优先,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新版总规在城市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也做了完善的规划。

污水处理方面,为积极应对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对城市排水存在负面影响,规划扩建鱼梁洲污水处理厂,新建观音阁污水处理厂和余家湖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近期达到80%,远期将达到85%。

规划建立城市燃气供应系统,城区基本普及管道天然气供应,城区居民2010年天然气管道供气率达到50%;2020年天然气管道供气率达到90%以上。

规划加大集中供热力度,至2010年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0%;2020年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

在环境卫生方面,规划确定2020年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规划扩建市洪山头垃圾填埋场,在襄城西南部新建日处理220吨的垃圾填埋场。

城区公厕设置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间距宜为300米~500米,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为750米~1000米。

城区规划公厕共460座左右,全部实现水冲式公厕,对现有公厕逐步改造达标。

生态人文相映生辉新版总规提出“南山北丘、六廊一洲”的生态格局。

“南山北丘”指城市外围的生态屏障的建设,包括南部山体保护区和北部的丘陵、水库。

“六廊一洲”指城市内部的生态廊道和生态绿心,包括沿汉向西和向南、唐白河、小清河四条主要绿色廊道和七里河、南渠两条次要绿色廊道,这些绿廊既是将城市外围山体、林地、农田等绿色空间引入城市内部的通廊,又是分隔城市各片区的绿化隔离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