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梅列二实小颜艳晖本书作者:张文质内容简介:这本书整合了张文质九场教育讲演的实录,是一本对教师、对教育工作者的宣传稿。
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
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
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读书笔记之一/1.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只是没有被我们自己意识到罢了。
2.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地看待他人和问题,也就总难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因此,要抛开"庸俗的辩证法",让学生直面文本,直面人生,形成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思想。
3.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4.叶澜教授说,我们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个人。
5.康德说,不能把人当作手段,当作工具。
6.一个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7.写文章要有气吞万里的气势,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8.教师对叫不出名字的学生是既熟悉却又无法具体化。
能轻松地叫出一个又一个具体学生的名字,说明学生都是真实的人。
,9.一种强硬、粗暴、侵害、负面的师道尊严,使得孩子一开始就受了一种反教育的方式,他对和蔼、从容、温润、鼓励反而不适应了。
他要强硬的,要粗暴的才感觉到更舒服,更适应,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10.读书是一种最高贵、最奢侈的生活。
读书笔记之二1.学校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童年,而不是更高的分数,这样的学校才是好的学校,才是优质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
2.我们要有坚定地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同时生命又是非常阳光的那样的人的教育信仰。
3.思想都是在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产生的。
没有冲突碰撞,就没有思想。
]4.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几场读书报告会,开几场读书讲座。
5.人需要有梦想,尽管无法实现,甚至不切实际,但无妨去梦去想。
梦想要超脱一些,离奇一些,天马行空一些,但就是不要太现实。
6.学校要有常设的教师论坛,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
7.教师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学术性交往与亲情性交往"。
8.正是因为彼此熟悉,这样的课堂大概也会更为自然、真诚一些吧。
读书笔记之三》1.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
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2.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也许只有在这样的一体感中,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真挚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外在的对他们的馈赠,而是,这就是共同生活的意义——我们彼此葆有希望,这样的信念是生活的动力也是价值所在。
3.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
4.常常我会清晰、明确而又不无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思想和创造力的衰竭,同时我明白这种衰竭绝非是一个人的事。
也许,我们还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这是一个思想和创造力枯竭的时代,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横向加以审视,情况都大抵如此,它是一个令人沮丧与气绥时代。
5.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抗争也是困难的,当你真的去尝试时,你就明白了,更多时候我们似乎只能“自然而然的”选择顺从、沮丧、怨恨和焦虑。
我不得不说,内心的苦楚是很难诉说、甚至是无处诉说的。
焦虑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
读书笔记之四1.在这些或澎湃或深刻或朴实的对话中,我能体会到一种价值,工作的价值,生命的价值,而这正是张文质想倡导和推广的:生命化教育。
尽管这条路注定是漫长的、曲折的,但能做到一点、影响到一点,不管怎么说,都是人生价值的一点体现。
只要看着好的一面,那就总是光明的。
,2.其实这本书并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新的观点或者太精彩的论述,但正是这种骨子里的呼唤,才会是平实的、真实的,和我的内心刚好是契合的。
也正是这种契合,让我有一份渴盼,去做点什么,用自己哪怕再微薄的力量。
3.生命化教育是什么连作者都不愿给它下个定义。
因为定义是死的,而生命本身是鲜活的、灵动的、变化着的。
生命化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是长远的,为的是唤醒每个人的内在生命之光,对未来有更辽阔的视野并充满期待,是对自己对生命的自信。
这样的教育就是让人过有意义的人生。
4.把生命化教育具体化,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面对具体的人,尊重每一个人,顺应人的禀赋,扬长胜过避短,肯定人的天性和独特性。
5.说起来好像不符合当前实际,很难做到,但有心的话,其实做起来并不是那么难。
刚好和作为老师的好友聊天,她说她现在对学生温柔了许多,因为担心某个不恰当的批评不知会给一个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她就曾经受过负面的影响,现在必须尽量去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能这么想这么做,就是在实践生命化教育了。
能遇到这么样一个老师,就是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6.生命化教育还在于老师自身的提高。
老师心灵的成长,是老师自身的幸福,也是他面对的学生的幸运。
对老师,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都需要对自己进行生命化教育。
那是对自己的柔情和对周遭的宽容,可以给人予温情期待。
7.把生命化教育换一个词,是“生命在场”。
我喜欢这个词,非常之“当下”,自然得像拂面的清风。
始终以冰心的“初念”来面对“生命在场”,清风就总是自在的、默契的、恰如其分的。
8.每一次都是第一次,让自己和孩子都有梦想,这是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魅力么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价值么!书中最让我感动的十句话: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
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
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
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
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
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
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
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
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
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
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
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
读后感: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在本书中,通过记录作者的一些讲演录,从而揭示教育应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读来发人深省。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
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
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
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
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
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待学生,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
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所犯的过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听一面之词,以免造成“错案”,伤害孩子的心灵。
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
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
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
张文质老师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