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好船舶设备维修保养工作

如何做好船舶设备维修保养工作

如何做好船舶设备维修保养工作船舶营运期间,各种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它对船舶安全航行起着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然而,在进行维修保养工作期间,往往由于事前的准备不充分,或者工作中的疏忽,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原因,经常会发生一些工伤、机损事故。

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在进行维修保养工作期间,有如下几个环节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检修前的准备工作1、检查、核实相关的工具、备件、物料等此项工作看似简单,但是要想做实、做细,需要我们去用心的准备,特别是对专用工具的检查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往,在进行检修工作期间,因工具原因(包括使用方法不正确)而发生的工伤、机损事故也是屡见不鲜。

案例(1)某轮在更换付机(WARTSILA 4L20)油头时,由于力矩扳手出现问题,在刻度是50NM时,实际力矩已达到78NM(致使实际上紧力矩超出了28NM),结果造成该轮连续五只缸头的油头孔座被压坏,导致这五只缸头全部报废。

2、制定工作计划在进行维修保养工作之前,主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制定出相关的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进行此项作业的安全措施、操作程序、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检修规范等。

例如,进行主机吊缸作业之前,我们首先应根据说明书以及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制定出“主机吊缸作业安全措施”,同时将有关的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检修规范以及技术要求(如缸头螺栓拆装液压压力、气缸启动阀上紧力矩、活塞和气缸套等部件测量极限,等等)在工作计划中描述出来。

我们在船工作时可能遇到过这样一种现象:主机吊缸期间,我们测量了大量的数据,测量后,也不去对其仔细的分析,接着便去安装。

等到吊缸结束后,勤快的二轨也许能够马上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勤快的可能会拖到几天以后(甚至开航后)。

试想若此时才发现缸套磨损已经超过了极限该怎么办?想返工,客观条件可能不允许了;不返工,是不是总在担心着航行安全?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们应提前将有关的测量标准及极限值在工作计划中告知给有关人员,当他们在测量期间,一旦发现所测数据超出其极限值,能够马上通知给主管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船舶培训(包括工前会等),对保证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以及检修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旦培训工作没有做到位,很有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案例(2)某轮在一次吊缸工作中,由于三管轮对该机吊缸是第一次,对吊缸工艺不够熟悉,也没有经过事前培训,自己钻进曲拐箱,爬上十字头,仰首拆卸活塞杆填料函,很快就把填料函的两圈固定螺丝松开(外圈是座圈不应拆卸)。

待最后一个螺丝只剩下3/4牙时,看着苗头不对,填料函(约75公斤)有下落的趋势,三管轮立即跨下十字头,侧身紧贴“A”字架,只听“吧嗒”一声,填料函连同座圈落在了十字头上,三管轮头皮被划破,若非躲闪及时,将有可能造成一起人身伤亡事故。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事前主管人员向其讲解了相关的安全措施以及拆装方法、步骤,指出了有关的注意事项,甚至更清楚的介绍了其结构和原理,这种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因此,在每次进行维修保养工作之前,主管人员应根据工作计划的内容,向执行这项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清楚的知道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去干。

4、分派工作工作开始之前,主管人员都要分派工作。

我认为,分派工作的时候,主管人员首先要提前掌握两个基本情况:一是检修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二是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身体健康是安全工作的保证,一旦他本人身体不适应这项工作,若再去从事这项作业,将随时会发生安全问题。

例如,某项工作涉及到了登高作业,而某人又有高血压的症状,当他进行登高作业时,随时都有可能会晕倒在现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主管人员必须提前掌握这些信息,以便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

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检修过程的安全和检修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上述的案例(2)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主管人员事前不了解三管轮的技术水平,才没有采取有关的措施,结果险些造成一起人身伤亡事故。

因此,进行检修工作之前,主管人员一定要了解和掌握有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一旦发现他们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应通过培训或者现场指导、以老带新等方法来保证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检修作业1、隔离作业前,首先应将待检修设备从运行的系统中隔离出来,以保证检修作业期间的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

例如,将设备从自动状态切换到手动状态、啮合盘车机、泄放压力容器(系统)中的压力、切断油、水、气(汽)、电等……需注意的是,作业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其它人员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因此,检修人员在作业前,应将所要进行的作业尽可能通知到所有有关人员,必要时做出警告标识。

如在控制箱处悬挂“禁止合闸”、“禁止使用”的标牌等。

2、作业安全工作期间,检修人员应严格执行工作计划中的各种安全措施,提高防护意识,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设备的安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多人一同作业时发生事故的几率要远远高于一个人单独作业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检修人员之间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未能互相照应、互相提醒,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消除。

因此,每个作业人员在做到个人工作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周围同伴的安全。

另外,进行每项作业时一定要有现场指挥人员。

现场指挥人员要切实担负起相关的责任,杜绝违章指挥,在保证维修保养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其他操作人员是否严格执行了安全措施中的各项要求,对违章操作要坚决制止。

在船舶作业中有一些作业危险性非常大,我将这些作业统称为“特殊作业”,如“登高作业”、“舷外作业”、“封闭舱室作业”等。

在船舶体系文件或者管理规定中对这些作业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工作期间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只有这样去做了,才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

千万不要怕麻烦,图省事的去简化有关程序,试想:进入封闭舱室作业之前,如果没有按规定进行通风、测氧、测爆、测量有毒气体,一旦人员进去后,是不是随时会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并且此类的事故也是偶有发生,我们应引以为戒。

3、起重设备及专用工具的使用拆卸机器上重量较大的部件,常常要使用各种起重设备,然而由于起重设备及其属具使用不当(或有缺陷)而发生的工伤、机损事故(设备损坏)也是非常多的。

因此,进行起重作业之前,首先应根据拆装设备的重量选择合适的起重设备及属具;其次对其进行检查、试验以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最后要明确指挥人员,避免盲目操作。

试想:主机吊缸时,如果不提前对行车进行检查、试验,当汽缸盖吊起后,才发现行车不能往下运行时,情况是不是非常危险?明明说明书上标注主机气缸盖重量2900KG,却选用了破断力为2000KG的钢丝,吊运期间是不是会随时会发生拉断钢丝、重物坠落的情况?4、拆装与测量船舶进行维修保养工作的依据及标准就是说明书、技术通函和检修规范。

因此,主管人员在工作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相关的内容,并按其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检修质量。

此外,检修过程中要严格按要求测量各种数据,并做好记录。

同时,主管人员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测量该数据,并通过对测量数据的比较、分析进而对设备的实际运行工况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判断。

三、检修作业后1、试车前的准备设备拆装结束后,主管人员首先应检查装配是否正常,各系统连接是否正常,有无漏泄等异常现象。

其次便是解除隔离,向设备供油、水、气(汽)、电,使其处于可用状态。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做好试车、磨合或效用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如暖缸、预润滑等。

2、试车及效用试验(磨合)在进行试车之前,主管人员一定要熟知有关的应急程序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多想想在试车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意外情况,一旦你想到了,相关的应急预案也就能够制定出来了。

例如,辅机吊缸后,在试车前你想到了辅机可能会发生飞车或高压油泵油门齿条卡死而不能停车等情况时,你就会提前准备好塑料布等物品做封堵透平的准备,你就会提前检查燃油阀并移走障碍物做好关阀的准备,甚至做好拆卸燃油管路的准备等等。

进行试车、效用试验(磨合)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检修规范中的相关要求(程序)进行操作,并作好记录。

一旦此阶段的操作出现问题,对设备的后期使用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导致严重机损事故的发生。

案例(3)某轮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续重复发生主机缸套严重拉缸、裂损、活塞头烧蚀、活塞令槽烧融等事故,共损坏气缸套9只,活塞头5只。

事故简述:某次等候进港期间,该轮对第6缸进行常规吊缸检修,活塞吊出后,发现缸套有多条裂纹,因此换新缸套及全部活塞令;一个多月后发现第4缸缸套漏水、严重拉缸等,更换新缸套和备用活塞组;一周后因第6缸缸套裂损、拉伤,更换新缸套和备用活塞头;一月后第2、4两个缸同时裂漏,更换新缸套;半个月后又发生第3、5两缸严重敲缸、第6缸裂漏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再次换新第6缸缸套三天后进厂修理更换第1、6两缸的活塞头,第1、3、5三个缸的缸套。

事故原因:(1)主机换新缸套、活塞等重要运动部件后,船上没有必须要进行磨合的意识,吊缸后主机暖缸不充分就投入运转,而且象往常(没吊缸、或没更换部件)那样,不经过磨合就很快地加速。

(2)气缸油调节失误。

第一次吊第6缸后将气缸油总成调到最大8格处,而不是只把第6缸气缸油调大。

第1~5缸的气缸油过量,致使积碳严重和卡令故障。

而从此以后因事故频频,气缸油再也没调整过。

(3)其它原因略(编者注)。

3、记录、总结维修保养工作记录对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提高船舶的管理水平、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工作结束后,主管人员应做好相关记录。

记录内容应突出重点,如检修时间、主要的检修内容、检修期间发现的问题、测量结果、更换备件情况,以及检修、试验结果等。

每完成一项检修工作,我们都要进行总结,对工作中出现的险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以提醒自己和后人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

总之,要想做好船舶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我们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体系文件和操作规程作业,才能真正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才能真正做到“三不伤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