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2.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3.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4.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5. ,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中“萋萋”的意思是(2分)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表现报国无门的悲愤的作品。
B.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C.这是一首抒发诗人的满怀乡愁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本文选自课文《》。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下列不能体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是(3分)A.愚公深受交通堵塞之苦,决定铲除大山B.愚公率领三人凿石掘土,获得邻里相助C.智叟认为愚公自不量力,嘲笑阻止愚公D.智叟听完愚公的言论后,没有话来回应(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人有鱼池,昔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而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
人有见之,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
鷧仍下啄、飞止入故。
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
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注释】①鷧:鹭鸶②刍人:草人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乃束草为.人(2)窃去.刍人1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B.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C.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D.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13.文中的鱼池主人“束草为人”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4.下列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是(3分)A.赞扬了鱼池主人的机智B.表现了鹭鸶贪婪与不善观察C.揭示了草人的使用方法D.讽刺了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让记笔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①读书使人明智、使人进步、使人完善,比读书更重要、要求更高的是记笔记。
通过笔记可以记录读书过程的所思、所感、所得,让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深深融入自己的头脑、融入自己的内心。
因此,记笔记应该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更应该成为内化于心的个人修养。
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记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解惑”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加工、思考、理解、消化、吸收、创造、提高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记好笔记是学习好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有研究发现,相比不记笔记的学生,那些记录笔记的学生成功记住学习内容的几率高出7倍。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言中说,许多人认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其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还勤奋地做笔记。
他做的外文笔记有178册、万多页;“日札”有23册、2000多页。
《管锥编》里的许多文章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
由此可见,这数量惊人的笔记才是他“神奇”记忆力的源泉。
③当记笔记超越习惯,内化为一种个人修养,笔记的含义也就不再停留在笔记本身的层面,而是有了更多的延伸,成为一种知识的再创造和思想的再升华。
我常常在很多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活动中,看到很多知名学者在一丝不苟地记着笔记。
也许就在这字里行间,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发明就会应运而生。
④许多大师、大家都是“笔记迷”。
列夫·托尔斯泰的观察笔记、达·芬奇的腰带笔记、狄更斯的夜游笔记、契诃夫的卡片笔记、果戈理的万宝笔记、杰克·伦敦的纸片笔记、黑格尔的活页笔记……记笔记已经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个人修养。
据说爱迪生总是随身带一个小笔记本,一想到什么新鲜问题和见解就立刻记在里面。
而爱因斯坦去世后留下数万份笔记和研究手稿,完整地记录了他毕生研究探索的学术过程。
着名作家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反映了思考的虚无,映透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领悟。
我一直放在案头的《钱学森手稿》,也是一份特殊的学术笔记,记录了钱学森的整个思维创新过程以及他对待科学严谨缜密的态度和求实探索的精神。
⑤在我国历史上,不少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做读书笔记,许多笔记涉及到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季羡林老先生曾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古籍中便有许多藏书和读书的故事,堪称佳话。
⑥然而,当今的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冲淡了深度阅读和思考,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同样,学术交流中,有些国内学者不太喜欢记笔记。
这样的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一个民族渐渐远离阅读,如何建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一代人远离阅读、不再记笔记,又如何思考创造?⑦总之,记笔记一种学习习惯、个人修养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着民族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水平。
让我们从民族文化的高度重新认识笔记、弘扬笔记,让记笔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15.下列在第⑦段空格处填上的关联词中,正确是(2分)A.不仅是……更……B.不是……而是……C.即使是……也……D.如果是……就……16.结合第②段的内容,记笔记的过程体现了(3分)17.完成本文的内容结构图。
(8分)中心论点:(1)@雄海龟丶米尔顿1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3分)A.杨绛先生的超强记忆力主要归功于他所做的数量惊人的笔记B.历史上伟大的思想与伟大的发明都是依靠做笔记而得以诞生C.记笔记对于许多大师、大家来说已经内化为一种个人的修养D.国民阅读缺乏思考与国内学者不再记笔记的现象令作者担忧19.有人认为第④段划线句中列举的三个事例可以删去一个,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0分)母亲的石榴树王宗仁①我出生在八百里秦川北塬上的长命寺村,只有36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庄。
长命寺有历史记载,嘉庆志载:“长命寺在县东三十里,唐时建,相传石上有彭祖足迹。
彭祖,史有其人,他是陆终氏的第三子、帝尧时的大臣,经历舜、夏时代,殷封于大彭。
所以是传说中的长命寺星。
民间有‘彭祖活了八百岁,不及老佛一觉睡’之说”。
原寺规模很大,曾发展为东、西、王三寺。
村即以寺而名。
我曾在长命小学读书,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学校门楼匾额上,“彭祖古迹”四个字赫然在目,现已毁之。
②我说长命寺史话,因为它与母亲的石榴树有关。
[1](2)[2]记笔记能促进知识的再创造与思想的再升华 许多大师、大家都是“笔记迷”有力地论证了 (3)反映了如今国民阅读时做笔记的现状,引发思考 论证结构: (4)分析记笔记的作用第②③段 列举名人 笔记事例第④段 反思 第⑤⑥段③有一天,母亲兴致勃勃地从长命寺带着一簇正待发芽的石榴树枝回到家里。
这树枝是住寺的道人普师赠送,那棵百年石榴树是他培育的结长命果的树。
普师小院内那棵石榴树叶茂果繁,多少人享受过这正果。
母亲跟随普师信佛行善众人皆知。
石榴树在我家院里向阳的墙角下落根后,母亲为它筑起篱笆墙,浇水,施肥,从不慢怠。
每逢初一、十五,还要点香叩头,在她眼里石榴树就是佛。
④记得是1965年初夏,我从青藏高原调往京城工作,路过秦川顺便回乡探亲,正逢石榴树第一次挂果。
奇怪的是,树上只有孤零零一颗果子。
村里人说,母亲听说我要从藏地回家,特地留下一颗果子。
其余的满树石榴都被母亲分送给各家各户了。
我手捧着成熟得饱满的红红的石榴,心里奔腾着激动,幸福!⑤母亲留给我的这颗石榴,我带到北京后一直舍不得吃,精心地保存在一个盒子里。
说句心里话,从得到石榴的那刻起,我就没有打算吃掉它。
我只是想着留它在身边,就是母亲的影子伴随着我。
至于它能伴随我多久,最终怎么处理,我也说不清楚。
当年金秋,我重返高原,也把它带在身边。
心里的谱儿是,母亲随儿子走一趟青藏公路,好让她看看儿子舍不下的高原是什么样儿。
儿子的身体,母亲的精灵,相得益彰闯青藏,别有一番情趣。
人的想法会在千变万化的客观事实面前作调整。
那天,我到了唐古拉山兵站,在和站长吕传銮交谈中得知,在这个海拔5300多米的冰雪世界里,官兵们一年中难得见片绿色,也听不见一声鸟叫。
他们的眼睛发涩,耳膜增厚。
有些兵实在熬不过这难耐的荒凉和寂寞,到了夏天便请假到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城去看树,他们抱着树呼唤远方故乡的娘痛哭一场。
我听了吕站长的讲述,心里疼了好久,我理解这些兵的无奈。
于是我便给吕站长讲了我随身带着的这颗石榴的故事,断然决定将石榴留在唐古拉山兵站,让雪山上的官兵们闻闻八百里秦川长命寺的果味香,也算是替母亲献了一份爱心。
当然,我非常清楚,唐古拉山的风雪依旧咆哮着,世界屋脊上的严寒依旧笼罩着兵站的小屋。
但是,毕竟有一位远方的母亲伸出温暖的手,抚摸着高原战士衣褶里的六月雪。
⑥后来,那颗石榴的结局会如何,吕站长没有告诉我,我也没有打问。
不必去问。
⑦我家院子里母亲栽培的那棵石榴树,长得越来越旺盛。
只是已经不是一棵树了,而是两棵。
那是从第一棵树的根部生发出来的一枝新芽,没有三年就出脱了差不多与母树一般高的个头了。
母子石榴树。
每年石榴挂果的季节,满树的石榴从枝叶间露出肥胖的身体,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村子里一些淘气的顽童总会偷偷溜进院里摘石榴。
母亲便搬来一把座椅,坐在树下一边干着针线活,一边提防孩子们糟踏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果子。
等到石榴熟透了,她便摘下装在篮子里,挨家挨户送给大家尝鲜。
当然,还有一件事她是不会忘记,就是要留几颗石榴等着我探家的日子……20.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21.第④⑤段主要写了两件与石榴有关的事情,请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