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

1
曲靖医学高
(505-202)(数学)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首页﹚
务处制
等专科学校教
授 课
2015 年

日 星期

2
时节 间
时数 学时
授 课
章 节
第四章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第二节 疟疾
授 课
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
方 它□ 式
教 学
目 的
1.掌握阿米巴病、疟疾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2.熟悉阿米巴病、疟疾的流行病学、预防
2.潜在并发症:脑疝、黑尿热。
十一、护理目标
使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不发生脑疝和黑鸟热等,发生
时及早发现,及时控制症状。
十二、护理措施
9
(505-202)(数学)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1. 生活护理
(1)隔离:采取虫媒隔离。
(2)休息: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
(3)饮食:发作期给予温流质,如糖水、果汁。有呕吐、




第一节 疟疾

间分 配 板书
一、定义
疟疾是疟原虫经蚊叮咬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特征为 间歇性、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伴肝脾肿大和贫
定义
血。
二、病原学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 5 分钟
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 4 种。4 种疟原虫
病原学
的生活史相似,包括在人体内和按蚊体内两个阶段。
进入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在红细胞内经过环状体、滋养
体、不成熟裂殖体等无性繁殖阶段发育为成熟裂殖体。成熟
裂殖体内含有数个或十几个裂殖子,当红细胞破裂后,疟色 素、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释放入血,产生典型的临床疟疾发 作。其中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再次侵入红 细胞,形成了临床的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发育周期
贫血尤为明显。
2.疟原虫检查 是确诊的依据。
(1)外周血涂片(薄片或厚片):厚片可增加阳性率,
薄片可鉴定疟原虫种类。
(2)骨髓穿刺涂片:阳性率高于外周血涂片。
3.血清学检查 抗疟抗体在感染后 3~4 周才出现,4~
8 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七、治疗要点
5 分钟
1.抗疟原虫的治疗 氯喹对红细胞内裂殖体和滋养体有
5 分钟
4.流行特征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都可有疟疾发病,
流行病 学
在我国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发病以夏秋季较多,海南和
云南两省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地区。
四、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与红细胞内增殖时并不引起症状。当
红细胞被裂殖子胀破后,大量的裂殖子、疟色素及代谢产物
进入血液,引起临床发作。进入血中的裂殖子部分可再侵入
6
(505-202)(数学)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作,但常无明显的缓解间歇。恶性疟的凶险发作常见于下列 4
型:
(1)脑型:最常见且病死率高,90%为恶性疟原虫感染
所致。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或超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
烦躁不安或行为异常,2~5d 后出现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脑脊液检查压力稍高,白细胞
( 目标)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2
(505-202)(数学)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教 学
方 法
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用病例导入教学内容 采用精讲、启发、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
1.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版社
2.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
增多。 五、临床表现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 13~15d,亦可长达 6 个月
以上,三日疟为 24~30d,恶性疟为 7~12d。 1.典型发作 4 种疟疾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典型症状
10 分 钟
临床表 现
为突发性寒战、高和大量出汗。
多数病人突起发病,出现畏寒、寒战、面色苍白、唇指
发绀,伴头痛、恶心、呕吐等,持续 10min 至 2h。随后体温
效及反应。
第二节 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 病,包包括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表 现为肝、肺、脑等各脏器的脓肿,以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肠阿米巴病
一、定义 肠阿米巴病又称阿米巴痢疾,是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结 肠内引起的疾病。典型表现有腹痛、腹泻、排暗红色腥臭味 的粪便。感染者多数为无症状的病原携带状态。本病易复发 或转为慢性,可引起肝脓肿等肠外并发症。 二、病原学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周期可出现滋养体和包囊 2 种形 态,并经历囊后滋养体、大滋养体、囊前滋养体和包囊 4 个 阶段。滋养体是阿米巴在人体的生活史中主要阶段,寄生于 结肠腔或肠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滋养体转化为包囊 和包囊转化为滋养体过程中还有两个短暂过渡期分别为囊前 和囊后滋养体。滋养体按其形态分为小滋养体和大滋养体。 1.小滋养体 直径 10~20um,内外质分界不清,伪足 短小,运动迟缓,无吞噬红细胞能量,一般不致病,是溶组 织内阿米巴生活于肠腔中的形态(共生型),有囊前和囊后滋 养体。包囊进入人体后脱囊形成囊后滋养体;包囊形成前的 小滋养体是囊前滋养体。小滋养体是大滋养体及包囊的中间
蚊是终末宿主。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带虫者。
2.传播途径 雌性按蚊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经蚊虫
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极少数病人经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或
经母婴传播后发病。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但维持时间不长,有种和株的特异性。多次发作或感染后,
再次感染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教 材
参 考
文 献
版社 3. 吴光煜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 王明琼 传染病学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王明琼 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6. 沙介荣 传染病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505-202)(数学)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迅速杀灭作用。是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口服吸收快, 排泄慢,作用持久。凶险发作可选用氯喹、青蒿琥酯缓慢静
预防
脉注射。伯氨喹能杀灭配子体和红外期的迟发型子孢子,有
病因预防和防止复发的作用。乙胺嘧啶能杀灭各种红外期疟
原虫,起预防作用。
2.对症治疗 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高热者应用物
理降温;抽搐者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辅助检
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再燃多见于病后 1~4 周

出现,且多次出现。间日疟、卵形疟于病愈半年后再次发作, 5 分钟
称为复发,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有关。
5.并发症 主要为黑尿热:常见于恶性疟引起的急性血
7
(505-202)(数学)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管内溶血,表现为急起寒战、高热腰痛、恶心、呕吐、肝脾
疟疾病人可有肝、脾肿大,一般起病后 3~4d 脾开始肿
大,质软,反复多次发作后明显肿大,质硬。肝大发生于脾
大之后,多为轻度肿大,血清 ALT 增高。疟疾多次发作后因
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出现贫血,一恶性疟疾较为显著。
2.凶险发作 常由恶性疟疾引起。起病急缓不一,热性
多不规则,可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型,每日或隔日发
数多正常或偏高,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外周血
中易找到恶性疟原虫。
(2)超高热型:起病急,体温迅速上升至 410C 以上并
持续不退,病人皮肤灼热、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谵妄,常
发展为深度昏迷而导致死亡。
(3)胃肠型:除疟疾典型症状外,病人常有腹泻,粪便 10 分
先为黏液水便,每日数十次,后可有血便、柏油样黑便,伴 钟
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液体;发作间歇期,给予高糖、高蛋
白、高维生素、含丰富铁质食物,以补充消耗,纠正贫血。
2.对症护理 典型发作寒战期应注意保暖,发热期给予
降温,大汗时给予温水擦浴,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防止受
凉。黑尿热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准确
记录 24h 液体出入量,严重贫血者,可遵医嘱少量多次输新 鲜全血。补充液体,保证每日尿量在 1500ml 以上,有少尿、 无尿者按急性肾衰护理。凶险发作有颅内高压、呼衰时,给
5
(505-202)(数学)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其他红细胞,又进行新一轮裂体增殖,如此不断地循环,引
起本病间歇性的临床发作。因各种疟原虫裂殖体成熟所需时
间不同,故发作的周期也随之而异。反复多次发作,因大量
红细胞破坏而出现贫血。
疟原虫在人体内增殖引起强烈的吞噬反应,以致全身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显著增生,表现为肝、脾大,周围单核细胞
(505-202)(数学)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1室 课程名称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职称
使用教材 编写日期
护理系 儿传护理教研室 传染病护理学 2012 级五年制 3班 刘莉 助教 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 2015 年 10 月
迅速上升至 400C 以上,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脉搏有力,伴
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恶心、口渴、烦躁不安,严重者出
现谵妄,发热常持续 2~6h。高热后先是颜面和双手微汗,渐
至全身大汗淋漓,体温骤降至正常,大汗持续 0.5~1h。此时
病人自觉明显好转,但部分病人可感疲倦、乏力、头痛、肌
肉酸痛、食欲减退等。
春季或流行高峰前一个月进行抗复发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清除蚊虫滋生地,杀灭蚊虫。 3.保护易感人群 夏日采用纱窗、蚊帐、蚊香防蚊虫叮 咬。对高疟区人群及外来人员给予预防性服药,可用乙胺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