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作业指导建议一、单元知识要点与能力要求1、能正确拼读句子,知道句子、地名的第一个字母应该大写。
2、积累43个词语。
积累含有寓言或历史故事的成语。
3、能给多音字组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课文,积累背诵古诗、名言。
*4、能够在语境中辨析词语。
*5、了解双重否定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6、能体会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进而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7、完成作文《我做成了》,把一次小制作的过程完整、具体地写下来。
(注:加*的是本单元重点知识要点或训练目标。
)二、作业呈现形式及项目举例(一)基础1、拼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大写字母的用法。
(1)Díshēng yîu xiǎng qǐlái le.笛声又响起来了。
(2)Liâbīn shì E luïsīde zhùmíng huàjiā..列宾是俄罗斯的著名画家。
(3)Wǒde jiāxiāng zài Shàng hǎi.我的家乡在上海。
——《综合练习7》建议和说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大写字母的规律。
(1)用铅笔圈出句中带大写字母的拼音。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3)得出结论:在句子的第一个字母;或人名;或国家、城市的名称时,第一个字母都是大写字母。
2、多音字组词。
------()-------()------()将相和-------()-------()-------()——《将相和》建议和说明:看似简单的看拼音写词语,学生却容易出错。
原因多方面,到了高年级,老师强化了课文的理解,却忽视了对多音字的辨析;另外学生往往孤立地去念拼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把词语的理解和字的读音结合起来,提高读准字音的正确率。
(1)请学生读35课的课题“将相如”。
(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2)理解“和”在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将”和“相”相对应的人物。
(“将”指将官、将领,文中指廉颇,所以“将”这个字读第四声。
“相”指相位,在文中指蔺相如,“相”用作相位,它的读音一定也是第四声)(3)明确《将相和》题目中每个字的读音,再想想其它的读音和组词,归纳积累,完成作业。
3、选词填空凝重沉重庄重隆重(1)岸上,纤夫迈着()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
(2)国庆节的早上,天安门广场上的解放军叔叔迈着()的步伐,护送国旗,准备举行升旗仪式。
(3)九月一日,学校在操场上举行了()的开学典礼。
(4)医院的手术室门口,病人家属个个表情()地等待着手术结束。
——《一幅名画的诞生》建议与说明:(1)指导学生划出文中描写纤夫拉船的场景。
“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
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
”指导朗读关键词语“沉重”、“一步一步”、“拼命”。
理解文中两处“沉重”表达的含义,在深入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句话。
(2)学生完成填空题(1)。
(3)说说不能换成“凝重、庄重、隆重”这三个词语的理由。
(4)读读其他填空题(2)(3)(4),把这三个词语分别送回家。
凝重:端庄;庄重。
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
隆重:盛大、庄重。
这一步骤最关键,有时仅仅从字面辨析词语比较费劲,但是当我们把词语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就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把词语代入到句子中多读多体会是做此类题目最关键的一步。
4、读下面这段话,将画线部分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但要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苏武牧羊》建议与说明:1、读句子,圈出否定词“没有”和“不”。
让学生知道这是“双重否定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
”重点理解关键词语“热泪”、“紧紧”、“揣着”、“脱光了毛”。
3、指导学生把双重否定句改成一般陈述句。
4、朗读体会并比较一般陈述句和双重否定句情感表达的不同效果。
(1)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2)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都很感动,每一个人都落泪了。
(一般陈述句和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双重否定句所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二)阅读1、课文几次提到旌节?朗读课文,说说苏武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支旌节。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苏武牧羊》2、“莫逆之交”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聂守信和老木匠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的。
——《笛声》3、“将相和”什么意思?联系课文内容再进一步思考: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将相和》建议与说明: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能体会重点词句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并能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品质等也就水到渠成。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具体指导举例:(《苏武牧羊》)1、引导学生认识“旌节”。
出示媒体,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用来代表国家。
2、教师提出第一次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提到“旌节”?画出有关的句子,看看苏武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3、、请学生边默读边寻找答案,画出有关句子。
4、组织交流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文中的句子:(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4)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5)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的,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5、教师提出第二次自学要求。
边读句子边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苏武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支旌节?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读句时,要针对自己关注到的词语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第一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恭恭敬敬”这个词,再给自己提个“为什么”:苏武为什么“恭恭敬敬”地接过旌节呢?)6、学生读句子,圈圈画画,关注重点词语,做好批注。
7、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思考题:苏武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支旌节?可以看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体会苏武忠贞不渝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能力,所以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安排了两次自学。
自学中,教师一定要放得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学任务,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圈画、思考、批注。
在这个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特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思考的结果,更要说出学习、思考的过程。
最后,总结出读书方法——关注关键词,体会含义,领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作文同学们,你有没有自己动手制作过小工艺品,如用竹篾和彩纸做一架小风车,用五颜六色的绒线编制一个网袋,用易拉罐做一个笔筒,用花布缝一个字典套,你还会做些什么呢?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不倒翁?如果你没有做过,就请你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试一试。
(1)取一个鸡蛋,在蛋壳的尖部磕一个小口,用筷子捅破软皮,把蛋清和蛋黄倒入碗中,把蛋壳内部清洗干净。
(2)把橡皮泥揉成小球,从蛋壳的小口中投进去,直到蛋壳可以站稳。
(3)把蛋壳的小孔用粘纸或玻璃胶纸封住。
(4)在蛋壳上画上你喜欢的图案。
你可以把你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一步步写下来,如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也可以写下来,还可以写一写你是怎样逗弄不倒翁的。
建议与说明:本次习作要求写做成的一个小制作,这个小制作可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成的,也可以是自己看了说明书后做成的,甚至是创造性的一个小制作。
建议在本次习作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制作一个小制作。
按照制作过程一步一步写下来的写作方法是三年级的习作中就一直在强调,因此本次习作教师应把指导重点放在制作过程中人的心情的表现上,指导学生如何在表达上让自己的语句中含有“情”。
这是在三年级写这类作文基础上的发展——即引导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字里行间能自然流露“情感”。
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自己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以及做成后,自己又是怎样摆弄的。
具体指导如下:一、指导审题。
1、引导学生明白本次习作要写一篇自己做成的一个小制作的文章。
2、明确此类文章不但要把制作的过程完整、具体地写下来而且要把自己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自己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以及做成后,自己又是怎样摆弄的内容作为写作的重点。
二、指导习作:(一)教师以写制作不倒翁为例进行写作指导。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不倒翁的制作过程。
制作前的准备——制作的经过——制作的成果(或如何逗弄的)2、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动词描写制作的过程。
可以先请学生圈出制作步骤中的动词。
再请学生回忆制作过程中的其他的一些动作,并找到相应的准确的动词。
3、请学生回忆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制作完成后自己又是怎样逗弄不倒翁的,以及自己的心情。
教师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在开始做不倒翁的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心情如何?在你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克服的。
制作完成后你的心情如何,自己又是怎样逗弄不倒翁的。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材进行习作。
(三)、点评、指导修改。
教师在点评中,特别要注意根据本次习作的重点要求对照评点,提高点评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