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学形考作业

西方社会学形考作业

作业一思考题请比较分析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则等方面有何区别与联系?(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传统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开创,迪尔凯姆发展完善。

科学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维也纳学派,在20世纪前期占主导地位。

20世纪后期,波普尔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

将后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布东、亚历山大、瑞译。

其主要观点包括:A.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发展性、相对性。

B.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承认方法的多元性。

研究方法因具体课题而定。

C.理论多元性:视角、形式、观点的多元性。

80年代以后,后实证主义逐渐在西方社会学方法论中占据主流位置。

其特点是:承认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承认社会理论的历史性、相对性。

但又坚持实证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坚持科学主义的知识观,即将人类知识区分为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经验科学、常识(事实描述)三种类型。

2.坚持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新韦伯主义(新人文主义)为80年代后期兴起的欧洲社会学理论方法论新趋向。

传统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是以韦伯、舒茨等人为代表的。

新人文主义受当代哲学的解构主义、话语分析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派。

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实证主义的“本质”观和“深层结构”观。

他们分别强调:1.社会的生成性。

Elias 认为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不断形成、不断变动的形态(figuration)。

社会研究应注重过程分析。

2. 实践理性。

布迪厄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不是依据理论家所概括的普遍理性,而是依据具体场景中的实践理性。

实践=[(惯习) (资本)]+场域3.日常生活的运作和整合。

洛克伍德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指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关系的形成。

福柯(Foucault)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

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10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自1838年(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2.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 )→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4.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C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事实D.社会组织5.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6.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7.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 )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8.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 )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9.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B )。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10.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C)。

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

2.齐美尔根据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组织、服从于思想原则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3.迪尔凯姆论述了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等三种自杀类型。

4.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

5.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1.实证阶段(孔德)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2.社会比率(迪尔凯姆)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唯名论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道题,共20分)1.帕森斯A—G—I—L框架中的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A ——适应(Adaptation),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

包括对环境给系统的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以及对环境的积极改造。

G——目标达到(Goal-attainment),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

社会系统确立了总目标,可以把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集中指向某种目的。

目标达到功能表现为一种过程,包括确立目标和组织社会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实践。

I——整合(Integration),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它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

整合功能是通过适当情感联系实现的。

L——潜在的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

社会系统不会因为运行的间歇性而中断,它将通过一系列规范和原则使自己的运行模式潜存下来,一旦社会成员进入这些规范和原则作用的范围内,系统又重新运行起来。

2.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哪四种理想类型,其划分的依据及每一种社会行动的特点是什么?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1)情感类型:其特点是人们开展社会行动时,把喜、怒、哀、乐等情感和情绪作为自己行动的主要依据。

(2)价值理性类型:其特点是目的是给定的,行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主动地衡量和挑选何种行动目标。

(3)传统类型:其特点是既不算功利,也不追求超功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

(4)工具理性类型:其特点是具有功利目的性、手段选择性、操作策化性、效果检测性等特点。

这四种行动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根据不同作出的划分;它们都在一定普遍性程度概括了某些社会成员的行动方式,亦即不是少数个别人的个别主观性。

五、论述题(25分)1.默顿是如何批判宏观结构功能主义的?默顿认为,传统功能主义引进了一些未经过定义的概念和未经过检验的假设,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应对其进行清理。

传统功能主义的三条基本假设是毫无根据、经不起事实检验的。

默顿在提出自己一整套功能分析范式之前,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存在的三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功能的统一性(functional unity)。

即认为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是协调一致和互相促进的,不会产生不可调解的持久冲突。

默顿指出,功能性质不能靠超验的假设来确定,而是要在特定范围内靠经验确定的问题。

二是功能的普遍性(functional universality)。

即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有积极功能。

默顿指出,具体文化项目的功能性质不应从这一未经检验的假设中推导出来,而有待于经验调查。

三是功能的不可缺少性假设(functional indispensability)。

即认为,任何风俗、习惯和信仰都有一定需要完成的职责,在整体社会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默顿指出,没有证据支持某一文化项目对于满足特定功能需求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这一观点。

经验表明,对于一项确定的功能需求来说,可以有不止一个文化项目加以满足。

除了对上述三条假设进行清算外,默顿还对传统功能分析中混同“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作法作出了批评。

他主张把功能分析重点放在客观社会后果上,坚持“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具有显著区别的立场。

默顿还进一步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多侧重于理论解释,而对方法的运用重视不够,因此,它常常造成理论解释与方法运用的分割运行。

作业三课堂讨论请讨论布迪厄所论述的社会资本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社会资本的开发和积累对于个人、组织和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好处?又会产生哪些问题?(每位同学于课堂讨论之后,提交一份发言总结,字数不少于400字)答:根据布迪厄的说明,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有如下的特点: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

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它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否则就是变动不居的偶然联系,而不是作为具有稳定联系的社会网络。

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

只有当社会网络被行动者调动或利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而当它未被调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可见,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性概念。

最后,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社会资本的开发和积累对于个人发展的好处和产生问题:例如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过度追求和使用社会资本会给当事人及社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产生协同效应。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1)社会资本可以帮助收集、筛选信息, 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2)社会资本可以帮助推荐就业。

(3)社会资本有助于降低就业成本。

(4)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2.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消极影响:1)滋长了“权力和关系崇拜”。

(2)滋长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3)极大地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

(4)消解大学生去西部、下基层的热情,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对于组织和国家的发展: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在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资本积累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保证;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推动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对于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化程度是非常有力的,从而为资本和生产的国家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