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第二节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C左右。

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

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一般说来,口腔温度在37. 3C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37. 6C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C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

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

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从寒邪立论,多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

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

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对于确定脏腑病位,反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决定治法方药,判断预后等,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外感发热范围广泛,内科杂病、伤寒三阳病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此证,本节讨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伤寒论》、《温病学》教材有关内容。

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等。

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或抽搐惊厥,后果严重。

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

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 2 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疸,或痰核瘰疬,或积聚出血,或项强神昏半身不遂等。

(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异常的六气,在外感发热中均可致病,但尤以火热、外湿、暑邪为主要病邪,又风、寒、燥入里皆可化火。

六淫所致的多种外感热病,又与气候、季节、时令密切相关,因此常呈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性。

另外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以两种以上的邪气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

2.感受疫毒亦是外来的致病因素之一,属于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

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感导致发热,其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

一般来说,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先滞络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

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充斥于人体,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即所谓“阳胜则热”。

发生阳气偏盛的热性病变而表现发热为主,伴有恶寒、口干等。

邪热疫毒其性猛烈,起病急,传变快,故出现热势高等实热之证。

发热病变,以阳胜为主,其病机变化最易化火。

火热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故在整个热病中,都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为特点,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应。

再者热毒之邪过盛,邪毒内传,营血耗伤,因而临床上易于发生神昏、出血的变证,即所谓逆传,来势凶险,预后较差。

(诊断)本证以发热为主,详细询问病史及伴随症状,对外感发热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因季节、气候、地区、环境的不同,而感邪发病。

起病急,一般在3 日之内。

病程较短,约2 周左右,传变迅速,若为时行感冒患者,则有明确的疫情接触史。

1.体温在37. 3C以上,可高达39. 5C〜40C,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 .原发疾病与伴随症状。

掌握原发疾病的病史,明确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均可引起一些外感发热病,注意询问,全面诊查,有利于及时确立诊断。

;‘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 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1.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者在临床上均以发热为主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而发,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

内伤发热者,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热势高低不一,常呈低热而见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2.寒热真假在发热之中,寒热真假的出现,是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之寒热不符合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之象。

临证时必须详细询问病情,参合脉证加以鉴别。

真寒假热之鉴别要点为: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而不鼓指,按之乏力,或微细欲绝;苔虽黑,而润滑。

真热假寒的鉴别要点为: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诊察热型,对外感发热的辨证,有重要的意义。

外感发热,常见下列热型,如恶寒发热、壮热、往来寒热、潮热与不规则热等,临床需注意观察。

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下,如热病早期,卫表诸证,均常见此热型。

2.壮热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C—40 ‘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2 周之久。

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或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如少阳病、疟疾等。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一般。

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等。

5.不规则热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如时行感冒、外感咳喘、风湿热等。

,治疗原则外感发热,由六淫及疫毒所致,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由表及里,或有脏腑功能失调,郁热化火,病机虽有不同,但发热为其共性,因此,必须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1.清热解毒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之主法,贯穿于本病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保存阴津的重要措施。

运用此法还应按病证性质和其他治法相结合,清热法中有清热宣透、清热除湿、清热通淋、清热利胆、清热凉血活血、清热开窍等。

通腑泻下适用于热病腑实之证。

常以泻下与清热相结合,为外感发热的常用治法。

通过泻下可以去积、存阴、利气,从而达到“泻热”的目的。

下法之意,重在祛邪,总以及时对症为要,只要表解里实,选用承气诸剂,釜底抽薪,顿挫热势,常获良效。

3.养阴益气本法是与清热解毒、通腑泻下相对立的另一治疗大法。

一般而言,本法对外感发热并无直接的解热作用,但热毒之邪,必伤阴液,又易耗气,至于原有宿疾或老年体虚患者,因其邪盛正虚,气阴损伤,极易发生逆变,因此,养阴或益气是外感发热证中扶正法的主要内容。

此外,近年来,还将活血凉血化瘀法作为治疗发热的重要治法。

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适时配合此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

凡在外感发热之中,出现胸、胁、脘腹、腰等部位疼痛,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分证论治.卫表证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xx 败毒散、xx。

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所表现的症状,与感冒之疾,颇为相似,此时的治疗可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

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则选银翘散为主方。

肺热证•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xxxx。

本方重用辛寒之生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胃热证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方药:xxxx。

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

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发斑隐隐者加犀角、玄参清热凉血。

腑实证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xx。

本方用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破结;佐以厚朴、枳实破气导滞。

可加黄芩、山栀清泻实热。

腑实不坚者可去芒硝;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连翘、薄荷、竹叶。

胆热证,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xxxx。

本方用柴胡、黄芩疏肝利胆清热,枳实、大黄泄热通便,半夏、生姜和胃止呕。

可加板蓝根、连翘、败酱草清解热毒,加茵陈清热利湿。

若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发黄加XX、梔子、XX利胆退XX。

脾胃湿热证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药:XX 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和中清热。

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

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湿重者加藿香、佩兰,黄疸者加茵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