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建设先于文化发展的辩论赛重点

经济建设先于文化发展的辩论赛重点

经济建设先于文化建设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物质的保证文化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

文件一
一辩:
我方观点是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回顾中华5千年的历史,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为了推行国家统一, 北伐匈奴, 修筑长城。

但所有的贡献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没有经济的发展, 这些文化上的贡献都是扯淡。

汉朝,明朝,清朝的历史不无告诉我们,要想发展文化,必先发展经济! 甚至在21世纪,伟大的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人类的发展首先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

经济发展了, 才能保证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 才能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

经济是基础,是文化事业的第一支撑。

当人们处于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代时,谁还会去想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为人们奠定了物质基础, 那时的人们才会着力于文化建设。

所以我认为只有当经济建设走在前, 文化建设才会开始。

因此我方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先于文化建设。

二辩:
问题1:恩格斯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类连最基本的自我需求都满足不了, 何来文化的发展?
问题2:请问对方辩友, 为何最近100年世界的文化发展会如此之快?难道不是因为这一百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缘故么?
问题3:文化建设在未来或许有可能是重要经济建设,但是文化建设优先于经济建设这个先是指时间还是指重要性?
三辩:
总结我们组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先于文化建设。

中国古代朴素哲学印证:“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没有经济的发展,文化又在哪里?没有石器的发明,人类还在蛮荒时代,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产生了文化,所以,文化是发展的产物, 可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是基础, 文化则属上层建筑! 或许我们不能抹煞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但这种作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经济本身!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没有物质的保证文化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

经济建设是基础,是党的中心工作。

人类的发展首先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其次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

经济发展了,才能保证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 才能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

经济是基础,是文化事业的第一支撑。

古诗有云(陆

“小康何感想,生计且支撑”。

就是说明这一道理。

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不管文化多么珍贵, 人民肚子一旦没填饱, 再怎么建设文化都是有心无力的。

国家一旦贫穷, 问题就一箩筐随着而来, 价值再高的文物也叫水深火热的人民拿去卖了买米吃,还谈什么文化建设?
再回顾历史, 埃及若不是曾经富庶, 哪有能力建什么金字塔, 在文化方面下工夫?巴比伦在
最辉煌的时代建空中花园,黄河文明在最强势的朝代建了长城、统一了文字?
哪一个贫穷文明、国家的文化还“名留青史”、千古传承的?
必须承认文化建设很重要,但是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没有经济基础,哪来学校,若肚子吃不饱,谁去学习。

纵观历史, 最先有的是劳动, 而后人们才能从劳动中总结出智慧, 那是因为智慧是建立在劳动成果上的,更可以说,智慧本身就是劳动的成果。

不然,为何大家都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呢?
最能说明问题的一句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历史上, 我们确实看见
了有很多生活清贫潦倒但对艺术如痴如狂且很有建树的艺术家, 但这毕竟是
对于小部分的人, 文化建设是应该面向大众的, 如果现在农村里的农民还是连饭都吃不饱,
他们有可能接受文化的宣传吗? 因此我们组认为经济建设应该先于文化建设。

文件二
谢谢主席,各位同学、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在此与大家讨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那个应在先的问题。

首先请允许我对辩题中的几个关键词作一下阐释,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 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经济发展不但是指经济量的增长,
还有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优化。

文化建设是指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

“先”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时间在前或次序在前。

我方判断经济发展先于文化建设的标准是; 能否能够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为了支持以上辩题, 我方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从理论上来讲; 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文化, 文化必须依赖一定得物质载体, 而文化建设是展现文化的一方面。

但不可否认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是构成社会进步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只有通过两者的协调与均衡,才能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但那个更应该在先呢?马克思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须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但它也非常强调上层对经济基础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

因此必须首先夯实经济
基础才能保证上层建筑的稳步提升。

再次优先发展经济可以创造我们我们所需
的物质生活环境, 为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和物质基础, 引导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 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文化体制的完善, 由此可见应首先发展经济更具可取性和可行性。

人民网中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说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动摇,不仅因为经济是基础,更因为经济是一切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经济的支撑, 文化建设寸步难行。

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 文化建设才有可靠的保障。

用句最通俗的话说,文化建设是花钱的事,没有钱,文化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最后从现实来讲,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回顾中华5000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 修长城北伐匈奴。

无不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没有经济的发展拿来文化上的贡献啊。

甚至在21世纪邓小平也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确实,经济发展了,才能在物质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文化建设。

同时,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最终实现了社会的长足发展。

如现在许多希望小学的建立, 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为希望小学等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谢谢。

文件三
我认为,经济建设应先于文化建设。

物质决定意识。

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中,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意识不能够脱离于物质而单独存在, 物质是意识的载体。

经济建设属于物质范畴, 而文化建设属于意识范畴。

大家都知道,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文革”时期,自上而下, 自党中央至基层劳动人民, 都非常重视个人的意识形态问题。

文化、意识建设处于绝对上风。

但在经济建设方面, 我国在那段时间内却发展的十分缓慢, 百姓的基本生活供给都存在问题:一方面,工厂停工搞“文化大革命”,学生们停课搞“串联”,知识分子、医生、教师被“关牛棚”,而另一方面,老百姓用不上基本的生活用品,吃粮买肉要用“粮票”、“肉票”,就连买电视都必须要有“家电票”,狂热的意识整顿忽略了经济发展,百姓的生活出现了困境。

然而,在“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路线, 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将“计划经
济”逐步转变成为“市场经济”,显而易见,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 中国的经济已经腾飞, 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市场经济使得百姓可以自由使用手中的钱去买任何商品, 不用像以前那样, “样样凭票”。

与此同时, 国力的提高, 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 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凝聚力也显著提高了。

物质决定意识, 同样, 经济建设应当先于文化建设——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创建
和谐文化氛围必不可少的前提与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