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吉芬商品:指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常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而得名。

这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违反了需求规律,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的更多,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关系。

1854年当爱尔兰发生大饥荒而使马铃薯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之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所引起的替代效应远远低于其收入效应。

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穷了,平时人们所能消费的肉类不太多,如今马铃薯涨价了,相对来说他们更穷了,穷到买不起原来消费肉类的数量,结果只好增加对马铃薯的购买来补救。

因此,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

因此,它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

这种违反常规的现象,一般称为吉芬效应,或吉芬反论。

吉芬商品是低档商品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低档商品都可以被称作吉芬商品。

2.可变成本:指在短期内可以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与不变成本相对的概念。

可变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费用、生产工人的工资等。

厂商没有进行生产时,可变成本为零。

产量逐渐增加时,可变成本会相应地增加,但可变成本的增加并不一定与产量的增加呈相同比例,这一过程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开始时产量增加,可变成本的增加幅度可能较大,因为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可能不一定有效率;随着产量到一定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得到发挥,可变成本增加幅度变缓;最后,收益递减规律又会使它增加较快。

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了厂商的总成本,不变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而可变成本是总成本中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部分,因此可变成本的增长量与总成本的增长量相等,它们的增长率也相等且都等于边际成本。

可变成本可以帮助厂商决定在短期内是否继续进行生产,因为不变成本对于厂商来说是不能改变的,而可变成本则不同,它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厂商停止生产,不能节省不变成本,却可以节省可变成本。

因此,厂商如果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那么生产就是值得的;如果生产的结果不能收回可变成本,厂商就会停止生产;只有在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之后的余额,才能够补偿不变成本。

3.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过多而导致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倾向量相适应。

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倾向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4.法定存款准备金: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

正是这处较小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二、简答题1.商品需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商品需求具有何种影响?答: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因此,商品需求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

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增加对正常品的需求量,减少对劣等品的需求量。

相反,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时,会减少对正常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劣等品的需求量。

例如,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则对汽车的需求会增加,对黑白电视机的需求会减少。

第三,互补品的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对其需求的减少。

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之下,墨水价格上涨,则不但会引起对墨水的需求的减少,同时也会造成墨水补充品的钢笔的需求减少。

第四,替代品的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特定商品而言,如其替代品的价格上涨,则会造成对此特定商品的需求的增加。

例如,猪肉的价格上涨,则对猪肉的需求量下降了,但间接地导致对其替代品——牛肉的消费增加了。

第五,消费者的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第六,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2.等产量线具有哪些特点?答: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以Q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

如图所示,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可以有很多种劳动和资本数量组合。

当劳动投入量为La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必须是Ka单位;当劳动量从La单位增加到Lb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就可以从Ka单位减少到Kb单位;以后如果劳动仍然继续增加固定单位,则资本的减少量会越来越少。

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重要特点:(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具有负斜率。

它表示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只有具有负斜率的等产量曲线,才表示劳动和资本互相替代是有效率的。

(2)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

它们按产量大小顺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

(3)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4)等产量曲线向原点凸出。

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

这一点将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来解释。

3.货币需求动机包括哪几个方面?它对货币需求具有何种影响?答:(1)货币需求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将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成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2)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而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假定以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表示收入,则。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成负相关,假定以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表示市场利率,则。

总之,以表示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则。

很显然,当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强烈时,人们对持有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加。

4.比较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与恒常收入假说。

答:(1)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设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消费支出和即期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

凯恩斯认为消费随绝对收入增加而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2)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消费函数理论。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其他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即消费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②最近时期的收入水平,主要指消费者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

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杜森贝里的假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一个家庭或个人消费多大比例的收入,即其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其相对收入,也就是说它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

杜森贝里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消费对他人具有“示范效应”。

如果所有个人或家庭的收入都加倍,则其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将保持不变,并将继续花费同样比例的收入,其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

长期中分配格局的稳定性正是平均消费倾向稳定的原因。

这可以用来解释长期消费函数。

第二部分可以用来解释短期消费函数,它指出家庭和个人对收入上升容易适应,而对收入下降难以适应。

由于“棘轮效应”,在短期中,即使收入暂时减少了,家家户户都没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其消费方面的下降幅度低于它们收入的下降幅度。

由此可知,在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即使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也很难下降,从而平均消费倾向较高。

正如短期消费函数所显示的那样。

(3)恒常收入假说。

恒常收入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它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持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

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

其中代表消费,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代表持久收入。

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人在任何时期的实际收入可能与持久收入不同。

这种不同可以解释在消费函数形式方面相互矛盾的原因。

该假说认为,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一个持久部分和一个暂时部分。

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分别由一个预计的、有计划的收入成分和消费成分组成;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则分别由收入方面的意外收益或意外损失以及消费方面的不可预知的变化构成。

在长期内,个人消费占有固定比例的持久收入,这就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在短期内,许多家庭或个人在经济周期中会面临一个负值的暂时收入,然而他们的消费与其持久收入相关,因而他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增加,这就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

由于每个家庭和个人都寻求消费其持久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因而意外的收益或损失将不会影响消费。

但在实际运用中,持有收入和消费的价值估计极端困难。

从上面分析可知,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恒常收入假说都是解释消费决定的理论,都认为收入变化会影响消费的变化,一般来说收入增加则消费增加。

但是,对于三者的区别在于对影响消费的收入的不同解释。

三、论述题试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

答:(1)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中,卖、买方很多,产品无差别,资源自由流动,具有完全信息。

市场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所决定,不受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