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初步调查调查背景: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向来都是人民生活之根本,国家稳定之基础,社会发展之前提。
而最近接二连三爆出的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搀有苏丹红的咸鸭蛋,含有孔雀绿的多宝鱼,加农药的金华火腿,三鹿奶粉事件等着一连串的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却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
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
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对于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
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纵观原因种种,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真正解决当前问题。
调查报告:城市食品问题起先表现为假冒伪劣,这个毒瘤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那时起,国内在食品、饮料生产中使用被视为食品工业灵魂的人工色素、化学添加剂的现象开始变得相当普遍。
《食品化学》中,便根据当时国内的食品工业实际,辟有专章专节介绍“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国外使用的食品着色剂”和10多种常用食品添加剂。
然而食品学科研究真正被重视,是在“十五”计划期间。
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在1998年成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2003年国内又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研究投入由此得以迅速增加,一些原本没有食品化学学科的院校也迅速开设了相关专业,申请研究经费。
高校食品专业成了热门专业。
在完成编写《食品化学》教材后,王璋等专家还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了《食品化学实验》。
相对应的是,食品化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
但随着国内食品化学研究的深入,成果不断出新,食品安全问题在“十五”计划及以后时间,也变得相当突出和严峻。
“毒猪肉”、“毒鱿鱼”、“毒粉丝”、“毒酱油”、“毒大米”,这些添加进化学物质和被化学品污染的食品,不断在居民的餐桌上出现,并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直到目前发生令全球震惊的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的事件。
一位专家称,许多“毒食”,都是别有用心地利用了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其中不排除有科研人员有意参与“毒食”研发。
一位学者称,中国推行经济改革以来,之前奉行的奉献型经济伦理,被一切围绕实利作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取代,导致了食品制造行业严重混乱失序的局面。
进入90年代,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中国城市化程度较低,门槛较低的食品行业被各地政府视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成为食品的加工者或经营者,形成了一个小、散、乱却竞争激烈的行业。
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市成为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食品加工者只要避免现场的食品安全事故即可,一个过路的顾客事后很难将自己的身体损伤和一次饮食实现法律联系。
所以,对于一些食物制造者来说,化学物质能够帮助食品获得表面良好的色、香、味,这恰好能满足他的欲望。
因此,也就有了食品安全问题,生产者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大肆的生产色香味俱全的食品,却不去关心人们的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水果、大米、婴幼儿配方乳粉、水产品、饮料、蔬菜、鲜肉、发酵性豆制品、膨化食品、葡萄酒等10种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食品进行检测中发现,不合格率接近10%。
导致食品不合格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直接威胁到我国的食品安全。
1.食品添加剂不符合标准规定。
发酵性食品违规添加防腐剂苯甲酸的情况较多,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防止产品变质,延长产品的变质期,不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导致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也有的企业由于采购的原料中含有防腐剂,造成产品防腐剂含量不符合标准。
2.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
少数奶粉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掺入大量的代用品,经过极为简单的加工、调味、膨化等工艺过程配制而成,有些甚至根本没有牛奶成分,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低于3%,实质上已不是奶粉,危害极大,以致出现“大头娃娃”怪相。
更有甚者,为了提高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值,大量添加能致人死亡的三聚氰安等化工原料。
3.卫生指标不合格。
在有些食品中,绝大多数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不合格,严重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食品制作工艺不严谨,原料处理不规范,外包装不严密均有可能造成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超标。
4.包装类食品标签不规范。
一些食品标志不清、不齐,包装外观比较粗糙,食品标志上配料表标注不全,食品没有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
食品添加了防腐剂,但在标志中没有注明。
这些情况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5.水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比较严重。
水产品的问题集中在重金属超标。
这是因为水产品需经过保藏、运输、保鲜,如果控制不严,会造成新鲜度指标不合格,为保证水产品的新鲜度,经营者往往使用重金属超标的营养液。
另外,由于近年来海水污染日益严重,亦反映到海产品中,重金属“镉”超标是环境污染带来的结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既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又有政府监管中的问题,也有消费监督中的问题。
以下便是近几年来的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人造蜂蜜事件: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
自此,所谓“甜蜜的事业”也变得苦涩。
据报道,现在蜂蜜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用白糖加水加硫酸进行熬制;有的直接用饴糖、糖浆来冒充蜂蜜;有的利用粮食作物加工成糖浆(也叫果葡糖浆)充当蜂蜜。
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假蜂蜜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而且糖尿病、龋齿、心血管病患者喝了还可能加重病情……揭开特价蜂蜜的“甜蜜谎言”。
瘦肉精中毒:2008年10月,湘潭市破获一起特大案件:近两年来,杨某以每公斤约1500元人民币的价格,从印度购进476公斤“瘦肉精”,然后以深圳为中转,通过下线再销往中国各地,最后以每公斤5000至10080元的价格卖出。
两名湖南人购得其中的100多公斤瘦肉精,有相当部分已经流向湘潭猪栏。
此次起获的“瘦肉精”学名为沙丁胺醇,是一种作用极强的受体激动剂,曾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但因对人体心脏的副作用过大,后被弃用。
后来一家美国公司意外发现,猪可大量吸收沙丁胺醇并且耐受性好,药物大量沉积于猪的肝、肺、肾中却不会中毒,药物最终能促进猪的骨骼肌(瘦肉)蛋白质合成和减少脂肪沉积,瘦肉率可明显增加。
1990年代,国外曾在饲料添加剂中使用沙丁胺醇,但后来发现人在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加快,甚至心脏骤停致死的情况,特别对有心律失常、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的患者危害更大。
“苏丹红”鸭蛋: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Ⅳ号。
11月14日,北京食品办又检出六种咸鸭蛋含苏丹红,大连等地也陆续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初级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和邻甲基苯胺均列为二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
“嗑药”的多宝鱼:红心鸭蛋的红色还没有褪去,“嗑药”的多宝鱼又席卷而来!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
而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的可能性……“残药事件”让山东价值20亿元的多宝鱼滞销。
有毒的桂花鱼:内地的多宝鱼事件还没消停,11月底,香港地区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对15个桂花鱼样本进行化验,结果发现11个样本含有孔雀石绿。
有问题的样本含孔雀石绿分量并不多,多数属“低”或“相当低”水平。
尽管如此,香港食环署仍呼吁市民暂时停食桂花鱼。
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菌剂,可致癌。
它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可用作治理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细菌感染。
现已禁用。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消毒剂、化肥和杀虫剂等行业,三聚氰胺与甲醛合成树脂是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可用来生产盘子和碗等食品用餐具。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
三聚氰胺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尚未完全明了,比较一致的结论认为如长期和反复接触三聚氰胺,可能对肾发生损害而引发肾衰。
三聚氰胺颗粒可能堵塞非常纤细的肾小管,随着其含量的不断增加,就在婴儿肾内形成颗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形成结石,给肾功能带来损害。
即使部分颗粒随尿排出,但还是会形成一个结石核,慢慢结聚形成更大结石,几个月后会再次形成结石,最终导致尿毒症和慢性肾衰症状。
但是,最近国家卫生部门却在婴儿奶粉中检测到三聚氰胺的存在,国内知名品牌三鹿毒奶粉事件也因此震惊了国内外。
三鹿奶粉因含有三聚氰胺而导致4名婴儿死亡,数千名婴儿患肾结石。
这不可以不说是一件大事。
同时,全国目前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66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
此次专项检查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
专项检查显示,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他87家企业未检出。
在检出三聚氰胺的产品中,石家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很高,其中最高的达2563mg /kg,其他在0.09-619mg/kg之间。
被检企业中,只有广东雅士利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出口到了孟加拉、缅甸、也门3个国家。
经对留样检测,未发现三聚氰胺。
另据医学专家介绍,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性化工产品,婴幼儿只有在大量摄入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疾患。
目前患泌尿系统结石的婴幼儿,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含有大量三聚氰胺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引起的,多数患儿通过多饮水、勤排尿等方法,结石可自行排出;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如及时治疗,患儿也可以恢复。
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其他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如果婴幼儿出现尿液混浊、排尿困难等症状,才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截止到9月16日22时,尚未接到因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其他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引起泌尿系统疾患的报告。
卫生部门要求各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含三聚氰胺奶粉引发病例的筛查诊断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将继续密切跟踪调查。
为什么中国市场会频频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第一:食品安全如同偏差,这样的问题只能减少,而不能百分之百的消除,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某些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认为安全的食品可能过几十年,人们会发现它会有一些问题或潜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