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2、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4、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5、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
赵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4、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方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5、袁宏道:《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1)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6、汤显祖的“至情”论:1)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3)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2、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
3、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6、《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7、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8、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临川派”和“吴江派”。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
9、“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10、李玉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清忠谱》。
11、元杂剧角色:旦、末、净、杂。
12、《救风尘》的作者是关汉卿。
13、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写的。
14、《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优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15、《水浒传》(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16、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17、《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
18、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太和正音谱》。
19、《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20、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21、关汉卿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东海孝妇”创作了《窦娥冤》。
22、王实甫今保留的全本杂剧作品除《西厢记》、《丽春堂》外,还有《破窑记》。
23、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24、白朴的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和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等。
25、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26、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
*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27、《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28、《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
29、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鄂印行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世称“程甲本”。
*第二年修订的称“程乙本”。
30、杜少卿是《儒林外史》里的正面人物。
31、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32、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说:“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33、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34、有“曲状元”之称的是马致远。
35、《三国演义》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出自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36、《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37、《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
38、清代对《三国演义》点评颇有见解的是毛宗岗。
39、《梧桐雨》是借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反映人世多变的历史剧。
40、《高祖还乡》是一篇被誉为“制作新奇”(钟嗣成)的绝妙佳作。
41、《水浒传》先写高俅发迹是说明“官场黑暗”。
42、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3、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在杭州。
44、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
45、马致远是元代最负盛名的散曲作家。
他的[ 越调·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46、元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包括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
47、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单刀会》。
48、元末南戏的著名代表作是《琵琶记》,它的作者是高明,它被推为“词曲之祖”。
49、“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一剧的第三折。
50、“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出自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5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
52、“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颠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是高明的《琵琶记》一剧中的曲子。
53、元前期杂剧的著名悲剧除《窦娥冤》外,还有马致远所作的现存最早的演叙王昭君故事的剧本《汉宫秋》,白朴所作的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梧桐雨》。
54、元代北方戏剧圈的中心在大都,还包括河北的真定、山东的东平和山西的平阳。
55、元代南方戏剧圈的中心在杭州,重要的杂剧作家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演叙书生韦皋和韩玉箫爱情故事的《两世姻缘》。
56、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称为楔子。
剧本最后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称为题目正名。
57、宋引章是关汉卿杂剧《救风尘》中的人物,谭记儿是《望江亭》中的女主角。
58、“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迴廊;绕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是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中的名句。
59、“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王实甫对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中的意境和丽句的妙用。
60、“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名句古代文学(李静老师)1、戏曲形成简单历程2、元杂剧体制3、元杂剧的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品4、《赵氏孤儿》《汉宫秋》5、徐渭、康海的代表作、清杂剧的杨潮观6、关汉卿是重点,注意作品、艺术成就7、《西厢记》的演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8、四大南戏9、《琵琶记》的地位、作品分析10、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作品分析11、《桃花扇》的人物关系、作品分析12、四大声腔13、明代三大传奇14、汤沈之争15、明清小说的繁荣是重点16、《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地位、版本17、《金瓶梅》是重点。
为什么《金瓶梅》是章回体小说的里程碑18、拟话本19、《三言》《二拍》的发展20、《聊斋志异》的写作特色,传奇性和志怪性21、《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关于科举观、讽刺特色的对比22、《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和艺术特色23、元明清诗文需要梳理流派的主张、代表作家24、前后七子25、唐宋派26、公安派27、桐城派28、竟陵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