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开场部分视听语言分析
北语11信科数媒二班胡梦露 1133208
【摘要】电影开场通常交待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短时间奠定了电影的基调。
因此它往往至关重要,甚至可以看成是整部影片的一个独立单元,有着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电影介绍:《大鱼》这部电影是由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导演的奇幻片。
讲述的是一位游历天下的推销员爱德华,他善于讲故事,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种种经历以童话的形式讲给身边的人,他的故事亦真亦幻,光怪陆离。
儿子威利渐渐长大,对父亲所讲的大鱼,巨人,朝鲜歌手,马戏团等故事产生怀疑与不满,在婚礼上与父亲闹翻了,直到父亲患癌症离世前才回家。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探索着父亲的一生,最终在泪水中理解了父亲的一切……
电影片段介绍:开场的4’38”长的片段中,一道耀眼的白光射入,随着一只大鱼在深蓝色的大海里肆意游荡,主人公爱德华也开始讲述他的第一个故事——
用婚戒钓住一只传奇又精明的大鱼。
同一个故事,讲故事的爱德华年龄在变大,他由一个年轻的爸爸变成了苍老的父亲;而听故事的人也在变化,从儿子威利、小朋友、儿子的女友直到婚礼上的宴会嘉宾。
所有人都享受爱德华的奇幻故事,儿子却对父亲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讲述感到厌倦,说他是骗子,虚荣又浮夸,从此带着妻子离开家里,整整三年没有和父亲讲话。
以下是我的视听语言分析
·镜头的处理
本片段长镜头和蒙太奇结合运用。
0’00” – 3’55”
由于长镜头是相对于蒙太奇里的短镜头来说,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定。
然而,片段的开场即把摄影机架在了深海下面,先是仰拍从天空照下来的一撮白光,随后至上而下摇镜头,再通过一个向前推的镜头使大鱼在镜头里面任意出入。
总长为1’08”,是属于把镜头内部的运动方式统一起来的运动长镜头,自然流畅而没有镜头的切换,既展现了深海的全景,又表现出了大鱼的穿梭和各种鱼饵的位置关系,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同时呼应了影片的名字——大鱼。
而在总长为3’51”的讲故事情节中,却是用一种情节连续性较强,以时间为线索的连续式蒙太奇来表现爱德华分别对儿子、小朋友、儿子女友和宴会嘉宾说的同一个故事。
既可以节约时间,压缩空间,又能体现爱德华爱说故事的性格特点,并为后来儿子对他的厌倦作铺垫。
·拍摄手法景别总角度转场
0’00” - 1’08”
前段采用了摇镜头和推镜头表现深海和大鱼。
摇镜头主要是用于水面与水中空间的过渡;
而推镜头有利于把观众带入水下环境并突出大鱼的健硕。
1’09” – 2’36”
在讲故事情节里,大多采用了横移摄法,最大的特点在于使画面背景不断变化,产生转场时的流动感。
无论是由深海转到儿子的小卧室,然后到大鱼的特写,再到室外夜晚的野营,戒指,还是普通卧室,横移摄法都能充分地展现人、物景之间的关系,巧妙地从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2’36” – 3’51”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段在使用了一个外景的切换,至室内的宴会时,摄法再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横移,而是先给出了儿子头部带肩的一个特写,紧接着向后拉镜头,随着景别逐渐变大,摄影机再向右微摇,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坐在儿子左边的妻子约瑟芬和部分嘉宾。
由于主角爱德华正在讲故事,场景切到了整个宴会的最后面,手持摄影使摄影机移到一个适当的位置,给出整个宴会场的一个正总角度,最后以远景的方式固定在爱德华的正前方。
场景又切换到了对爱德华的正面特写,再到外反拍给出整个宴会场的一个反总角度。
这么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脸部特写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的表情,是人物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本片段里对儿子的特写展现出了儿子的厌倦和不满,对爱德华的特写展现了他的神采飞扬;而紧接着的总角度更是为了说明清楚地说明宴会空间,和里面以爱德华为中心的发生的任何事情。
·拍摄机位
1’09” - 2’10”
年轻时候的爱德华对儿子和小朋友们讲故事的时候,使用的是对爱德华越肩的外反拍和听故事的人的内反拍。
观众无法看到年轻爱德华的脸,却可以透过听故事人的表情来体现故事的精彩。
2’07” – 2’36”
通过门框用顶角机位展现卧室内的老爱德华和儿子的女友的侧面,在通过向左横移使总角度的景别变大,这样,爱德华的妻子和儿子也被带入了镜头。
这一方面是根据情节设计,是为了表现儿子透过门框听到父亲的滔滔不绝而感到反感,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人物的空间关系。
2’52” – 4’38”
这一小段讲的是老爱德华与儿子在室外吵架。
先是展现一个远景总角度,再切换到两个人的近景,在争吵得稍微激烈一点时,完全是用齐轴的直拍机位,最后吵架完毕后,再由总角度里的近景变成远景。
顶角机位是为了展现室外景象和人物占据的谈判一样的地理位置;而内反拍的时候,是完全表现了父子在吵架时的无限扩大的心理距离和对无法挽回的结局的暗示。
·特写
之所以把特写单独拿出来分析,是因为整个片段里,最重要的特写仅有两个:大鱼和戒指。
大鱼:开场的1’08”
里对大鱼从头到脚做了个细致的特写,其中对鱼饵、和鱼饵里面映射的骷髅头的特写也全都是为了体现大鱼健硕、神秘和特别的个性,是对爱德华灵魂化身的一种特别暗示。
而在1’29” – 1’32” 对大鱼的再次特写,则是为了呼应台词和流畅地转场。
戒指:1’49” 时对爱德华手上的戒指作了大特写,给观众造成了独特的视觉冲击。
2’07” –
2’09” 对连着鱼线的戒指再次特写,也是为了呼应台词,更是一种单纯的转场手段。
·视听元素
人:由于大部分镜头里出现的都是爱德华,无需多说,爱德华必然是故事的主角。
景:出现的外景有大海、野营草地和轮船;内景有卧室和宴会大厅,全是为讲故事的爱德华所设计的场景。
物:最重要的物莫过于大鱼和戒指了,它们与将要发展的故事情节息息相关。
光:开场的耀眼的白光是人工添加,为后文大鱼的隆重出场做铺垫;由于在室外野营的时间是夜晚,影片巧妙地利用火苗射出的自然光来刻画小朋友们的表情和对戒指的突出;在父子夜晚在室外吵架时也适当赋予了人物主光、辅光和轮廓光,使其与虚背景相区分开来。
·音乐
整个片段都采用了音画同步的处理方式。
除了大鱼出场时音乐的逐渐蓄势到最后的一股闷重的鸣响,其余时间音乐流畅缓慢而略带一种神秘感,直到父子开始吵架,音乐声隐蔽地消失掉,只留下轮船附近的鸣笛声、水流冲击声和两个人的对话声,突出一种严肃的气氛。
·本段主旨
而对于本小段里主人爱德华说的亦真亦幻的大鱼故事,大概是为了颂扬这一类人:他们只是热爱生命的凡人,带上自备的童话式氧气筒,用真诚的想象力为生活插上展翅不息的翅膀。
然后,快乐自由的飞翔。
以上就是我对《大鱼》开场4’38”
长的电影片段的分析,其中包括了镜头的处理、拍摄手法、
景别、总角度、转场、拍摄机位、特写、视听元素、音乐以及主旨。
可见,要拍摄好一段完整的电影小片段,综合以上因素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