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视频编辑结合实战详解新浪视频制作流程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新浪视频编辑结合实战详解新浪视频制作流程最近优酷、酷6等视频网站也开始尝试开始涉及网络视频新闻了,这是个必然。
但这个领域有太多没有从事过电视媒体的人无法了解困难,没有实践过根本就想不到。
本人在新浪做视频新闻时的也有一点探索,供大家板砖。
2月28日我接受新浪两会报道的视频新闻制作任务,这天是周四,周三下午开的两会策划会,下周一两会就开幕了。
我从中央台过来新浪刚四天,虽然有一些两会报道的经验,但对我来网络视频新闻说是个全新的挑战。
传统路径:按照以往的操作是:新闻中心的编辑筛选、判断、确定选题,写好稿件,准备好相关视频资料,交给视频中心后期制作合成,然后交给新闻中心编发。
我觉得按照这样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视频新闻比起电视来说相差很多,对网民来说价值有限。
门户网络和电视台本质上都是大众媒体,标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要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表现出来的差异无非是点击率和收视率的区别,依靠广告盈利的媒体形态都是这样。
所以要想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形成媒体力量,网络视频内容必须得超越电视,内容为王。
在刚起步时至少也要与电视做出差别来,这没得妥协。
新设想提出:我想了很多,一个小时后理出方案,向视频副总监张晓凌提出个狂妄的想法:跟浪首的新闻更替,把浪首的图文新闻视频化。
我还清晰的记得当时张晓凌的表情,但她的伟大之处在于愣了一下神儿后说:干吧!这也是新浪的伟大之处!于是真的召集一帮人开始论证提出的具体方案。
其实我们也不可能真正的全面超越电视,只是想去寻找一条超越的可能性。
面临困难:虽然豪情万丈,但还得脚踏实地,必须清晰的看到摆在面前困难:A、没有自采权,没办法采集到相关新闻画面素材。
B、素材库素材极其有限,难以应付新闻制作对大量素材的需求。
C、按照以前的操作方式很难保证时效性。
浪首的新闻更替很快,视频制作是个复杂的工作,要想跟上这个速度很困难。
D、网站运营性质决定了不可能给你像电视那样充足的人力物力。
解决方案:协作式节目制作的创新应用。
从理论上讲在这样的条件下别说超越电视,就是赶上电视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但没有疯狂的想法就没有这个疯狂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疯子”创造出来的。
宏观框架搭建和微观细节执行系统性的结合,于是问题一个个解决。
一、解决自采权问题:用文字媒体和视频媒体两个分离的自采权,解决了我们自己的原创权。
新闻稿、配音、画面由不同单位提供,他们分别只提供视频新闻所需的素材,然后再由新浪编辑,原创组合出新的新闻内容来。
如果说图文之于网站是个黄瓜来说,视频节目之于网站就是个西瓜。
黄瓜网络可以一口一口轻易的吃掉,这个视频的西瓜却不行。
现在网站视频的操作方式就是用吃黄瓜的方法来吃西瓜,那肯定很难。
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把它切了吃。
把视频节目分解来看,它由文字、声音、画面组成。
我们把文字内容和视频内容分开来解决。
文字内容就用现有文稿原文照搬,照新闻稿配音就是,新闻稿是有自采权的报纸提供的,不是网站自采的噢。
对于新闻稿的自采权,网站又是有现成的解决方法的,视频画面部分通过其他不同的途径来源解决。
然后我们把两者根据我们自己的媒体理念编辑编排,不就即解决了吗这样充分利用我们手中的那一点点编辑权,解决了视频节目自采权的问题。
同时利用这个编辑权,组织制作节目来完成媒体立场的表达,彰显媒体差异、价值。
再进一步再把视频节目的视频内容分解开来看,以电视新闻为例。
画面分为新闻现场画面和消息播报配相关资料画面两种表现形式。
留心一下中央台和凤凰台的整点新闻,会发现70%都是消息播报加现场画面,30%有现场报道的节目中更是有20%是没有太多新闻价值的,画面是可替代的。
两会报道更是这样,现场画面包含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可用照片来替代的。
两会报道的新闻点集中在会议议程和代表议案这两方面。
会议议程我们可操作的空间很小,于是就把两会的视频信息报道的重点,集中到代表提案上来。
我们只要准备好一个充足的视频资料库,加上少数代表在现场开会的画面、照片,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视频新闻报道。
而且有新闻价值的代表议案都是有争议的,电视台涉及不多,更是给了我们媒体差异的空间。
同样,平时的大多数视频新闻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做。
对于门户网站来说图文信息来源不缺乏,只要能解决画面素材源问题,几乎所有类别的节目制作,都可以这样做。
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建立一个视频数据库。
2008-03-13 二、解决视频数据库问题:建立视频素材协作系统。
素材获得常规途径:1、直接联系地方台提供素材。
凭着在中央台两会报道中积累的一些关系,联系了所有参会的地方电视台,但效果不理想。
大多因为电视台领导怕添麻烦,怕网络媒体不好把握就不了了之了,又加上本人联络不到位,结果只拿到了一家电视台的素材。
2、机构媒体通过FPT传送所需素材。
这个通道对于网站来说很方便,中国网通过这个通道传送了一些素材。
3、网络上搜索加自身数据库。
在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视频,但问题一是版权问题,二是图像已经经过大幅压缩,质量太差,几乎无法编辑使用。
新浪这么多年佳聊采访了很多人,但资源没能很好积累。
这次我们尝试着去寻找到另外一条途径:协作式数据收集。
我们再次细化协作,把画面素材协作的数据收集单列出来。
把画面素材的收集工作单拎出来,分为:(1)、任务征集(2)、后台数据处理(3)、页面推广,由这三部分组成了一个更加细化的协作数据收集系统。
目标:建立一套能从广大网民和制作机构有效的收集到所需画面素材的协作系统。
要求:A、素材分类精确到单组镜头内容,不然后期编辑就无法及时检索到所需素材。
B、高画质的原始素材,满足编辑需求。
C、大量用户上传。
D、内容提供者可查询(版权问题)。
E、维护人工成本低廉。
F、硬件成本低廉。
G、应用可延展到其他节目制作。
解决方案:一、明确任务,把任务分解成为有明确要求的单个镜头。
第一,这样可以减小用户参与难度。
播客比起博客的数量相差是比较大的,原因就是有能力制作视频的人数非常少,但把一个完整片子的要求分解成几个明确的单组镜头任务,就可以大大的减少用户参与难度。
第二,如果是完整的片子我们还必须再次剪辑加工,但如果是单独的素材我们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减少了大量的再加工时间。
第三,这种分解任务的本身就是一种检索分类方式。
不能检索的数据库是没有意义的,要想能够精确检索,必须在上载时为这些信息时加上明确的标签。
视频数据更是麻烦,一个画面可能有N个信息,电脑无法自动辨识,只能依靠人工标识。
世界一流的国家图像数据库和中央台图像数据库,也都是设置了专门的人员机构来完成数据库上载标识。
新浪不可能给专门的人来完成这项工作。
把任务分解细化单列出来。
在用户选择去完成某项镜头任务时,需要点击在这项任务后的上传标志,这个选择其实就为其所上传的内容打上了标识信息。
这样就把数据库检索分类的任务前置,前置到用户那里,我们就不用设置专门的人力来完成繁重的标识工作了。
这种做法不同于播客那种先上传内容再标注的做法,而是利用用户的选择先标识后上传。
这种方式不一定适合播客那样大量的分类标识,但比较适合少量单个素材的标识分类。
二、利用现有的播客系统,解决数据采集通道问题。
经过深入了解,发现播客用户上传视频时,原始素材会在播客的数据库中保留一天。
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差,在播客数据库中架设一个通道,专门检索有特定标识的片子,然后系统就可以自动的把没有压缩过的原始文件转移到另外一个专门的数据库中(这个特定标识就是上面讲的协作任务分类的标题)。
这个数据库是可以长期保留素材的,可以不断扩容。
这些素材都是没有经过压缩的,或者压缩比比较低的素材,画面质量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利用现有的播客系统稍加改造,不仅不用增加任何人力物力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播客的注册用户。
2008-03-10 三、解决版权问题。
我们直接改编播客的片子会遇到版权问题;我们购买镜头也需要花钱;但我们通过类似于征集的方式获得的素材就不存在版权问题了。
用户主动传给我们的,当然可以随时随处使用了。
四、数据库的可成长性。
当任务不断的发布,高画质的素材不断的积累,就会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这样我们就可以为各个频道提供原始素材(现在视频制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确实素材,更缺少积累),充分加工这些数据库就可以制作出大量低成本的节目。
任务发布、后台数据库、推广互为促进,就可以形成一种协作式的节目制作方式。
不仅仅如此,随着用户参与的程度与形式的演变,还可能形成新的用户聚合方式。
这种式的新闻制作方式是原创。
实际操作:1、在2月28号这些设想提出后,视频副总监张晓凌马上召集频道副主编李海军、主管梁文钢、新闻中心视频负责人邹伟、后期制作主管吴越,大家一起来做具体的技术论证。
经过讨论,大家觉得方案基本可行。
于是这个设想就从中午就开始实施了。
一天后,数据库搭建完成,数据传送得以实现。
两天后也就是3月2号,数据库测试完成。
张晓凌还特意抽调了编辑张睿,来配合我完成整个的两会新闻视频工作。
3月5日从人大开幕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团队开始正常运转。
第一天作了一条样片,第二天作了三条,以后就按着每天四条的工作量操作起来。
2、编辑零时制的确立。
经过两天的实际操作,发现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控制视频新闻的时效性。
制作一条新闻需要:选题判断,撰写文字稿标题,配音,搜集素材,编辑组合,送审,修改,发布等步骤。
新闻在发生半小时后出片和两小时后出片的价值是不同的。
电视台有整点新闻编排的时间硬线压力,所以时间控制很严格。
网站没有这个时间线卡着,什么时候出片子没有明确的现实压力。
但对于新闻视频来说如果不能及时跟上首页新闻的更替,你可能做出来片子后连页面都找不到了,这样就没什么价值。
而且编辑一个视频需要多个工种配合,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相互之间无法高效配合。
于是确定一个流程:以确定选题的时间为编辑零时,20分钟后完成审看稿件、定稿、配音,编辑完成素材收集。
40分钟后完成剪辑、字幕、合成、压缩成片,50分钟后完成审看、修改,并发给新闻中心,60分钟后上传到页面。
这样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个人耽误了时间都可以追究。
职责明确后,新闻时效性得到了保证。
3、宽容度试验。
中央台老台长杨伟光,在讲述当年创立新闻评论部时说:当时也不知道上层的尺度在那里,领导是不会主动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去做的。
只有你自己主动去试探,不否认就是肯定了。
于是新闻中心的视频负责人邹伟和我就有预谋的一步步试探监管层的尺度。
A、先从边缘选题入手,作了第一条两会视频新闻:“赵本山落选人大代表”。
刚开始节目来源的署名一律为中国网,福建电视台这样的有自采权的机构媒体。
2008-03-06 B、渐渐切入两会的核心新闻,署名慢慢变为:“新闻稿:某某配音:某某视频:某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