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课件
三皇:伏羲
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 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 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 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 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 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 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 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 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 化节。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姓公孙, 名叫轩辕。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 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 黄子孙”。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 就会说话,时蚩尤暴虐无道,兼 并诸侯,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 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 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 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 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 诸侯尊为天子。因有土德之瑞, 故称为黄帝。
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 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 的内容。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 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 括《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其中《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鲧禹治 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 的英雄气概。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 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 大的争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大禹治水
传说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 妻涂山女,(系九尾白狐精), 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 回过一次家。大禹治水“三过家 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 话。
战神:蚩尤
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 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 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 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 部落,攻打别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 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 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 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杀掉蚩尤, 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 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最有代表是众 多的中国古代神话人物。诸如盘古、伏羲、 女娲、炎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 )、帝喾 (kù), 、尧、舜、禹、嫦娥、姜子牙等神 话形象栩栩如生,其美德和行迹在民间被广 为传颂。
盘古
混沌未开的时候,在混沌的中央, 有一块浑圆就像是一枚鸡蛋。这鸡 蛋里有着一个巨人。这巨人醒来, 用一万八千年把这“鸡蛋”横着劈 开,那清气上升,成了天,浊气下 降,成了地。盘古渐长大,顶天立 地,天每加高一尺,地每加厚一尺。 最终天地日远不再合,盘古力竭身 亡,左眼化日右眼为月,毫毛成星。 吐气成风喘息为云落泪变雨。 他身躯倒下,肉体成了山川,骨 头成了矿脉,血液成了江川大海。 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 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 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龙
凤凰
凤凰(Phoenix Red),是中
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 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 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 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 合成词结构。凤凰齐飞,是 吉祥和谐的象征,是一种代 表幸福的灵物。但叫凤凰的 时候均代表女性。常用来像 征祥瑞。亦称为丹鸟、火鸟、 鶤鸡、威凤等。类似的传说 亦见于其他东亚国家的历史 中。
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 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 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后羿射日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稼禾,杀草木,而民无所
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 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 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 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置尧以为天子。 猰貐:yà yǔ怪兽;狶:xī猪;大猪;畴:chóu 耕地 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 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 ――弓箭的赞美。
四、传奇神话
异国异域异人异物的故事,反映 了原始人类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 强度的愿望和超越自然条件的要求。 具有悲剧精神的有《夸父逐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
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 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 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 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 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 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 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 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甿:méng百姓
二、英雄神话
反映原始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和 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表现出顽强 抗争的意志,具有悲剧精神。如后 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杀蚩尤、 共工与颛顼争帝、刑天与帝争神等。
三、自然神话:
源于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 将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神异化,通 过想象认识和征服自然。如天地日月、 山川河流、风云雷电、土木水火、鸟 兽虫鱼之精灵等,与英雄神话同样具 有悲剧精神的有《精卫填海》。
三皇 伏羲氏
五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燧人氏 神农氏
始 祖 人 人 为 神
原始神话类别
古代神话可分为四类: 创世神话:开天辟地; 英雄神话:战天斗地; 自然神话:天地精灵; 传奇神话:异人异物。
一、创世神话:
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人类、开创 民族、开创人类生存方式等内容。如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 玄鸟生商、姜嫄生周以及有巢氏构木 为巢,燧[suì ]人氏钻燧取火等。
补天浴日
开天辟地
2、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3、从牵牛星与织女星演化而来的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 相会。现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牛郎织女 4、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也比喻暴乱并起。 十日并出 5、“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 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 水漫金山
三皇:神农
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 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 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 颜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 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 说。
三皇:女娲
女娲(拼音:nǚ wā),中华上古 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 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 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 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 斩龟足以撑天。
6、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身上的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吉光片羽 7、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天衣无缝 8、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兴风作浪 9、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宫殿,也形容覆雪的楼宇。 玉宇琼楼
10、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 的人。 擎天之柱
怪兽:九头鸟
又称九凤。因古汉语
中「九」和「鬼」同 音也叫做鬼车、鬼鸟。 九头鸟是身有九首的 凤,是战国时代楚国 先祖所崇拜的神鸟。 九头鸟有九个头,色 赤,像鸭子,人而鸟 身。九头鸟在汉代以 后逐渐由神格沦落为 收人魂气的妖鸟。湖 北有“天上九头鸟、 地上湖北佬”的谚语。
牛头与马面
1、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 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 渭;河、渭不足,北 饮大泽。未至,道渴 而死。弃其杖,化为 邓林。 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 胆的挑战;前人不忘 造福后人的美德。
返回
【祥瑞四灵】
麒麟
凤凰 龟
龙
动 物 界 个 个 似 神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 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 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 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 额下有珠的形象。上下数千 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 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 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 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 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 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 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 的传人”、“龙的国度”也 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 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 征!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
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 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 堙于东海。 喙:huì 鸟嘴;詨:xiāo呼唤 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 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 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
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 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 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 定九州。 堙 :yīn堵塞 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 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 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黄帝擒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 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 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 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 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 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 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 曰:“神北行!”先除水 道,决通沟渎。
美丽的
上古神话
上古神话
何谓神话?
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
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 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我国上古神话极为丰富,但大都失传。今
天只散存于《山海经》、《淮南子》、 《楚辞》、《庄子》等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