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从竞争力的角度分析[摘要] 本文首先从企业社会责任起源、概念、内涵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属性;然后论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在实证层面分析一个企业是如何通过改进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来提升它的竞争力;最后论述以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竞争优势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社会责任;内涵;特征;竞争优势[Abstract] This paper originated from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ent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property. Then discusses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followed by the empirical level of an enterprise is how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its competitiveness, the last 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competitive advantage目录一、引言 (1)二、社会责任的起源、内涵和特征 (1)(一)社会责任的起源 (1)(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 (2)1.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混合责任 (2)2.企业社会责任针对的主体非常广泛 (2)三、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3)(一)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3)(二)企业承担反应型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三)企业承担战略型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四、企业以社会责任提升竞争优势的案例分析 (4)(一)沃尔玛在中国承担社会责任的实例 (4)1.保护环境 (5)2.支持教育 (5)3.关爱儿童 (5)4.回馈社区 (5)5.救助灾区 (5)(二)沃尔玛的社会责任与竞争力提升 (5)1.在企业业务中融入社会责任,塑造企业核心文化 (5)2. 在价值链上创新性地承担社会责任 (5)3.沃尔玛成功承担社会责任的秘诀,是其能在和自己企业业务相关的地方承担社会责任,做到有的放矢 (6)五、以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竞争优势的策略建议 (6)(一)打造承担社会责任的品牌形象 (6)(二)在公司治理中引入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竞争力 (6)(三)将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的战略需求相结合 (7)结语 (8)参考文献 (9)一、引言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由来已久,理论界曾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否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认同这种观点的人持如下理由: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是一个假命题,因为其内涵过于抽象无法清晰界定,且针对的义务对象无法加以确定,欠缺操作性;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导致企业的最终失败。

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最终将会以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样企业的成本优势将会丧失,从而导致企业失败。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会削减公司雇员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违背了企业是营利性团体这一初衷,会使企业转向公益性团体。

另一种观点则持肯定的态度,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行的法律已经认可了企业的“公民”资格,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整体福利增加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双赢行为。

同时法律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正迫使企业承认和尊重其他人的利益;企业拥有者应树立公司责任观,不仅要通过一定的法律运作促使公司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而且管理者应当自觉践行这种责任。

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会不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其实已经在企业的实践和立法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而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削弱企业竞争力还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在2006年新公布的《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这是我国首次将“社会责任”列入法律,这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确立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是法律规定毕竟过于空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性,也没有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内涵和界定标准。

下面我们就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内涵和特征给以详细地阐述。

二、社会责任的起源、内涵和特征(一)社会责任的起源“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一词起源于美国。

早在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就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的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

这种崭新的哲学思想主张,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且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初属性——道德属性。

但是其对企业社会责任所针对的主体并没有详细地阐述,只是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样一个概念,并没有明确其内涵,而且由于其所在年代的限制也不可能充分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同时谢尔顿持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也违背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原则——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通过改进资源配置的状况来增加另一方的福利。

笔者认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和社会来说应该是一个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双赢行为,否则,空谈企业社会责任就失去了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出自经济法学者的著作,下面通过引入国内主要经济法学者的观点来阐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也是不断充实具体的。

由于涉及到责任,就应该有法律来保证责任地实施。

所以,本文给出的社会责任的概念出自经济法定义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表述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这些利益包括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的权益和利益。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1.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混合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由不同层次的责任构成的,只有当企业履行了其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才有可能继续履行上一层次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责任说很好地表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其混合责任的特征。

综合责任说是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1971年提出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所负有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自由决定)责任。

他们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最里面的圈来表示公司的经济责任,主要涉及是生产、人员雇佣等问题,这是企业的根本;第二个圆表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即在承担经济责任过程中,要重视社会标准和社会价值观,不违背风俗习惯、社会道德和法律;第三个圆表示的企业为了改善和发展必须关注的道德、法律之外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企业对于这个责任的履行有着自由决定的权利,这个责任主要表现为慈善行为。

在这个基础上卡罗尔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结构。

他认为金字塔的底层是经济责任,因为企业必须获利才能生存;第二层是法律责任,因为公司必须遵纪守法;第三层是道德责任,即公司的所有员工有义务公平、公正和正确地行事;第四层金字塔的顶端是慈善责任,它使企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公司慈善责任是建立在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基础之上的,只有履行了前三个责任之后才能履行慈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个主要特征是它是一种混合责任,当企业在怠于或拒不履行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时也有否定性的法律评价和相应的法律补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义务人的“硬约束”。

这种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若企业不承担这种责任,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而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则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高要求,即企业在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德基础上,能够更高标准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例如某个企业以高于国家制订的环保标准来处理污水。

2.企业社会责任针对的主体非常广泛(1)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所针对的第一主体就是股东。

无论是在学者的分析中,还是在法律规定上企业社会责任都必须优先满足股东的利益。

按所持股比例不同,可以分为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

在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公司股权结构模式下,控股股东的利益往往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小股东的利益往往受到不同方式地侵害。

国有控股公司会比非国有控股公司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可见,不同的控股股东类别所实际履行的社会责任是存在差别的。

在我国,鉴于小股东利益无法保障的情况,更应加强对侵害小股东权益的司法救济,完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

(2)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公司债权人作为公司发展所需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对公司意义重大,而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极为有利。

这种责任主要包括:不编造、不隐瞒公司财务报表;诚实信用, 准确披露公司信息,不滥用公司人格;拒绝无故拖欠, 积极主动偿还债务,等等。

另外在现行的《公司法》中规定了资本确定、不变和维护三原则也体现了对债权人的保护。

(3)对雇员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雇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从底层的一线员工,往上延伸到中层的经营管理者,直到高层的战略规划者(包括董事、监事)。

董事、经理层、员工三大阶层统一以雇员的身份,作为契约关系的受托方,与公司形成委托-代理关系。

而不同级别的雇员在享受社会待遇方面差异很大。

作为公司高管层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其薪酬往往很高,享受的福利甚至远远高于其所做出的贡献。

这在我国公司内部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高管人员在职消费、挪用公款等侵害公司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十分猖獗。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底线员工阶层的雇员却遭遇着另外的待遇。

公司为降低成本以获取市场竞争力随时可能裁减一线员工,这些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医疗保险等等切身利益常常得不到保障。

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是否得以有效运转,甚至关系到公司的前途和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