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绍荔枝优美的散文

介绍荔枝优美的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介绍荔枝优美的散文
篇一:《荔枝》反思
让母爱贯穿全文
《荔枝》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情节很简单。

“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

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去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

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时从以下几步进行的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一、初读课文,感觉母爱
初读课文,先从课文的插图入手,让学生通过插图回忆课文中写母亲为其解围的一件小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荔枝还写了哪几件事,读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透过这几件小事初步感知课文表现母爱的伟大。

二、品读细节,理解母爱
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方法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

二是“有感情地朗读”。

为了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更好的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几处对母亲的细节描写:端沙果、责备我乱花钱、吃荔枝和帮我解围,让学生懂得关心、批评、理解都是爱的表现。

母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三、拓展延伸,升华母爱
学生在领悟到了这一人间第一真情之后,为了激起学生内心中对母亲的热爱和回报,我讲述了肖复兴回忆母亲的一段话。

让学生由故事中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及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生共同讲一讲我们的母亲是如何爱我们的,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然后设计这样的作业:1、回家后做一件
让母亲高兴的事注意观察母亲的神情动作,并把它写下来。

篇二:【高效课堂】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第15课荔枝赋并序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荔枝赋并序学案
整体探究
1.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2.本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最后一段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为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

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也是作者言志的部分。

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借物写志。

3.文章描写了荔枝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环诡:珍贵奇异..
b.弱年迁累,经于南海迁累:多次贬官..
c.远不可验,终然永屈终然:最终..
D.傍荫亩而抱规抱规:环绕成圆形..
【解析】迁累:连续升官。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以为甘旨之极也.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c.①下合围以擢本.
②又试之以鸣.
D.①果之美者,厥有荔枝.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解析】A项,“乃”,①副词,才;②介词,在。

b项,“之”,①助词,无实义;②动词,到。

c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D项,“者”,都表停顿。

【答案】D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

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方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

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的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

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人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

【解析】“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一句,理解错误,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

【答案】D
4.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