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墨、道的教育思想

儒、墨、道的教育思想

一、儒、墨、道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
二、儒、墨、道三家关于教育哲学若干根本问题
儒家: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

即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学而知之者和困而知之者。

”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教育的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培养的目标:君子
三、儒、墨、道三家关于天道观、人性论、社会发展观
儒家:天道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

孔子认为,天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万物新陈代谢的更替变化,都只是遵循自己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

并非有一种精神实体在冥冥中起主宰作用。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

”(《泰伯》) 在孔子看来,天是至大的,在天之外并无他物,万物都包含在这个唯一的、至大的、无言的、无意识的客观物质实体之中。

人性论:孔子的思想并未将"人性"作为专门的论题来研究,他专论人性的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社会发展观(退化论):“好古,敏以求之。

”又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承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道观:《孟子》中孟子所说之天,显然是指主宰之天。

”即所谓皇天上帝,
有人格的天、帝。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通“裁”),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孟子·梁惠王下》)
人性论:“性”是孟子性善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孟子》一书中,“性”字主要指事物原本就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孟子认为,人性既指人原本就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

社会发展观:退化论/循环论
天道观:荀子天道之“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

《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荀子还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说明天的运行变化是有其特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并不因为偏爱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憎恶桀而失去,这是荀子“自然之天”的依据,也是对认为天有意志、有人格的宗教神学之“天”的传统天道观提出的挑战。

荀子是先秦时期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之分”的哲学家。

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
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

他认为天无意志而人有意志,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天,然而天与人相比较,还是人为主动而天为被动,人定能胜天,人们可以“制天命”,即认识、掌握天命。

人性论: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1.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属性。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

社会发展观(进化论):在社会发展观上,荀子坚持“法后王”,而“一制度”。

《荀子﹒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墨子:
天道观:“天志”是墨家天道观的核心内容。

墨子认为:天作为神秘至上的神的存在能够赏善罚暴,主宰并控制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人性论:《墨子·所染》记载,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所染》篇以染丝为喻,直指“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
有染也,士亦有染”。

最后得出结论:“人性如丝,必择所染,必谨所染”。

社会发展观:在墨子看来,社会总体是向前发展的,虽然在不同时期有倒退,但总的来说是进化的。

当然,墨子与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一样,也有崇古的思想。

老子:
天道观:老子认为,天是由道生成的。

人法地(人遵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人性观:自然论。

老子认为: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比于赤子(意境犹如婴儿)
老子提倡朴实无华、返璞归真的人性。

社会发展观:老子则主张社会退化到无礼、无制、弃仁绝义、纯自然的原始的“小国寡民”时代,是典型的退化论者。

他理想的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互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