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污水管道工程施工
四:类似工程的实践和已有的装备
三、主要工程数量
顶管施工段采用钢筋混凝土III级顶管专用管,接口采用膨胀水泥接口,顶管工程 数量如下:
工作井(净空尺寸6.5)
16座
接收井(净空尺寸4.0)
17座
Ⅲ级钢筋砼顶管DN1500及DN165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一)、施工便道、场内运输道路布置 根据现场实地踏勘情况来看,场内外没有进入施工现场的道路,现场内外运输必须修建施 工便道,道路结构为:在路基整平后,采用30cm厚6%水泥碎石稳定层作为路面。施工时 要做好施工便道的保养、保洁,施工便道要达到施工地方建委安全文明样板工地标准。 (二)、供水、供电方案 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本工程我公司计划在施工现场自设发电房,使用2台(一备一用2)发 电机进行发电,施工用电输电线采用三相五线供电;施工用水采用现场挖井,设离心泵进 行抽水使用。 (三)、料场、仓库、机房及制作场布置 临设内设置材料仓库及发电机房,工地仓库及发电机房采用砖墙结构,现场各类料场、加 工场等布置在施工现场上灵活布置。料场、仓库等布置要达到当地建委安全文明样板工地 标准。 (四)、混凝土制作及使用 1、混凝土供应运输设备布置 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本工程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故现场不设置搅拌站。
本工程沉井33座,其中净空尺寸为6.5m的顶管工程井有16座;净空尺寸为4.0m顶 管接收井17座。均采用机械挖孔井的沉井方法施工。
1 沉井制作 制作程序:场地整平→放线→挖土2~3m深→夯实基底,抄平放线验线→铺砼垫层→绑钢筋 →支刃脚、井身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 1.1 施工坑开挖
沉井采取在基坑中制作,以减少下沉深度,降低施工作业面。开挖深度为3~5米,考虑到 拆除垫架和支模操作的需要,基坑比沉井宽1~2米,周围井点降水,降水井深度1使地下水 位降至比基坑底面低0.5m,挖土采用1台小松pC220-3 1.0m3反铲挖掘机进行。配合人工修 坡和平整坑底,挖出的土方用自卸车运至弃土场堆放。
二、编制依据
一:某污水管道施工图 二:通过阅读图纸及岩土勘察报告等 三: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及质量、安全技术规程
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CECS137:2002)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等
沉井下沉采用排水下沉。下沉前应进行井壁外观检查,检查混凝土强度及抗渗等级,并 根据勘测报告计算极限承载力,计算沉井下沉的分段摩阻力及分段的下沉系数(≥1.15~ 1.25),作为判断每个阶段可否下沉,是否会出现突沉以及确定下沉方法及采取措施的依 据。
五、顶管施工
1、工作井的施工:
为了减少开挖施工对道路及周围建筑物及道路通行的影响,综合考虑顶管施工的经济效益, 减少顶进中中继站的使用,每段顶管的间距宜控制在100米左右;由于顶管工作井(坑)所占 用的施工场地较大、施工周期相对较长,顶管工作井(坑)设置为双向顶进的工作井(坑)。 在综合考察了各顶管段检查井的平面布置及管道走向可知,检查井的间距平均在20~50米之 间,没有过多的转折,较为顺直。故各顶管段工作井(坑)、接收井(坑)的设置可遵循以下 原则: A.工作井(坑)、接收井(坑)设置在原设计检查井井位上,间距过小或过大的做相应调整, 待顶管施工结束后砌筑检查井。 B.在管道走向较顺直的管段,顶管工作井(坑)设置为双向顶进的工作井(坑);为了避免 顶管工作井(坑)开挖面积过大,将转折处的井位设置为顶管接收井(坑)。 在顶管结束后利用沉井或钢板桩坑作为维护结构,在内部施工检查井;对于距离太近的检查井 位处未施工工作井的,在顶管施工结束后,根据放线确定井位。
一、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某污水管道工程全长4532m,W4-17#~45#管段2221米和W4-45#~配 水井管段861米;采用刀盘可伸缩式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进行顶管施工、管 径分别采用DN1500及DN1650;其中工作井16座、接收井17座,工作井与 接收井之间设中继间一个,两段顶管共16个中继间。
演讲者: 制作者: 协助者:
目录
一: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工程特点难点及对应措施
二:编制依据 三:主要工程数量 四:施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五:顶管施工
1、工作井的施工 3、顶管设备安装 4、顶进 5、闭水试验 6、注浆减阻 7、测量纠偏
六:顶管对地下管线及路面、建筑物的监测保护 七:工程质量施工及技术管理 八:文明安全施工 九: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工程特点难点及对应措施
根据案例说明,工程地质情况如下: 1、根据钻探揭露,线路分布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土层依次为人工填土层(Q4m1)、海陆交互相沉积 层(Q4mc)、冲积层(Q4a1)、残积层(Qe1)。下伏基岩为燕山期花岗岩(γ53)。其野外特征按 自上而下顺序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4m1) (2)、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 (3)、冲积层(Q4a1) (4)、残积土层(Q4e1) (5)、燕山期花岗岩(γ53) 2、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砂层孔隙潜水。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冲积砂层中,地下水位埋深一般 0.6-2.0m,标高为0.32~1.46m。由于本路段砂层连续分布,且厚度较大,透水性好,故水量丰富。由 地表降雨及上游地下水迳流补给。本场区的地下水对砼结构无腐蚀性,对砼中的钢筋具有中等腐蚀性。 3、圆形工作井接收井 本顶管工程根据设计图纸,设 16座工作井和17座接收井,大部分工作井净空尺寸为6.5m,一个工作 井向两个方向两次顶进;接收井净空为4.0 m。工作井和接收井采用机械挖土的沉井方法进行施工,最 后施工垫层、集水井、底板、后靠背。 施工工艺选择:经调查分析研究及结合本公司在设备和施工及相关的技术能力,该排水管铺设拟采用 密封泥水平衡式顶管工艺进行非开挖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