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病虫害防治》word版参考模板

《小麦病虫害防治》word版参考模板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遍及全国,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

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降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

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一、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

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

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

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田间症状穗部症状二、病原特征: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

有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称禾谷镰孢,F.ard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F.culmorum(w.G.Smith)Sacc.称黄色镰孢,F.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Ell.et Ev.)Wr.称锐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

小型孢子很少产生。

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 (Sehw.)Petch.称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

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15~150(um),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um)。

三、发病流行条件:赤霉病的流行主要由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

1、气候。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

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

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最易感病期是小麦扬花期。

在小麦扬花期若遇连阴雨,出现日平均温度≧15℃,相对湿度≧72%的暖湿日,小麦赤霉病将会爆发流行。

2、环境。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1、种植管理(1)选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可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

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

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药物防治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

在始花期每667㎡喷洒有效成分40g以上的多菌灵,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

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

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用40%毒死蜱30ml加磷酸二氢钾150g 等,防效优异。

[喷药时期往往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

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

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

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一、症状:(1)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

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

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2)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

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3)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行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

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

群众形象的区分3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二、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霜天气有利于条锈病发生流行。

夏孢子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

三、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

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

播种前药剂拌种, 每10 kg 种子用20克2.5﹪咯菌腈加500g 水拌种;大田病叶率达5%时,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或20%乳油50—75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防治。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

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中文学名: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拉丁学名: 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Erysip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 f. sp.triticl 。

Marchal界: 真菌界 门: 子囊菌亚门分布区域: 中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东北,华北,西北麦区 危害作物: 小麦 为害部位:叶片和叶鞘一、症状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上症状小麦白粉病叶片症状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二、病原特征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

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

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

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

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

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

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三、传播途径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四、发病条件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

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2]五、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

可选用温麦4号,周麦9号等。

上述抗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中国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中国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4)药剂防治①用防治白粉病,每10 kg种子用20克2.5﹪咯菌腈加500g水拌种。

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②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667㎡用粉锈宁有效成分15g加12﹪氯氰乐果60g兑水40㎏喷雾。

小麦纹枯病一、症状: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此外,有时该病还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显的褐色病斑。

近年,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

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

苗期症状穗部症状二、病原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无性态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 CAG-1称禾谷丝核菌CAG-1、CAG-3、CAG-6和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AG5称立枯线核菌AG4和AG5融合群,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