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考评的要点。

2.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明确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二、『方法指津』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

③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

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

“年且九十”中的“且”是“将近”的意思。

②以注释解题。

③以文旨解题。

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三、『典型例题』第一类:成语、寓言故事类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1)杨子之邻人亡羊亡:(2) 既反反:2.补出省略成分。

(2分)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分)译文:。

4.根据本文内容,写出一个相应的成语,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解析:1.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钥匙,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并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词义。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的题型有:(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2)辨析常用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3)对词义的理解能沟通,链接,触类旁通;(4)能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文言实词或虚词。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平时要多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的词义或虚词的用法。

在做题目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体理解入手,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并且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准确答题。

本题考查实词“亡”的意义,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思考词语“亡”的意义,例如①“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之义;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是逃跑之义;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④亡羊补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

本文中的“亡”与③④中的“亡”意思相同都是丢失之义。

第二题本题重在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

通假字的识别应当从掌握通假的规律入手。

构成通假的前提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具体而言,通假的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③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联系所学的知识可知道题中的“反”通“返”,是返回,回来的意思。

2.本题重在考查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

只有掌握这些特殊句式,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确切意思。

本题考查的是其中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很多,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今天读文言文应当能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

省略句有几种情况:A.省略主语。

如“(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B.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C.省略宾语。

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

D.省略介词。

如“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答题时要瞻前顾后,仔细辨别推断。

省略成分的补充,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此句中省略的是“杨子邻人”3.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不聪明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参考答案: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参考答案:歧路亡羊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四、『巩固练习』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二)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王恒林『教学目标』继续研读课外文言文。

第二类:名人轶事、文史类一、研读例文,把握阅读方法例文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③食不给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④乃至被谗受贬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2.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每以天下为己任3.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①dàn;吃。

②zhé;往往,总是。

③jǐ;供应。

④Chán;说别人坏话2.B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例文二、[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于无日。

”董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3分)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Y(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2)a 或问“三余”之意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