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分享
中的救赎的大众主题,无论你身处何处、经历过
什么样的文化熏陶、肤色为何,都会被它深深地 感动。
• 现在我把读这本书的感受和大家做一下分享, 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喜欢上这本书。
• 第一部分:首先简介作者,通过作者从而初步 认识作品。
• 第二部分:这本书所揭示的思想和带给我们的 思考。
• 第三部分:摘选美好的句子或片段。
但阿米尔却一直生活在愧疚、自责和对哈桑无尽的思念中。 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不顾危险,前往家
乡阿富汗,开始了对自我的救赎。
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 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朋友,见到了荒废的家, 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
虽然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但阿米 尔潜意识中始终认为哈桑只是一个地位低贱的仆 人,一个哈扎拉人,甚至是一个与自己争夺父爱 的人。
“我是逊尼派,而他是什叶派。”
四、对书中人物的描写和分析
阿米尔的父亲—小说中最纠结的人物 当世界上有了哈桑,父亲的私生子时,他的世界
就被阿米尔-社会公认的那一部分,哈桑-阴影里 的那一部分,扯成了两半。由于无法在光明下爱 着哈桑,父亲把这种忧郁,愤怒的心情施加在了 阿米尔身上。
•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 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 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 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
•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 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 《追风筝的人》中讲述的那些亲情关系、孩童时 期的友谊、请求宽恕的勇气以及只能存在于爱当
• 阿米尔的父亲是书中最为纠结的人物,在描写和 性格塑造方面我觉得是作者着墨较多,写的比较 成功的。
五、对风筝的描写,贯穿全书。
• 风筝是书中描写较好的篇幅, • 第一次风筝巡回赛时:不消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发出宛如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哈桑拍掌称好,跑在我 身后。 • 不到一个钟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红色的、蓝色的、 黄色的风筝在苍穹来回飞舞,熠熠生辉。寒冷的微风吹 过我的头发。这风正适宜放风筝,风速不大,恰好能让 风筝漂浮起来,也便于操控。哈桑在我身旁,帮忙拿着 线卷,手掌已被线割的鲜血淋漓。 • 哈桑用生命乃至尊严为我追风筝,追尊严,追财富,追 地位,追欢乐,追爸爸的宠爱,追人性。 •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 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 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一部分:作者简介
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和 书中阿米尔的经历异常吻合)。
胡塞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 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 2003)、《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
胡塞尼的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 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 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二部分:那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和人性。
一、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 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 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 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 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 悲哀之中。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 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 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 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二、救赎和人性展现
当仆人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 时,少年的阿米尔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 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甚至最后因为无法承受 羞惭,而栽赃哈桑,迫使哈桑离开了自己家。
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受到阿富汗文化背景着色的故 事。
• 那个遥远、备受战争折磨的国度,近几十年来, 一直都是全球发生冲突的焦点之地。
•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 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 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幼年时对其的厌恶,可以说是对自 己自私,懦弱的厌恶,而对哈桑,正是在他身上 看到了自己性格中刚强,善良的一部分。
阿米尔的父亲始终无法承受对哈桑的负罪感,所 以他用后半生来挽回——建孤儿院,到处做好事, 为了别人不顾自己的生命。
•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父亲被传统思想—尊严,地 位打败了,他没有勇气去承认哈桑的身份。他在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苟延残喘,造成了后来的种种 惨剧。
end of story
•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苦涩和 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 一生来挽回。
• 你的风筝是什么?你为它努力了吗?你追到 了吗?
三、是种族歧视和帮派斗争地位差别害了阿米尔和 哈桑吗?
阿米尔在书中读到关于哈扎拉人,普什图人的历史,普 什图人残忍的屠杀哈扎拉人,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奴隶。 当阿米尔把这本书给老师时,他对它嗤之以鼻。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 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 制,答案即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