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件课件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件课件

h,也只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而不能用 hn=12gt2n或 hn=2vg2n 计算得到.
七、误差分析
1.测量误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一是测下落距 离时都从 0 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 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2.系统误差: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
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 ΔEk=12mv2n必定稍小于势
11、(1) EP= 2.3J (2) vB =2 m/s (3) s=2 m
12、(1) Ek0=30J (2) 164 J 12.6J
13
(3) S总=2L+s=9.78m
严州中学2014届高三期中物理实验练习一
1、(1) DCBA
(2) T=0.1s
(3) v5
s4 s5 2T
例、 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 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 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
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 图乙所示.已知m1=50 g、m2=150 g,则(g取10 m/s2,结果保 留两位有效数字) (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
6.5 机械能守恒定律(2)1234
5
AD
B
AD
ACD 1m/s
6、mm12

1 2
m
7、M


1 3
8、(1) va
6 gL 5
vb 2
6 gL 5
(2)
Fab

17 5
mg
FOa

28 mg 5
9、((31))杆O轴对所a球受做有负力功大;小Wa为 452mmgg,L 方向竖直向下
(2) O轴所受的力的大小为2mg,方向竖直向下
(3)能,B球在最顶端,且A、B球速度为 v 3gL
10、(1) v 8 gL
11
(2) h 32 L
25
6.6 能量观点
1
2
3
4
5
6
7
D C AD D D D BD
8、12J 200 28.6J
7
9、50.2m 25 10、0.9m
d.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 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v. 以上方案中只有一种正确,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相应的 字母)
4.光电计时器是物理小实球验直当中径经D常,用两到的光一电种门精间密的计竖时仪直器高, 它由光电门和计时器两度部H分,组小成,球光通电过门上的下一两臂的光内电侧门附的有时 发见的光图B和装中B置的′,(A发当和射物A′激体,光在另的它一间装们臂置Δ之的t是间内1、激通侧Δ光过附t2二时有极,接ΔD管t二收222-,极激Δ发D管光t2出21发的=的出装2光g的置H束激,很光见细被图)物中,
能的减少量 ΔEp=mghn.改进方法是调整器材的安 装,尽可能地减小阻力.
“验机证械机能械能守守恒恒的定前律提”是的 只有重力做功,实际操作的 实验方可案以中采用应如该图使所摩示擦的力甲 越小越好,所以甲方案好.
或乙方案来进行.
(1)比较这两种方案,_甲__
(选填“甲”或“乙”)方 案好些,理由是 _(2_)_如__图__是__该.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测得每两个计数点间的 距离如图所示,已知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1 s,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4_._8__m__/s_2_;该纸带是采用__乙___(选填“
甲”或“乙”)实验方案得到的.简要写出判断依据______.
该纸带是采用乙实验方案得到的,这是因为物体运
动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很多.
(3)如图是采用甲方案得到的一条纸带,在计算图中 N
点速度时,几位同学分别用下列不同的方法进行,其
(5) Wn∝__v_2 _
W
0
v2
1.0 2.0 3.0 4.0 5.0
(6)分析误差来源,改进实验方案或测量手段,重新 进行实验。
8、1. (2) 2.
方案(1) 保证木板静止,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砂桶与砂的重力都 能做到,可是要想保证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就比较困难了;木块匀速 不易调节和判断。 方案(2) 弹簧测力计静止,木块也静止,拉动木板运动时,木块在水 平方向上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木板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而平衡,所 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而且在拉动木板的过程 中,不用担心木板是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只要使木板运动,保证木 板与木块之间是滑动摩擦力就可以了。然后测量出木块的重力G,则 动摩擦因数μ=f /G,即方案(2)具有可操作性。 方案(3) 对沿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木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mgsin θ-μmgcos θ=ma,再用秒表测出下滑的时间 t,用刻度尺
钩码个数n(个) 0 1 2 3 4 5 弹簧弹力F(N) 弹簧长度L(cm)
图乙
(4)优点是:可以避免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是: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
擦会造成实验误差。
5、(1)之前 (2)如图所示 (3)同意。在v-t图象中,速 度越大时,加速度越小, 小车受到的合力越小,则 小车受空气阻力越大。
(4) g=2hm(m1+2-mm2 1)v2
g=9.7m/s2
10、(1) a x gH
(2) (h x2 ) 1
H x2 h2
(3) CD
11、(1) vB=3.90m/s
(2)本实验是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只要在误
差允许范围内,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小等于其动能的增加,即可 验E证P 机m械gh能B 守7恒.85定7m律(J。),选故择该B同点学分的析实,验由结于果Ek近 似12 m验vB2 证 7了.61机m 械(J)能, 守恒定律。
BEF
2.图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
(还选1)需项为图 点 下要 前完计. 列的的成时现问器字此器有题材母实的:、有)验纸器_,带材_A_除、为_D_了:带__所铁带.给夹铁(填的的夹入器的重正材锤铁确,、架天台平、.电回磁答打
A.米尺 B.秒表 C.0~10 V的直流电源 D.0~10 V的交流电源 (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有
中正确的是( ) BC
A.vN=gnT
B.vN=xn+2Txn+1
C.vN=dn+12-Tdn-1
D.vN=g(n-1)T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 律.弧形轨道末端水平,离地面的高度为 H.将钢球 从轨道的不同高度 h 处静止释放,钢球的落点距轨 道末端的水平距离为 s. (1)若轨道完全光滑,s2 与 h 的理论关系应满足 s2= __4_H__h___(用 H、h 表示).
体挡住,接收装置不能接收到激光信号,同时计时器就开始 计时,直到挡光结束光电计时器停止计时,故此装置能精确 地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现有一小球从两光电门 的正上方开始自由下落,如图所示,若要用这套装置来验证 机械能守恒定律,则 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每个物 理量均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如高度H); 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关系式为________.
(4)
a

s6

s5

s4 s3 9T 2

s2

s1
2、(1) T=0.1s (2) a=2.5m/s2
(3) a xD 3xB 2xA f 2
75
3、(1) s

vt
t

1 2
at
2或
s t
vt
1 at 2
(3) a=2.0m/s2
(2)
4、(1)如图所示
(2) L0=5.0cm k=20N/m (3)
_纸__带__和__打___点__计__时__器__之__间___有__摩__擦.;用(写米出尺两测个量原纸因带) 上两点间距离时读数有误差
3.利用图示装置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需要测 量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到某点时的瞬时速度v和下落高度h. 某班同学利用实验得到的纸带,设计了以下四种测量方案:
a.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 h,并测 出下落时间 t,通过 v=gt 计算出瞬时速度 v. b.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 h,并通
过 v= 2gh计算出瞬时速度 v. c.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 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 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 v,并通 过 h=2vg2计算出高度 h.
5.速度不能用 vn=gtn 或 vn= 2ghn计算,因为只要认 为加速度为 g,机械能当然守恒,即相当于用机械能 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况且用 vn=gtn 计算出 的速度比实际值大,会得出机械能增加的结论,而因 为摩擦阻力的影响,机械能应该减小,所以速度应从 纸带上直接测量计算.同样的道理,重物下落的高度
严州中学新校区
2014高三物理新课标

23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六、注意事项
1.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 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减少摩擦阻力. 2.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物体. 3.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再 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 4.纸带长度应选用60 cm左右为宜,应选用点迹清 晰的纸带进行测量.
设计性实验题目的解决步骤 (1)找原型:把教材中的实验原型或者相关的物理理论知识在头脑 中完整、准确地重现出来; (2)找差别:将实验中所给器材与实验原型中器材进行对比,看一 下少了什么器材或什么器材的量程不满足要求,再看一个“多” 给了什么器材,注意“多给”的器材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3)定原理: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 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应测 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 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 条件; (4)定方案:根据与原型实验对比的结果和确定的实验原理与器材, 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来确定实验方案与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