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
篇1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民族,科学上,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引领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潮流;文学上也是灿烂辉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四大名著享誉海内外;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更是高屋建瓴,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专题]。

昨夜CCTV9记录频道播出的《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政治制度。

举荐制度:是古人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举荐制度脱胎于禅让制——舜帝就是被民众举荐而成为“三皇五帝”之一。

舜因为孝贤在民间威望极大,后在历山耕田时,以德感召的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内就聚集成一个村落。

尧帝年老,问四岳天下谁能继承共主之位,四岳皆推荐舜,成为舜帝。

否则,舜的一生只能是一介农夫而已;历史上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是受到庞统的举荐,才有刘备“三顾茅庐”,拜为丞相。

否则,诸葛亮只能是“草堂春睡足”的山野民夫而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是因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时,以《举贤良对策》而受到皇帝赏识,擢拔为重臣,否则只能做一辈子私塾先生;还有西汉名将陈汤,一战歼灭匈奴,
稳定了大汉的江山。

但如果没有武安侯田蚡的举荐,很可能一辈子流浪街头,以乞讨为生。

回避制度:河南内乡县衙内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是中国古代“民为贵、君为轻”为官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政治地位上,受到了历代皇帝的推崇,民间享有崇高的威望,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内乡县衙之所以能得到推崇,与内乡县官无一人是河南籍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回避制度的作用,官员异地任职是籍贯的回避,避免了团伙主义、家乡派别的产生。

后来避亲、避近等制度的形成更是避免了家族式腐败的产生的可能。

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形成,隋朝是个开创性的年代,隋文帝是个开创性的人物,他“上台”后,下令每郡选三人考秀才,从此形成了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创了文人政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写出了学子中举后的情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写出了底层民众因读书考试而能有机会改变命运的惊喜;人生三大幸事之一的“金榜题名时”,更是对科举制度的高度褒奖。

纵观历史风云人物,几乎都是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范仲淹,小时划粥割齑的苦读,长大后中举为相,因科举而施展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起八代之
衰、后人称赞“不虚南谪路八千,赢得江山尽姓韩”的韩愈,等等,不胜枚举。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的人文精神,为大批天下寒士步入官场开辟道路,实现社会各阶层上上下下流动,带动了政治的清明,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监察制度:监察制度起于秦,成熟于清,从出土的前秦的竹简可以看出,秦朝已经明确了对官员的考核与处罚律令,设置了御史大夫这个监察的官职,并与丞相、太尉并称为“三公”,共同主持国政,开创了监察的先河。

历代监察御史名称虽不断更换,但监察百官的职责没变。

监察制度的设立,成就了一大批谏官的美名,如包拯、魏征等。

其中韩一良是个悲剧性的谏官,他向皇帝上书《劝廉惩贪疏》,揭露官场卖官鬻爵的潜规则,可又不敢说出者的名字,本来可以成为“反腐先锋”的他,因为瞻前顾后而被皇帝免职;清朝的高成龄与他的结局恰恰相反,因反腐而受到皇帝的褒奖,高成龄发现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搜刮民脂民膏,上书皇帝《耗羡归公》,被皇帝采纳,使国库银两剧增,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腐败的有力工具,是治国治吏的法宝。

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努力使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纠察、弹劾官员的职权,使官员不敢轻举妄动。

巡视制度:巡视制度是监察制度的延伸和补充,是朝廷
派大臣到各地监察地方官员是否廉洁称职的手段,朝廷“官名”为“巡按御史”,民间叫他“八府巡按”。

舞台上的巡按御史更是威风凛凛,手捧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利。

于是,民族一听说有巡按御史来查,就会拦轿喊冤。

巡按御史被百姓们视为清廉、权力极大的官员,折射出了百姓对巡视制度和监察御史惩治贪腐的期望,学人智库《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

13日上午在中纪委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他要求,反腐倡廉建章立制要着重抓好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监管制度4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不难看出,抓好制度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相契合。

制度与法律相结合,无疑是反腐的治本之策。

要打赢反腐这场战斗,就要用制度建设打造反腐利剑,向一切腐败行为说不。

2015年反腐将进入“升级版”,编制科学、有效、实用的制度“笼子”,把官员的权力牢牢关进制度这个“笼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关键。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

反腐制度的建设,应该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和智慧,扎紧制度篱笆,绷紧官员的神经,堵住让人乘虚而入的漏洞,狠刹一切的行为。

把反腐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下去。

篇2
按照局党委的要求和安排,我和单位同事们一起观看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

这部由中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让我感想很深,触动很大。

这部专题片共有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民风淳》。

该片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

近百位受访者中,有身边人,有会所服务员,有举报人,有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也有普通群众,通过不同的观点和多元化视角,为观众全方位呈现了两年来作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片中,首次披露了多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案例的细节。

因玉疯狂、因欲得祸; 出入高档会所、醉生梦死; 公款消费、致陪酒人员死亡等案例,让人感叹,让人惋惜,也让人深思。

党和人民赋予了他们权力,但他们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滥用手中的权力,本应是国家栋梁的他们,却走上了一条斜路,偏离了方向,最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和人民的唾弃。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作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人民群众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毫无疑问的是,关系到人心
向背,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

令人欣慰和振奋的是,党中央已经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对作风建设的强烈诉求,也充分认识到了作风建设对发展大局的推动作用。

所以这两年来才开展了一系列从上至下、内容详实的作风建设活动。

从根本上讲,这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发展之福,也说明了党在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方面的愈发成熟。

但作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首先,我们要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凌海市机关作风百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从各个方面对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印到脑子里,时刻牢记。

其次,要学习那些优秀的党员干部,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以群众利益为重,对人民群众怀有炽热的感情,他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员干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都无法达到或超越的,这源于他们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和真心付出,他们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此外,作风建设,关键是在行动上。

一系列机关作风整顿活动,只是手段和方式,其目的是让作风建设真正地走进工作,走进生活,让人自发地遵守。

整顿教育活动有时限,但转变作风,心系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永不止步。

我们需要更多的忠诚与具体行动,用更多的执行力来赢得人
民群众的满意度。

作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只是初步的,要想使其稳固,那么就不能出现“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等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最渴望的是要形成一个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作风建设体制机制。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构建更完善的监督制度、更科学的决策制度和更合理的用人制度,切实回应这一诉求,使作风建设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让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