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想法保康县熊绎中学德育副校长董裕明2014年4月12日至13日笔者有幸参加“襄阳市初(高)中班子其他副职任职资格培训班”学习,时间不长,收获很大。
特别是聆听了专家型、学者型的李菲局长的通俗易懂而思想深刻的报告《关于教育改革的探讨》,更是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深受艺术熏陶的药嘉鑫为什么故意杀害被他开车撞倒的受害人张妙?这怎能不使人悲愤不已;复旦大学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林森浩为什么故意投毒杀害室友黄洋?这怎能不令人痛苦不堪;尤其严重的、更值得深思的是大批的“教育的精英”的留学生学而不归,乐不思蜀,甚至告别故土,申请绿卡,永久移民异国他乡,远离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这又怎能不让中国的教育感到沉重、悲哀和迷茫呢?由于教育制度的“过滤”作用,我们的德育病得很重:德育目的的错位,德育内容的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方法的非人性化,德育评价的形式化等等。
肩负教育使命,观察教育现状,透视社会根源,反思德育工作,心潮澎湃逐浪高,浮想联翩,难以平静。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一: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分数”还是培养“人”?关于德育的地位的思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襄阳市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在“办学目标管理”中明确强调:“(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襄阳市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明确强调:“加强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的阐述,很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表述上作这样的调整,不仅是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而且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好的履行为国育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综上所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端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必须突出德育的为首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二: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关于德育目标的思考——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已经明确的强调了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1988年6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
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现在的中小学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通知》还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以党中央的名义专门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颁发的第一个文件,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990年4月13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培养会考试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升大学的学生、能就业的学生,而是合格的、优秀的“建设者”“接班人”。
思考三:学校德育发展方向在哪里?关于德育改革趋势的思考——要走向生本、解决问题、建立课程。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划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其中明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学校德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明确要求。
第一,德育要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走向"生本"。
必须明确谁是学校德育主体?这是德育改革必须要解决的根本性的、深层次的首要课题。
生本德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自己。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
生本德育是“激扬生命”,在“生活”中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德育。
学校德育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以“生命”“生活”“生长”为本。
生命、生活和生长的“整合”联系,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完整性。
生命、生活和生长的"向度"区别,构成了生本德育的实践理论体系。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则必须依靠其生命自身。
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本德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环境,搭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健康向上、都可以获得最好发展的德育平台。
第二,德育要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要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完善德育机制,确保德育落地。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但考试制度和社会多元评价的偏失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部分学校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很多时候德育只浮于表面。
德育要真正落地的重要基础,是要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尤其是高效的管理和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
优化德育内涵,确保德育实效。
除承担一定的政治教育使命外,推广社会公德,形成健全人格,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困惑、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
确保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基本原则,推进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校本化,从而形成以道德教育为重点的,渐进的、系统的学校德育内容。
优化德育模式,确保德育张力。
规范化是德育的基础,主体性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
规范德育基础性工作,倡导学生自主建构,推行实践与过程体验,创新自主化的德育模式,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文化,是确保德育张力的重要方法。
强化德育队伍,确保德育水平。
管理主体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工作的质量。
建设专业化的德育管理团队,提升德育干部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挥班主任的中坚作用,激发和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激情与岗位责任感,倡导班级管理文化,创建优秀班集体;坚持“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全员德育,坚持“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德育,切实抓好“德育导师制”,形成“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全员全方位德育工作格局,是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