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大复集 卷三十八 诔祭文杂著共三十六篇

何大复集 卷三十八 诔祭文杂著共三十六篇

《何大复集卷三十八》诔祭文杂著共三十六篇,其中诔祭文共七篇,包括对方竹先生、兄东昌公、李默庵先生、董先生、高铁溪先生、张公、岳母七位的哀悼。

两篇小品文,均写盗贼。

兽记两篇,一狐一【犭婴】;读后感一篇,器物铭文十篇,灯、几、椸、镜、刀、砚、笔、枕、壶、瓶;箴言四则,好恶、言行、穷达、毁誉;杂言十首,江河湖海,佩玦环玉等。

《何大复集》第三十八卷篇幅不长,于是将其一字一字敲成简体字,方便阅读方便鉴赏。

方竹先生诔并序先生谢逝,讣音奔告。

大夫笃孝,几陨几绝。

于是同年生汝南何景明诔之。

辞意浅简,无以究蕴逖闻,书之素旌,聊以写哀。

嗟嗟先生!含和服介,志贞履顺,长达少成,有闻厥震。

齐民元士,三军匹夫,席珍熟聘,褐璧其辜。

游心恬澹。

遗迹富贵,早学晚仕,方行勇退。

天弗*遗,弗俾*(先)生,人失其则,士丧其程。

素车骤骥,乃造玄室,风悲日冥,歼良萎哲。

有子大夫,高驾修行,广志遐泽,维亡弗亡。

譬木之孽,其发愈达,毖彼绩泉,其流不括。

嗟嗟先生,何戚何惙(惙惙忧愁的样子)!嗟嗟先生!这篇诔文是何大复先生因与之同年生的方竹先生的逝世而作。

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交代写作缘由。

听闻方竹先生的辞世,大家都很悲痛,作为与方竹先生同年生的我何景明也作祭文来表达我的哀悼。

第二部分用简短的话对方竹先生生平为人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幼年成长顺利,年龄不大已闻名遐迩,继而顺理成章地当上官。

先生心性恬淡,喜好游山玩水,学习为官两不误。

是个逍遥自在的人,无奈天妒英才,让方竹先生先我们而去。

因他的去世,人们纷纷停下手头的事务前来哀悼,有达官显贵也有市井小民。

所有人沉浸在一片悲戚之中。

文章虽不长,却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和惋惜之情。

但主要并不是从作者自己来写自己如何悲伤如何哀痛,而是从其他来悼念先生的人、事、物、景来体现方竹先生去世给大家带来的感伤以及先生在世时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这篇诔文作时作者的官职应该比方竹先生高。

因为诔文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哀悼的才叫诔。

另外作者可能与方竹先生交情不深,不甚了解,所以对其生平介绍不多,对两人的交往也未提及,只是以哀悼先生的人多来表达其生前性情随和,交游广泛。

第二,作者也提及了两人的交情,不过是“同年生”的相识交情,并不太深。

而下面这篇就不同了,与自己的亲兄弟当然感情不同于常人,为其写的祭文感情也真挚得多。

祭亡兄东昌公文呜呼!吾家自始祖有籍,世服畎畝,耆齿不造郭,童子不入市。

逮先祖父兴,乃知好儒,尤通阴阳家术。

于是郡举典阴阳学,始有敝庐于城,而吾父继之,门户稍著。

父思以儒显厥家,而自以举业未遑也,属之吾叔,然吾叔又早死也。

当是时,兄且弱冠也,慨然有立志。

终日下帷,岁不窥圃。

读书过目即成诵,为文操笔若宿构。

人望之知丹穴之*,志在千仞;而渥水之驹,心跃万里也。

及得省荐,父曰:“儒业果有征?,堂构可弗坠也。

”既十年不得志于进士,家夙乏厚储,稍见迫窘。

而父亦罢官,羸囊单车,辛勤来归。

兄乃益砥志嗜修,不少贬屈;左右奉父,承以颜色。

父亦靡有弗豫者也。

然是时二兄学已就绪,予亦从父旋,兄从容试之,曰:“小弱弟可教也。

”遂口解经疑,手授简策,朝启夕励,不得相违。

弗逾载,而兄洎弟同举于乡。

父谓吾门当自此兴也。

逾年,兄遂令巴陵。

逾三年,弟仕于朝。

又逾三年,兄迁东昌。

父母之庆,兄弟之好,方以为慰,孰谓吾兄死也!始在巴陵,闻鸡通衙,执烛视事,风江雨湖,晨途夕舟,坐不温席,寝不缓带。

予视其劳瘁,窃怀忧惕,然卒无恙也。

至徙东昌,官尊而事少,属众而职专。

吏有所告,可以卧应。

予谓今之逸故以报昔日劳也。

呜呼!孰谓兄死也!死之先一日作书遣吏来京视弟,弟方与客坐语。

得书读之至再,且以遍视坐客。

有倾,仆进报兄死,弟叱之。

仆顷复报兄死,弟犹以为仆之误闻也。

呜呼!孰谓兄果死也!兄器度沉静,果于行义,善类朋趋,邪党*避,正色近信,不为矫饰。

兼之,加志穷民,秉心在公,名位当不量也。

年未至而施未光,天即夺之,何也?呜呼!父母俱存,兄弟仰赖,男未及婚,女未得嫁,吾兄何遽弃而去也!前月嫂奉柩归,至西平复生一男。

弟视之,眉目宛然类兄也。

前抱持曰:“哀哀遗腹儿!”泪下不能忍。

已,复视吾二侄,长者就外传,嗜书耽纸笔,自绝群儿,幼者头骨棱起,能对客读字。

退而又私喜,知吾兄有续也。

呜呼!吾家自有兄,前有彰,后有述。

所望于来者谓何?而今至此也!兄昔与弟书曰:“弟当志天下事,大吾家者也,弟也。

”然弟薄弱不堪世事,历官五年,寡合少朋,才不逮闻,名不任毁。

且夙志幽寂,不慕荣耀。

又多疾,亦*宦志。

兹得告归,自甘草野。

上承二亲,下奉寡嫂。

至于子女之养,父母尚在,必能得所,无似于弟,弟惟视其成立,以毕兄愿也。

呜呼!死生恒数,兄功名垂于均邑,孝廉称于乡闾,可【谓】不朽也。

子女虽少,已有成人之渐,可不忧矣,兄复何恨!但吾生者情抱兹痛烈,悠悠日月,无穷已时,而兄固弗闻也!呜呼哀哉!这篇祭文从家族的兴衰史说起,整个家族兴旺的重任落到刚及弱冠之龄的长兄身上。

长兄当然也不负众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奋发图强,终被推举参加省试。

但是十年不得中进士,这使得家中生活又稍显窘迫,随后父亲也罢了官,收入更少了。

此时的长兄不仅要潜心学习还要侍奉父亲,甚至教导二弟和三弟。

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兄弟三人同时在乡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自此整个家族应该就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七年后长兄在东昌殉职。

接到如此噩耗,全家人都不敢相信。

早逝的长兄留下遗腹子,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最后作者向亡兄表达自己会好好照顾双亲以及长兄的遗孀的决心,以完成其未竟的遗愿。

并且抒发自己对其兄亡的悲痛之情。

看这篇《祭亡兄东昌公文》就令人想起韩愈著名的《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都从小处着笔,叙述骨肉亲情。

韩愈直接用第二人称述说与其侄情同手足,何景明从第三人称写其兄对家族的贡献,对自己的教导。

然后,都是经过一段分离或者宦海沉浮之后终于稳定下来的时候得到如此噩耗,令人无法相信。

最后,也都表达了对死者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后事及遗孤等。

此篇祭文一字不提恸哭,却是字字都在淌着伤心泪,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不仅仅赞颂了亡兄在世时对“我”对何家对乡里对东昌百姓的功劳,更是在字里行间藏着“我”、何家、百姓对亡兄的依依不舍的悼念。

本文言文字不算多,内容却非常丰富。

其第二段中详细描写的仆来报告兄之噩耗时尤为精彩。

很多祭文会一笔带过这个情节,或者是直接写闻此消息,伤心欲绝。

但是本文作者却一改常态,详写仆从多次来报,“我”仍以为是误闻,直到确认消息仍然不敢相信。

这一细节描写,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听闻此消息之后犹如晴空霹雳的感受。

虽未直接描写,却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再伤心也不为过的痛彻心扉。

最后一段,还介绍了亡兄昔日对自己所抱的振兴家业的希望,然而我却无能完成,这种遗憾更添了作者面对长兄的愧疚之情。

祭李默庵先生文正德十年四月,中书舍人何景明闻默庵先生李公之丧,哭之愈旬,乃束币为文,附其使,还吿于公之灵。

曰:呜呼!古人言:“感恩易耳,知己难也。

”景明于公所以恸悼呼涕不能自已者,非徒感恩重知己之难也。

夫景明昔寓于公,是时有毛夫人也。

公执诗书,毛夫人执灯烛,昼夜课景明诵读。

居也视衣食,还也馈车马,此岂不有父母恩耶!是时,景明幼孺,非有能知也,公以成人礼之,又日察其言动中善者称于人。

其所望见有皆可以施之天下百世者,不以时事富幸荣慕也。

公尝盛衣冠入景明语,毛夫人在傍,公谓曰:“汝视予贵耶?它日是子贵,奚翅予耶!然我所重望者,匪为贵己也。

”呜呼!古人谓知己有若此耶!白首握手,终日语心而不知者,何可胜道耶!古人曰:“无德不报”,又曰:“为知己者死”,今公逝矣,毛夫人又先亡矣,景明难欲报而死也无日矣。

他日纵有能施与汝、佐诸子,然二尊人又安能知耶!矧【景明】汝佐诸子又能自大,予又安能有施也!虽然,公所望见予者岂在报也。

即它日又有能立耳。

今虽能取一第,为一官,使公及见,然所自就立者,已弗若公所望见者也。

即它日又有能自就立,公又安能知耶!矧景明寡昧弗达,所自就立欲大於往日如公所望见者,又安能有也!呜呼已矣!何以酬公之德而副公之知耶!山川伊阻,不能弃官赴公丧,执纼道轭,我怀之悲,惟公有灵鉴之已矣。

呜呼哀哉!这篇祭文是作者为对其有教导之恩、知遇之恩以至于养育之恩的良师益友李默庵先生之悼亡之作。

比起为兄弟所写的而言,这一篇算是直接抒情占主导地位。

全文充满了作者对李默庵先生夫妇俩的感激以及恩情无以为报的遗憾之情。

正文部分回顾了李默庵先生夫妇在世时对自己的关照,幼年时期从无微不至的照料到德育智育方面的悉心引导,所有的恩情都难以为报,两位还未等到景明有报恩的时候就离开了,等到景明有能力的时候,你们又哪里知道呢?总而言之,真的是没什么可以回报恩公的大恩大德啊。

而且不能亲赴灵前吊唁,先生应该能体谅“我”的难处。

可以明鉴我的哀思。

很多祭文都为死者歌功颂德,大肆赞扬死者品德高尚之类,这篇祭文却是十分“小家子气”,全篇都写死者对自己一个人的恩德,显得狭隘而卑微。

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更能体现出作者超然的心态。

这篇祭文也许并不是最适合在逝者灵堂里朗诵的一篇,但一定是最富真情实感的一篇。

对过去的恩情的回忆以及这些年来无法回报恩师的愧疚直到现在想回报而无机会的遗憾之情都是肺腑之言,情感的交流是最能打动人的。

我读这篇文章很有感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再”,这篇文章又提醒了我,祖母的养育之恩不能等到我的所谓“出息了”再报答,也许那个时候我也只能写祭文来表达无限的悔恨和哀思。

老人的心愿也许只是需要我多回家看看而已,这样的回报并不需要等我多少年后“出息了”再进行。

这篇祭文同时也是在提醒着所有的读者,不要以为自己赚了多少钱,取得了多么高的地位才能去回报亲人,其实他们要的只是你多陪陪他们而已。

另外,这篇祭文中我还有个地方不太懂。

李默庵先生对我说的“汝视予贵耶?它日是子贵,奚翅予耶!然我所重望者,匪为贵己也。

”一句中“翅”字没弄懂是什么意思。

祭董先生文呜呼!先生学书以游艺,饮酒以率真,蔑俗以肆志,薄仕以明有事,勇退以士所止,行义始终备矣。

夫知有所必厄,而郁有所必伸,故士之直朴而弗由饰者,恒受显弃而寡阴祸,先不足而后有余。

先生雠恶而摘过,急难而缓利。

出不贿官,居不资实,而艰遇靡合,贵眇谢速,则已厄矣。

然继者有令子以广其志,以发其祥,厄未极而所伸者厚矣。

夫娱目之宠有际,而后身之享靡穷,先生又何缺焉!传言:“天不满,山岳归;地不满,星辰见。

”然则物之所归而见者,必其所不满也。

先生又何疑焉!感兹骤骥,怆焉悲泉,临风一觞,敬吊先生!这篇祭文作者用五个“以”概括了董先生一生的性情和人品。

并且举出五个事例或者行为方式来一一说明。

盛赞先生嫉恶如仇,不慕名利,藐视权贵的美好品质。

董先生不仅仅自己拥有这些可贵的品质还影响他人和他一样去遵守。

这样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人的离去带给作者无限的悲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