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TOPIC 专题目前,农村和村镇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污染面广、总量大、个体小、水质差异大、排放无规律等方面;此外,农村经济基础差、运行管理技术力量薄弱,这也使农村污水处理在实际运行中相对困难。
近日,《水工业市场》杂志就农村和村镇污水处理技术与目前应用情况等问题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的陈梅雪、郭雪松博士及北京安力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施亮博士进行了讨论。
水工业市场:请谈谈当前我国农村与村镇污水处理现状及其主要成因是什么?郭雪松:不久前,环保部和住建部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比例越来越大,就污染量而言,农村生活污水的比重达到50%左右。
城市的污水处理率逐年上升,而农村近几十年在污水处理方面的进展较慢。
在城市污水处理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农村污水在整个水环境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农村污水处理确实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农村污水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生活习惯的改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一种农业生活方式,粪便大部分都回用于农田。
而近几年城市化和农村习惯的改变(如化肥的广泛使用),造成粪便无法资源化。
第二,过去农村多使用旱厕,尿液和粪便的量很小,而现在大多使用水冲厕所等卫生厕所,一般冲一次厕所要用水4-8升左右,造成农村生活污水的总量急剧上升,也使污染面迅速扩大。
第三,农村的集中化发展。
以前农村村民都是分散居住,现在大多建立集中村,使分散的污水大量积聚在一起,给村周边的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水工业市场:与城市水污染相比,农村污水处理有怎样的特点?针对其特点农村污水处理的治理措施有哪些?郭雪松:调查发现,很多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实际运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表明在农村沿用城市污水处理的模式并不是很适我国农村和村镇污水处理现状分析文 / 赵旭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 是开放型学术研究与咨询、培训机构,其宗旨是集结全国的科技力量,开展农村污染控制技术以及相关管理与政策研究,为农村污水治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及行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农村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借助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区域与城市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拥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以及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与研究条件。
陈梅雪,博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主要参加相关标准及处理技术评估工作等,参与住建部“村庄污水处理技术规程”编制等课题。
应。
农村的污水处理有其自身瓶颈:第一,资金问题。
目前农村污水处理没有稳定运行费用的来源。
第二,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维修维护。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都有专人维护;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维护一般没有专业人员,最多也只是请一两个兼职人员,结果造成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专业要求。
第三,技术适应性。
针对当地农村的水污染特征,如何选取适宜的工艺和运行参数也是目前农村水污染控制欠缺的。
水工业市场:困扰当前农村污水处理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陈梅雪:处理农村污水在技术层面上并不是达不到,关键是缺乏标准,即什么样的标准是适宜的,过高过低都没有必要,而且我国农村各地的特点不一样,要求处理的程度也不一样,从这方面看农村的情况就比城市情况复杂得多。
水工业市场:中国幅员辽阔,应该让什么样的部门,制定多少个标准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陈梅雪:2010年9月,住建部已经发布公告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根据区域的气候、地形、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划分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6个大区,往下还要再进行细化。
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施亮:前几年比较热的地埋式设备,很多地方都在使用,但是用得并不是特别好。
我们就以它为例,像这样的设备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适宜,如果不适宜,从技术角度看如何去改进?陈梅雪:我们不能单纯地讲地埋式设备是否适合,从国内应用的某些案例来看,出现渗水、运行效果不好等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没有该方面的标准;第二,运行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进行污水处理工程,其实地埋式设备还是有很多优势,比如占地少等,但却没有良好的运行和管理,如何综合评价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及适用性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因此单纯地说地埋式设备好或不好并不北京安力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施亮博士郭雪松,博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农村污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及应用。
参加住建部课题《村庄整治技术手册》和《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技术规程》的编写。
SPECIAL TOPIC 专题恰当。
至于如何改进,一是农村建污水处理设施需要什么样的标准;二是如何去运行维护。
水工业市场:在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优秀技术案例,如生物膜技术、活性污泥处理技术案例等。
就目前来讲,在村镇污水处理中有没有比较典型的,运行起来比较不错的技术呢?郭雪松:当时案例收集总共有48个,经过专家筛选后剩下二十多个认为比较适合农村的技术案例,将来可能还要做进一步筛选。
就这些技术本身而言都是成熟技术,主要是看能不能与当地的技术和经济状况相适应。
施亮:重庆“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包括兴建污水处理厂二百多座,其中一千吨级的就有七八十座,是为了三峡地区移民聚集居住而建立的,这与我国农村或小城镇地区情况相似。
现在体现了另一种趋势,就是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小,中小城镇的概念越来越突显,由政府来处理解决资金、处理指标等问题。
但从技术层面来看,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大城市污水处理厂一万吨级的技术不能适应一千吨级的技术需求,那么有没有更合理的方式来满足中小城镇这种一千吨级的技术要求?郭雪松:从农村污水处理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将周边村镇的污水都收集起来统一处理。
这种处理模式比较适合大城市周边村镇。
二是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厂,这种模式适合居住集中,非常利于收集管网的村镇。
三是人口居住分散,无法集中收集的农户,可对单户或多户污水进行就地处理。
施亮:去年到泰国旅游时,导游是当地的一个华人,他住的是自家建的别墅,家里的污水处理是由专门的污水处理公司负责。
每隔一段时间来收集一次,他向污水处理公司交一定的污水处理费,每月费用折合人民币大概只有几十元,每年也就几百元,非常便宜。
水工业市场:与国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相比,我国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及政策还存在哪些亟待完善之处?郭雪松:其实,除了政策方面还有监管方面的差别,国外很多成熟的、先进的技术还有我国自己研究开发的技术都已经在应用,但是缺乏监管,比如城市污水厂每天都有在线报表,定期有人去检查抽查,因此农村污水处理应当如何监管来保证达到预期。
另外就是农村污水量小,与其相匹配的设备比较欠缺,像小水泵、小风机等设备都比较欠缺。
水工业市场:改善农村水环境当前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典型案例?陈梅雪:为了解目前我国采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情况,在住建部村镇建设司的支持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完成了村庄污水处理技术案例征集工作。
技术案例征集要求为已建成并稳定运行一年以上的用于单户、多户、自然村及村庄污水处理的技术和成套设备。
共收到全国38个单位提供的48项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案例,其中采用活性污泥法8项、生物膜法12项、膜技术5项、生态技术7项、土地处理技术3项、塘系统技术1项、生物与生态组合技术11项、生物滤池技术1项、其他1项。
尽管一些地方在推广“无动力”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但在征集中“有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占77%,表明这些技术仍然是农村污水的主要技术。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土地分到户,公共用地很少,而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率很高,可用于污水处理的土地资源少。
因此,“有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在土地少、经济发达、处理水质要求高的地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通过技术案例征集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中存在工艺路线不合理、技术参数选择缺乏依据等问题。
为此,我们对征集的技术案例进行了筛选,根据有关专家的评审,选出25项适用技术编辑出版了《村庄污水处理技术案例集》。
此外,受住建部村镇建设司的委托,我们还在编写《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技术规程》。
水工业市场:那么在资金方面需要相应政策的扶持吗?陈梅雪:在资金方面还是需要国家支持,其实资金除了在投资建设方面占了一部分,其他很大一部分还是在运行上,在农村的问题还是运行管理的问题。
施亮:中国农村面积太大,在一个只有三五户的村庄建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站,再派一个人去维护并要求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这是很困难的。
我们有一个设想,就是组成一个污水运营管理的公司,把一定区域内的污水处理站、小厂等的污水全部由这个公司来运营。
郭雪松:其实目前很多省份的农村都做了很多工程,推动的时候可以是出于社会公益、环保公益等目的,但是如何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行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虽然农村污染严重,治理力度也不够,但这个市场很大,前景还是不错的,我国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很多地方在设施建设好之后,也都慢慢意识到运行维护的重要性,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都会解决。
施亮:现在农村污水处理也要分几步走,先是大型的集中的小城镇该如何处理,接着是小型的集中的村镇如何处理,最后是分散的住户如何处理。
水工业市场: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是水质标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出资的问题。
陈梅雪:此外还需要有建设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和监管标准,它们是一套的。
水工业市场:施博士,企业在中小城镇与农村污水处理领域是如何考虑的呢?有没有想过要进入到这个行业?施亮:其实企业一直都在关注这个市场,因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总会有终结的时候,接下来发展的重心肯定是在农村,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现在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出资就是无法进行,所以个人认为农村污水处理要分几步走,第一步是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这在出资方面比较容易。
而且企业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大型的污水处理模式放到小城镇去运行并不适合,无论是人员数量、开支,还是设备水平、建设要求都不合适,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种适合小城镇污水处理的模式,即设备简单,能够满足基本的处理要求;管理简单,最好能够达到无人管理的程度。
但是这种情况从传统的商务竞争角度看难以实现,因此我们也在寻找一条造价相对便宜但又能提高整体运营水平的路子。
郭雪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农村污水处理如何采取适合的技术、管理模式去进行治理,这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如何把农村污水资源化,这是将来长期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