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公司的法律责任
案例
深圳宇宙推进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开发火箭推进器用的特殊计算机软件产品,将研发的部分成果在
法律许可的范围交给国外的子公司制造、销售。
一年前,宇宙推进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当地的几家华侨合资,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宇宙推进股
份有限公司占60%股份,当地华侨占40%股份
日本子公司因年年有利润,在当地招聘可1000名雇员,但最近日本右翼势力抬头,要求外国公司加薪,当局也计划限制外汇的汇出即股息的汇出。
原定中的计划是股息每年汇出的最高限额为18%,但对于权利金、利息及管理费用没有最高限额的限制
问题
1、如果日本的子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在深圳的母公司应否负责?
答:在法律上,深圳母公司只是日本子公司的有控股权的股东(宙推进股份有限公司占60%股份)。
日本子公司与深圳母公司的关系是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东道国公司法或有关合营企业法调整的。
根据东道国公司法或有关合营企业法中的有限责任原则,股东对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公司对外以其全部资产承担责任。
因此,一般情况下,日本子公司相对于深圳母公司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独立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形式权利和承担义务,能独立进行诉讼,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在有限责任原则下,在深圳母公司维持日本子公司的独立性情况下,日本的子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深圳的母公司不应负责。
2、如何用转移价格来达到防止增加工资与避免东道国对股息汇出的限制。
答:母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定价,提高子公司的成本,把利润从子公司转出外国母公司来防止提高工资,或缓解增加工资的压力。
具体来说,母公司可以高价向子公司供应零部件,以增加子公司成本,减少利润;母公司向子公司索取高额的商标、专利及专有技术的使用费,以转移子公司的利润;还可以向子公司索取较高的管理费、咨询费或将母公司的管理费摊入子公司的管理费内,
以减少子公司的利润;
在避免东道国对股息汇出的限制问题上,母公司可以向子公司提供较高利息的贷款或组织金融公司贷款给子公司,并采取高利及高额贷款以防止东道国对股息18%汇出的限制。
*东道国寻求救济的法律问题
案例
美国某公司与苏丹政府签订关于修建主干公路的合同,后因历史事件的发生,两国中断外交关系,参加修建主干公路的美国某公司人员撤离苏丹,修建工程中途停顿。
不久,美国某公司向苏丹政府提交可要求支付各种修路款项的发票清单约500万美元,苏丹政府偿还了28万美元左右,余数迟迟不予支付,也未说明原因。
于是,美国某公司向当地的投资承保机构提出按投资保证合同规定,给予征用风险事故的赔偿。
但投资承保机构认为索赔理由不足,拒绝赔偿。
美国某公司逐又转向苏丹政府索赔,苏丹政府提出反诉,指责该公司未经东道国许可,擅自停工撤员,破坏原订修路合同,理由应向苏丹政府支付损害赔偿费。
于是,苏丹司法部正式驳回该公司的索赔要求。
案件纠纷又转回美国国内,某公司再次向承保人提出索赔。
问题
1、承保机构为什么拒绝投保人的第一次索赔申请?
答:承保机构拒赔的理由存在着两种可能性:A.东道国的行为不能构成征用事故,只是一般的违约行为。
投资者撤离工程项目在先,苏丹政府拒付工程款在后,因而不足以推断苏丹政府蓄意征用,也不排除双方当事人继续依约完成工程,再作结算的可能性;B.投保人未能采取一切必要行动向东道国寻求当地救济,寻求合理和有效的补救手段,包括诉诸东道国司法及采取行政渠
道,防止或抗议东道国的征用行为等。
2、在东道国寻求救济应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答:东道国当地救济,是指在东道国的司法机构或行政机构依照东道国的程序法和实体法解决投资争议,具体而言,包括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
东道国当地救济作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的一种规则是对外交保护权和国家责任的限制,把东道国的属地管辖权置于优先地位。
在具体适用这一规
则时应注意“用尽”当地救济。
“用尽”当地救济包括
第一,程序用尽。
必须使用完当地所有可适用的司法和行政
的救济程序,包括上诉程序,直至最高法院或最高主管机关作出的最终决定
第二,手段用尽。
必须充分地和正确地使用国内法中所有可
适用的诉讼程序上的手段。
凡未符合所在国诉讼法程序所要求的必要条件者(包括传讯证人、提
供必要文件证明等),属于未用尽当地救济。
*跨国公司偷税、漏税及避税案
案例
美国某公司(A公司)于1990年根据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一家公司(B公司),投资总额6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
公司将部分自有资金虚报为借入资金。
公司成立后,从1991年至1995年连年盈利。
1995年,A公司又在香港投资设立了另一家公司(C公司),从此B公司出现了连年亏损。
同时B公司在进口产品时还采取了将高关税的进口产品在发票上改换成低关税的进口产品并且以公司自用为名,报关时多报所需进口设备的数量,进口后又以数
量过多为名,在国内市场上高价转让等手段。
问题
1、A、B、C三家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B公司与C公司是A公司分别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境内投资设立的、由A公司拥有全部股权的子公司。
A公司与B公司、C公司之间分别都是母子公司的关系。
母公司与子公司是各自独立的法人实体。
但是,母公司作为公司惟一的或有控制权的股东,对子公司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时母公司可能会利用其对子公司的控制为自己谋利而不顾子公司的利益。
2、B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有哪些违法行为?
答:第一,偷、漏关税。
B公司将高关税的进口产品在发票上改换成低关税的进口产品;以公司自用为名,报关时多报所需进口设备的数量,进口后又以数量过多为名,在国内市场上高价转卖。
第二,偷、漏所得税。
B公司利用股息不作费用扣除而利息可作为费用扣除的规定,将部分自有资金虚报为借入资金,增加成本费用,降低利润,减少了应纳税收入。
第三,避税。
1、利用减免税期避税。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
得税法》第8条规定:“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B公司利用这一条的规定,
从1991年至1995年连年盈利、享受税收优惠,然后从1996年起就开始亏损,由此达到避税的
目的。
2、通过转移定价避税。
A公司通过设立在香港(避税港)
的另一家子公司C公司,采取将B公司的产品以低价销售给C公司的办法,使C公司出现高利润,而B公司出现亏损,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合营企业合同纠纷
案例
A公司(中方)与B公司(外方)签订可一份中外合资企业合同。
合同规定,双方共同投资组建某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电视机、VCD及其配件。
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为800万美元,其中中方出资500万美元,出资方式为现金、设备、场地使用权;外方出资300万美元,出资方式为现金、专有技术、设备。
合营期限为10年。
在合营企业经营期限内,中方发现外方提供的专有技术未能达到合同规定的产品技术标准,而且外方作为出资的设备陈旧,磨损严重,致使产品质量不佳,销路不畅,企业效益低下。
此时外方自行决定减少其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遭到中方的拒绝。
同时,经有关部门签定,外方作为出资的技术只相当于西方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在西方已经很少运用该项技术;而其作为出资的设备已经使用了四五年,减去折旧费后的实际价格为60万美元,与外方的报价100万美元相差甚远,且明显高于同类新设备的国际市场价
格,双方为此发生争议,诉诸法院。
问题
1、外国合营者作为出资的机器设备、专有技术,必须符合什么条
件?
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规定,外国合营者作为出资的机器设备,必须符合下列各项条件(1)为合营企业生产所必不可少的;(2)中国不能生产,或虽能生产但价格过高或在技术性能和供应时间上不能保证需要的;(3)作价不得高于同类机器设备的国际市场价格。
本案中,外方提供的设备已经使用了四五年,磨损严重,在性能上已不能满足合营企业生产的需要,而且外方的设备报价明显高于同类新设备的国际市场价格。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规定,外国合营者作为出资的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必须符合下列各项条件(1)能生产中国急需的新产品或出口适销产品的;(2)能显著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3)能显著节约原材料、燃料、动力的。
而且该项技术必须自己所有的并且未设立任何担保特权的工业产权和专有技术,应既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的有效证明,提交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的有关资料。
外国合营者用以出资的专有技术,必须经中国合营者的企业主观部门审查同意,报审批机构批准。
在本案中,外方用陈旧过时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投资,知识
中方遭受重大损失,中方有权要求赔偿。
2、合营企业在合营期间可不可以减少其注册资本?
答: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规定,合营企业在合营期间内不得减少其注册资本,目的之一是为了防止资本减少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注册资本的增加、转让或以其他方式处置的,应经董事会会议通过,并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并向原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在本案中,外方因为企业效益不佳,便单方面决定从合营企业中撤资,显然是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