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庄坐落在六龙山腹地,距铜仁城10余公里,是秦徐福后裔居住生息之地。

庄园建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品位具佳,是史学家公认的黔东第一文化古村。

整座山庄坐北朝南,占地2万平米以上,分左、中、右三院。

整体建筑规模宽阔、对称、宏大、和谐,气度不凡。

300多年來,茶园山庄人才辈出。

明清兩朝,有10余人在外作官,而且世代书香,出诗人40余位,其中女诗人4位,尚遺存诗集20余部。

解放后,山庄在海內外工作的达70余人,大专以上的就有40多人。

而且,庄园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有“千嶂岚光”、“楠洞飞泉”、“玉屏松月”、“莲池鴛鸯”等茶园十景可供游客赏玩。

【茶园山文化山庄概况】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提到过,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日本学术界有一种较有影响的说法,说东渡日本的徐福及所带去的数千童男童女发,就是他们的祖先。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能成定论,但在日本的京畿和九洲等地,保存有徐福的墓地和纪念地多达千余处,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这位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亦作徐巿),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这个地方的入黔始祖,徐福的第56世孙徐宰六的曾孙徐以暹所开辟的山庄。

徐宰六,字北楼,原是江西临川的一个秀才。

他云游到铜仁,被铜仁山青水秀的风光所吸引,爱上了这个风光旖旎的地方,便迁居到这里,成了徐姓的入黔始祖。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桂王朱由榔,被引清兵入关的平西王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并焚尸。

南明彻底灭亡了。

当时,参加南明抗清十八年的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徐宰六的曾孙徐以暹返回铜仁,为了避祸,自然不敢在城内或近郊居住,于是便在城外既偏僻又险峻的六龙山开辟创建茶园山庄。

因为当年在山庄的左侧山坡上生长着很多茶树,所以叫做“茶园山”。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山庄称为茶园古文化山庄呢?那是因为,在这个山庄徐氏曾出现过40多位文人,包括三位女诗人,而且大多都出有诗集文集,现今仍有近千首诗作传世。

茶园山的墙上对他们创作情况有简单的宣传,有兴趣的朋友届时不妨看看。

中国的文人,父子均有建树的如宋代的三苏、晏殊晏几道等,倒是不乏其人,而能延续三代以上的却寥若晨星,此即民间所说的一代英雄九代衰。

但茶园山的文化传承却能持续十多代,代有文人,这不能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值得研究的独特现象。

【老溪口】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六龙山脚下,前面就是“老溪口”。

我们将沿着这条流水潺潺的小溪进入山谷。

以前这条山间小道,非常险峻,徐家的先祖们男士骑马、女眷坐轿,行进远不如现在我们乘车行驶在这条公路舒适。

现在有了公路,我们虽然免除了许多跋涉之累,但却无法看到古人选中茶园山作为避秦的那入山的种种险阻,从而无法亲身体会徐以暹选中这块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良苦用心。

【紫燕巢岩】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那道石壁,那就是以前茶山十景之一的“紫燕巢岩”,也叫“燕子岩”。

那里有一个天然石洞,每年春天,燕子便来这里筑巢,秋后又离开。

从清朝初年到现在,三百多年来,年年如此。

那岩下垂下的一缕青藤,已在那岩隙中生生不息地生长了近百年了,一些老人在儿童时见它如此,进入垂暮之年,它却仍是如此欣欣向荣。

以前水大时,燕子岩上瀑布很是壮观。

燕子岩不仅是茶山一景,而且是进入茶园山的第一道要隘。

以前岩口上有一座小庙,叫“王灵官”,实际上就是山庄的一个哨所。

一旦发现敌情,居高临下,单凭山上的滚石,就可以阻挡敌人。

【幽涧花香】
上了燕子岩,便进入上洞冲,这里的溪涧长有一种当地称为“水兰草”的植物,长年开着红、黄、蓝、白等五颜六色的小花。

清香扑鼻。

这淡淡的幽涧花香,再伴随着两岸的啁啾鸟语和溪中的潺潺流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半坡井】
现在我们到了山庄的第二道关隘“半坡井”。

大家也许会奇怪,这里的地形比燕子岩缓和多了,怎么会是一道关隘呢?原来,在离我们公路不远处有一堆乱石,上面被一些杂树和藤蔓覆盖着,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

这个地方叫“岩板桥”,下面有一个石洞,可以埋伏很多人。

后面还有一条隐蔽的通道,可以从树林中转过山坡同山庄联系。

既可从这隐蔽的埋伏地出其不意地给来犯者迎头痛击后,又可安全地从秘密通道全身而退。

【卡门】
卡门是进入茶园山的最后一道关隘。

由于这里两山之间距离较宽,所以山庄便在这里砌了一堵厚厚的石墙。

在旧时,这卡门是很起作用的。

即使万一保不住山庄,至少也可赢得让山庄的妇幼老弱先行撤退的时间。

过了卡门,就是垅头坝。

大家想像不到吧,在这样一个高山之上,竟然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坝子,有良田200多亩,让大家豁然开朗。

这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的情景,是不是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世外桃源之中!这里原是徐以暹的老屋,所以现在人们仍叫它“老屋场”。

老屋场附近有口大山塘,就是茶山十景中的“莲池鸳鸯”。

【察院山】
在我们马上就要到达茶园山古文化山庄了。

大家看到这山庄的入口处的井水旁,还立了一块写有“察院山”的小石碑,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吧。

明明是茶园山,这石碑上为什么又写成“察院山”呢?原来,山庄的创始人徐以暹,曾任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其父徐穆,又曾任云南按察使,徐氏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在公开先祖在明朝的职务不会受到威胁后,便又按照谐音把茶园山叫做“察院山”。

【茶园山庄】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处于梵净山支脉六龙山腹地、海拔811米的茶园山古文化山庄了。

整个山庄坐东朝西,占地在两万平方米以上,分为左、中、右三进院落。

左边是长房、中间是二房“景山第”、右边是三房“南州第”。

只可惜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山庄,曾遭遇两次大火,古时的房屋大部分都已烧毁,但墙基、阶沿、石阶和院坝,大部分都还在,这些基石、台阶,全是经过细钻钻过的青石砌成,院墙是青砖泥心盒子墙,院坝全是青石铺成。

眼前虽然是一些断壁残垣,但在这座不产青石的高山上建造如此宏大规模的山庄,仍使我们不难想像它当年的盛况。

从建筑的艺术看,明朝风格较为突出。

整个山庄翠峰环抱,紫气缭绕,或雾锁山头,或云系山腰,这就是茶山十景之第一景——“千嶂岚光”。

由于地方较高,天气凉爽。

即是再热的天,这里也很少不盖被子,铜仁城是贵州省有名的火炉,夏天炎热难熬,茶园山庄却是徐氏最好的避署山庄。

【南州第】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门第,叫“南州第”。

是徐氏后人为纪念和学习先祖徐稚而修建。

徐稚,字孺子,东汉南昌人,是徐福的第十世子孙,东汉豫章郡南昌县的著名隐士。

徐稚虽有满腹学问,但不满宦官的专权,所以汉桓帝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不肯去,时称“南州高士”。

当时,豫章太守陈蕃对他很敬重。

《后汉书·徐稚传》记载:陈蕃在豫章郡当太守时,从来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时,专门为他特设一榻,徐稚走了便把这榻高高地挂起来。

徐氏祖先的高风亮节,很让他的后人自豪,如果你在中国各地一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写有“南州高士、东海名门”的门联,不须问就知道这房子的主人必定是姓徐的。

【景山第】
这是徐氏二房的“景山第”。

是徐氏后人为纪念和学习先祖徐邈而修建的。

徐邈,字景山,三国时期曾任魏国的凉州刺史(今甘肃武威市)并持节领护羌校尉。

说到凉州,大家一定会想到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著名《凉州词》。

的确,凉州不仅是偏僻的边关,而且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外的敌人和关内的少数民族关系,都是很难处理的。

可徐邈在那里兴修水利、广开良田,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为此魏国封他为都亭侯,并加封威武将军。

后来一直做到仅次于丞相的司空,位列三公。

可徐邈去世后,家无余财,是一个既有政绩又十分清廉的好官。

所以徐氏后人把他作为楷模,来勉励自己的家族。

【古树藤萝】
在这古文化山庄,我们仍可看到茶山十景中的一些景点。

庄前的那口小山塘边的一些古树上,缠满了藤萝,那就是茶山十景中的“古树藤萝”。

以前山庄古木参天,古树藤萝触目皆是。

现在仅庄前水塘左岸山坡,还有一些古树,树身所附青藤,有酒杯大或碗口粗。

从树梢垂下,长达数丈。

不失为“古树藤萝”的缩影。

【楠洞飞泉】
“楠洞飞泉”就在山庄的后山腰。

山半层林中,隐藏着一个石洞,叫楠木洞。

石洞像一间石屋,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个天窗,遇到紧急情况时,山庄的人还可以从天窗爬出去。

以前有泉水从石洞中的天窗流下,水大时成一瀑布,飞珠溅玉,很是壮观。

现在由于整个六龙山山林砍伐过量,泉水小了,下大雨也难有大的瀑布景观。

不过,现在整个山庄的自来水的主要水源,却是源于此洞。

【乌龟董】
大家看这个隆起的巨大石堆,像不像一个大乌龟。

这就是乌龟董。

俗话说,千年王八万年龟,乌龟是长寿的象征,当年开辟这个古文化山庄的徐以暹,活到九十六岁,这在古代是很稀少的,据说就是他有事无事都爱到这乌龟背上来坐坐。

大家不妨也在这灵龟上坐一下,吸取点神龟的精华,做一个长寿之人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