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期末测试卷有答案

初三语文期末测试卷有答案

相城区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初三语文本试卷共25题,满分13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共26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péi)_______偿陶(yě) ________ 无精打(cǎi)_______ 一(chóu)_____莫展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①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②这大大小小、不记其数的群峰,竞是日晒雨淋、水流侵饰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

(10分)(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②,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晏殊《浣溪沙》)④,千树万树梨花开。

(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⑥。

(曹操《》)⑦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⑧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4.调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语序,并使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称整齐。

(2分)感慨动荡不安的时局,壮志难酬情怀的抒发,田园边塞的风光描写,同情人民生活的疾苦,使得唐代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为唐代诗歌营建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奥运会主题口号是奥运会理念和举办国文化的高度凝练。

下列是近几届奥运会的“口号”,你喜欢哪一个口号,并说说你的理由? (2分)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Welcome Home欢迎回家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An Ever Burning Flame永不熄灭的火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答:6.阅读下列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4分)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

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材料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的成功举办,让法国民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由此在法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

(1)用简洁语言综合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分)答:(2)“中国文化年”的成功举办为我们应对“洋节流行”提供了怎样的启示?(2分)答:第二部分(共44分)阅读《醉翁亭记》中的三段文字,完成(7—11)题。

(13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 ) ( )8.下列与“行者休于树”中“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告于莅事者B.吾祖死于是C.多会于此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9.用现代汉语翻译“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2分)答:10.《捕蛇者说》中有一处描写“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和文中哪一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并说说这两处描写的作用。

(3分)答:1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微斯人,吾谁与归?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和他志同道合吗?(2分) 答:阅读《绿》中的二段文字,完成(12—14)题。

(7分)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12.请细细体会“拍”、“抚摩”、“掬”、“吻”这几个动词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13.结合《绿》全文来看,你认为作者将梅雨潭的绿取名为“女儿绿”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14.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备受人们欢迎,给人以活力的色彩。

绿,诱发人的无限想象,而被赋予多种含义。

绿也是历来文人墨客吟咏的颜色。

时下,也风行绿色,诸如绿色食品、绿色奥运、绿色相城。

请挑选其中一个绿色短语,并说说它的含义。

(2分)答:阅读《成功》中的二段文字,完成(15—16)题。

(5分)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5.有同学认为划线处的内容删除也不影响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呢?(2分)答:16.作者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你觉得补上什么“更为全面”呢?请具体说出你的理由。

(3分)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6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同样付出了时间的代价。

三十年前(1972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

《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

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17.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B.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各民族文化形态血脉相连。

18.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和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19.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次移师出京,于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苏州相城颁奖。

文化遗产“相城十绝”(御窑金砖、元和缂丝、陆慕泥盆、渭塘珍珠、相城琴弓、苏派砖雕、太平船模、黄桥铜器、水乡草编、阳澄渔歌)风光无限。

请你选择一绝,做简洁形象的介绍。

(2分) 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

(13分)城市与文化①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

这座800年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②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每一步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

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

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③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

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④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

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园林也不过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