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

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外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界通讯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丑闻的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在国内,财务舞弊案件同样令人触目惊心,中航油、银广厦、红光实业等一系列造假案件无不折射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人们渐渐的从惨痛的教训中开始反思健全的内部控制对有效防范财务造假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想深层次发展,传统的内部控制所依赖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必然是信息化。

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但同时也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这给传统内部控制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而在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模式和内部控制观念,从信息技术下内部控制产生的新的特点出发,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

所以,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是完善现代企业监督和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国外关于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研究最早提及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01)的专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验证》(Verific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在上述基础上再次修订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s)。

国外对计算机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大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和机构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或相关的准则,这些文告或准则一方面肯定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强调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则也指出计算机的发展给传统的内部控制带来的新的挑战。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树友林,2004)指出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从对若干单项经济活动实施独立的控制为主,向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实施系统控制为主的方向发展,形成涵盖范围更广、运行更严密的现代内部控制系统。

目前,国外关于内部控制最显著的研究成果是COSO报告和萨班斯法案,萨班斯法案为上市公司规定了一个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报告体系,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透明度。

1990年哈莫(Michael Hammer)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提出IT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控制问题。

1996年,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公布了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模型,该模型是一个信息技术管理模型。

COBIT提供了IT的管理、安全和控制方面的清晰策略,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标准。

Klamm和Watson(2009)从萨班斯法案总结出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五个部分的影响,指出了解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必须考虑到:(1)计算机系统处理大多数商业信息。

(2)信息技术改变虚假的性质。

(3)存在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的经验证据。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阶段,并从后两个阶段开始了探讨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研究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20实际80年代末才开始对内部控制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1986年财政部颁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首次对企业内控制度做出规定。

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会计舞弊案件的频发及其造成危害的增大,从90年代起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推动作用。

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

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做出规定。

2000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

财政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所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是查错防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这些观点有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人们在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上还未达成共识,对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

另外,财政部还于2006年颁布了新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进行了规范。

这些标准或规范只是为本专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个应用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信息技术治理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会计软件对会计软件的数据保护与加密技术》(张有峰,2003)中对会计软件的数据保护和加密技术进行具体的探讨,试图提高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也有的学者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进行了探讨。

根据网络环境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内部控制研究》(雷虹,2003)对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账簿控制与组织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的控制,而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

1、关于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影响的研究当前,会计信息化系统向着更加深广的方向发展,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我国学者针对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新问题来分析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

《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化关系研究》(蒋占华,2007)通过研究财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来说明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制度相互联系,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者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发展,使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控制方式、范围、及程序都发生了变化,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内部控制可分为五个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在配合实现独立而又有重叠的经营、财务报告和法规遵守的目标时,这五个部分可作为评估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标准。

《信息技术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应立东,2009)中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同时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的影响。

《浅议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马蓓丽,2010)也通过研究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控制环境、财务风险、财务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财务监控五个方面等来分析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邓肇翼,2009)在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重点探讨了财务软件的应用时内部控制和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使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能力变弱,会计人员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赖建军,2009)从控制重点单一化、形式程序化等方面来研究内部控制的特点,分析了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舞弊、违规操作和系统错误的局限性。

指出会计信息化广泛发展无法避免执行人员的串通舞弊现象而且可能会是舞弊现象更加严重,而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判断经营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人员违规操作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管理决策及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张连宏、邹兆红,2005)指出业务流程的转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最大,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的风险特征相比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导致企业所处的内部风险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手工状态下的控制风险,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引入而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需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

针对由会计信息化系统实施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控制风险,我们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重新评估和完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国产财务软件的蓬勃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时代已到来。

这一发展一方面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准确性、可靠性;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的对象、内容、方式、范围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地理解这些影响对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

《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艾文国、王亚鸣,2008)主要研究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组织模式、会计核算环境、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使会计信息存在的形式和内部控制的对象和范围拓展。

而《浅谈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薛鹏,2008)主要研究了信息化分别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度设计、组织形式、安全性、对象、内容、方式、范围等方面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探讨》(谢勇,2008)着眼于当前会计电算化的飞速发展,分析了电算化对内部控制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内部复核机制、数据存储形式及会计档案的影响。

以上研究表明,信息化的实施改变了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控制范围和控制重点,同时,企业过去基于文件审批的内部控制机制也无法适应会计信息化基于流程的管理需要。

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的业务运作更加依赖于会计信息化系统,这种依赖和信息系统本身特点所导致的脆弱性形成了企业新的业务风险,自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2、关于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的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监督、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适应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控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积极作用,为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

《浅谈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赵李东、刘洪峰、袁红杰,2009)从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着手,分析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控制特点,从组织控制、流程控制、信息系统控制三方面探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策略,对传统内部控制进行整合和优化,有效地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效果,以期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