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

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

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
一、术中并发症
1. 浅前房或无前房: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由于前房灌注量不足、切口过大而漏水、眼球受外力积压或玻璃体内压升高,都可能使前房变浅甚至消失。

前房变浅使眼内手术操作十分困难,并极易损伤角膜内皮等眼内组织。

2. 眼内组织损伤:因眼内前房空间有限,操作不慎易损伤眼内其他组织。

角膜内皮可被器械、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进出眼内时直接损伤,也可因灌注过猛或灌注液成分不合适而损伤;器械或人工晶状体进入角膜基质层与后弹力层之间会导致角膜后弹力层脱离。

这两种损伤均会引起角膜混浊,严重者可导致大泡性角膜病变。

虹膜损伤可引起前房出血。

3. 出血:术中的前房出血常为切口处血液的渗入、虹膜根部离断等。

视网膜血管也可能破裂出血引起玻璃体积血,可见于视网膜裂孔形成而使横越裂孔表面的血管断裂,或由于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或病变。

暴发性出血主要是因为睫状后短动脉或后长动脉、脉络膜静脉的破裂,大量而迅猛的出血可导致眼内容物包括虹膜、晶状体、玻璃体甚至视网膜和脉络膜脱出到眼外,这是白内障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

4. 后囊膜破裂:菲薄的后囊膜在术中易破裂。

裂口大者易致玻璃体脱出,或晶状体核和/皮质经裂口坠入玻璃体腔。

二、术后并发症
1. 出血:术后前房出血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大多来源于切口或虹膜血管出血。

玻璃体积血常因糖尿病、视网膜裂孔或继发于低眼压。

迟发性脉络膜出血较少见。

2. 眼内压升高:白内障术后一般有短暂的眼压升高,24小时可下降至正常。

若眼压持续升高,则形成青光眼。

眼压升高的原因包括:出血、晶状体皮质残留、炎症反应、瞳孔阻滞、黏弹剂残留或术前业已存在的青光眼。

特殊情况下,由于房水向后倒流并阻滞于玻璃体内,虹膜隔前移导致前房角关闭,引起恶性青光眼(又名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

3. 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感染源为手术野和手术器械、术后滴眼液等。

根据病原体的致病性不同及病程长短,眼内炎可呈现急性或慢性表现。

一般的临床表现包括眼痛、视力下降、球结膜水肿、睫状充血、前房积脓和玻璃体混浊等。

4. 慢性葡萄膜炎:与毒力较低的细菌如丙酸痤疮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或术前既存在的慢性葡萄膜炎有关。

部分病人尚可由对人工晶状体的反应所致。

5. 后囊膜混浊:既后发性白内障,术后数月即可发生。

6. 角膜散光:角巩膜缘的切开和缝合不可避免地使角膜的表面完整性收到破坏,引起散光。

手术切口的位置、形态、长度、缝合的类型和缝线的松紧等都影响散光的大小。

7. 视网膜光毒性损伤:手术显微镜强光的长时间照射会导致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光损伤。

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

8. 黄斑囊样水肿:又称Irvine-Gass综合症。

发病机制尚不确切,相关因素包括伴有前列腺素释放的炎症、玻璃体黄斑牵引、暂时性或长期的术后低眼压等。

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
1. 瞳孔纤维蛋白渗出:术后的葡萄膜炎症反应致纤维蛋白渗出,沉积于人工晶状体表面,可引起视力下降、瞳孔阻滞,后者尚可导致眼压升高。

2. 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包括瞳孔夹持、偏位等。

3.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可因损伤前房角和角膜内皮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内皮失代偿。

4. 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误差:由于人工晶状体制造、术前患眼测量和计算中的误差或错误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