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一、教材分析“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
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板书)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的麓攀登到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板书)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板书)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打出投影胶片图3-1-2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本图3-1-2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生]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过渡:(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当地有什么不同。
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
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海南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生]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
1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又会引起水分条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本两幅景观图3-1-3、3-1-4、3-1-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图3-1-6、3-1-7、3-1-8三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完成粘图)过渡: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登上顶有什么感觉呢?[生]略[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有四季”的说法。
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3-1-10)喜马拉雅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
从它所处的纬度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所处纬度带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依图分析)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海拔89米),从麓到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过渡: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三、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板书)讲解: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
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学生回答)对!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
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x 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还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引导学生读图3-1-2分析)。
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
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我们学到了什么?(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展示知识框架。
再次以形式对本节做以总结。
把本节的内容概括成下面一个表格分异规律表现形式主导因素由赤道到两极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热量由沿海到内陆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水分垂直地带性由麓到顶,垂直更替水热非地带性无一定形式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达标检测题1.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 沿经线方向的分异2.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 气候B 地形水D 植被3.烟台威海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温带荒漠带4.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A 地中海气候B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大陆是( )A 亚欧大陆B 非洲大陆南美大陆D 澳大利亚大陆答案:1B 2D 3 4 A(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下一节我们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这节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有一个感性认识。
九、板书设计(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三)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十、教学反思本的设计采用了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堂上把时间尽量多的留给了学生,堂气氛比较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是就整堂看有些内容处理还欠细致,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做的更好。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
3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
二、预习内容(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2.不同地域由于所处不同,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和,并在地球上呈,构成。
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所以自然带往往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