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课件.ppt
①动作描写: “操径入”
②语言描写: “马羸行迟耳。” “愿借试一骑。” ③心理、动作描写: “操暗忖曰……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④心理、动作、语言描写: 操又思曰……曹操背后拔刀……操惶遽,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 相”
勇敢果断 审时度势 随机应变 临危不乱
——是一个 全身成事的 英雄,而不 是一个舍生 取义的莽汉
文体特征
• 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 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 的基本特点。这三个要素之间 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小 说的主题也是依据这三个要素 的结合体来展开的。
环境
课文主要情节:
请依据文章的故事情 节,分组讨论分析曹 操的形象。
环境
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桓、灵二帝宠 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天下 大乱,朝中更乱,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擅至废立,横行霸 道,不可一世,肆无忌惮。何进的部下袁绍与王允书信,图 谋杀死董卓这乱贼。
一、“仁”的代表——刘备
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 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 若拙、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 占领荆 州 夺取汉中 建立西蜀 夷陵之战 白帝托孤
• 二、“奸绝” ----曹操 • 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 性格:奸诈狡猾 自私残暴 纵横恣肆 权
谋机变 从容不迫 志向远大 飞扬跋扈 目光敏锐
• 情节:煮酒论英雄 华容道 官渡之战 挟天子以令诸侯 梦中杀人 杀杨修 杀 华佗 杀吕伯奢家
• 三、“义绝”----关公(五虎上将 之首)
• 形象:单鳯眼,卧蚕眉,髯长二尺, 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 性格:忠义勇武 忠贞不二光明磊落 恩怨分明
• 情节:过五关斩六将 斩颜良 千里寻
2、大义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涵
其一、信用、忠诚。一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追随刘备。过五关斩六
将投奔哥哥。死后化为神还在为蜀刘出力。
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现象,
关公得到了各阶层和各类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间的、正义的、邪恶的甚至连 小偷、强盗也敬之若神。如义释曹操。
• 性格:号卧龙。有经天纬地
之
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
范。谥为“忠武侯”
• 情节: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 草 船借箭 借东风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三气
四、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诸葛亮何以成 为第一主角,而不是刘备、关羽,年龄是最关键的因素。
1、智 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融会贯 通的大智慧。隆中对策中充满了辩证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策中的两 可两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强、袁绍由强而亡充满了辩证法。他告诉了刘备什 么该为,什么不该为。生活中并不缺乏聪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时 代不会很多。这主要指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对策”未出茅庐 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是最能体现孔明智慧的章节。如果说“隆 中对策”只是一种设想,那么赤壁之战则是具体实施。安居平五路,七擒 孟获。小智:借东风,缩地法,祭水,木牛流马,八卦阵。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③侧面烘托:“宫曰……”“陈宫寻思……”
①神态、动作描写(对比): “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 ②语言描写: “……还能哭死董卓否?”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 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 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识大义 有谋略 勇猛 有胆识
——英雄的一面
公正评价历史上的曹操 :
曹操虽生性狡诈多疑、残忍 自私,然功过持平,历史上的真 实的曹操仍不失为一个具有雄才 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 文学家。
深度探究——主旨探讨 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曹操呢?
1.正统说 2.反映人民愿望说 3.忠义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讴歌封建贤才说
全书所写人物有四百多人,成功的有十几人, 性格最鲜明、特征最突出的是“三绝”。
课文主要情节: 借刀 献刀 遇陈宫 杀伯奢
梳理情节
王允旧臣哭社稷 孟德献刀欲弑贼 识谎言陈宫擒曹 访伯奢孟德心疑
曹操奇谋借宝刀 李儒献计操脱身 仰曹志二人携手 杀无辜陈宫识操
课文主要情节:
请依据文章借刀的这四个 部分,分组献讨刀论分析 曹操的形象。
遇陈宫
杀伯奢
①神态、动作描写(对比): “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 ②语言描写: “……还能哭死董卓否?”
①语言描写: “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②侧面烘托:“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①语言描写: “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②动作描写: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易中天《品三国》
历史上的曹操: 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兴屯田, 抑兼并,统一北方。精兵法,善诗歌。
有功,有过 ,
曹操的功劳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的过错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4)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①语言描写: “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②侧面烘托:“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智谋机警, 非凡的远大志向,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①语言描写: “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②动作描写: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3、德 道德的楷模,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
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误用马谡,自贬三级, 还能重用马谡儿子;西取成都,让庞统建功;妻子丑陋,忠,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祝愿同学们能自由、快乐地 遨游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海洋中, 认真汲取营养,努力提高自己的 文学素养!
三 、关公
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层 的喜爱和尊重,官方和民间都修关帝庙,各行各业的人都敬奉 关公。关公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艺术典型。如警察和小偷、 土匪同时敬奉关公。
1、神勇。他的勇不象张飞、赵子龙,只是万人敌。他战 胜敌人不是靠力量、武艺、技巧、战术,而是凭一种磅礴的气 势,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的面前只有引颈就戮。华雄、颜良无 不如此。斩颜良,刀起头落,干净利落;死后还能显灵,使曹 操落下了头痛的毛病。魂魄还帮助蜀国战胜敌人、转危为安。
10.你知道哪些《三国演义》的故事?
桃园三结义 煮酒论英雄 舌战群儒 借东 风 失街亭 火烧赤壁 草船借箭 空城计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共120回。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 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 在写此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 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 《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时,它的扉页上提着 两行“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 动的故事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 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 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①动作描写: “操径入”
②语言描写: “马羸行迟耳。” “愿借试一骑。” ③心理、动作描写: “操暗忖曰……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④心理、动作、语言描写: 操又思曰……曹操背后拔刀……操惶遽,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 相”
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来源: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已有知 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当作者把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加在他的身上时,
显得那样自然可信。
2、忠 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
白帝城托孤后,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 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诺言。
一千多年来,曹操在历史 和文艺作品中是一个被严 重歪曲和丑化了的人物, 许多史书把曹操写成一个 奸臣或暴君。戏曲舞台上 的曹操也是个大粉白脸, 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曹操是 坏蛋。总之,小说和舞台 上的曹操是个十足的奸雄 形象。
多疑 狡诈 残忍 自私
识大义 勇敢果断 随机应变
——性格的双面性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 样的人呢?
写作手法
七分写实,三分虚构 语言特色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jī 而公恣其跋扈,zìBáhù 乃骁骑校尉曹操也。Xiāo 操沥酒设誓,Lì 亦俱散讫。Qì 马羸行迟耳 léi 操暗忖曰 cǔn 急掣宝刀在手 chè
操惶遽 jù
如何隐讳!huì 汝休小觑我 qù 前鞒 qiáo
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罗贯中 吴承恩
水浒传 施耐庵
红楼梦 曹雪芹
临
江
仙《 三 国 演 义 》 卷 首 语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1. “三国鼎立”指哪三国? 魏、蜀、吴 2. 《三国演义》所叙故事起于何时?终于何时? 起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 3.魏、蜀、吴三国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 4.《三国演义》的主题倾向是什么?拥刘反曹 5.《三国演义》创造了“三绝”形象,各指谁? 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 6.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哪三场战争?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