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脉脉情怀在学生笔尖流淌

让脉脉情怀在学生笔尖流淌

让脉脉情怀在学生笔尖流淌
纵观作文课堂教学,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课堂毒瘤,致使作文课堂被枯燥的氛围包裹着,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变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写作,激起创作的欲望,写出新鲜生动,个性鲜明的文章呢?
一、把“活”作为作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一个毫无生趣的课堂是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的,所以教师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立足于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进行大胆的创新,真正使作文课堂变得有生命力。

可以说,“活”是作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如何让灵魂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呢?这就要求教师实行有效的开放式教学,创设一片属于学生的五彩斑斓的辽阔圣地,让学生徜徉在作文这一颇有趣味的活动中。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其创造精神,并使其融入到生活及大自然中去,积累更多的笔下素材。

使学生的作文字字含情,句句璀璨生光,在这一环节中,师生的互动最为重要,只有师生互动起来,课堂才真正实现“活”。

例如,以“中秋月”作为作文题目作文。

起初,学生看到后,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大脑一片空白。

这就要求教师为其拓宽思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以及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或是为学生阐明关于月亮的象征意义,受这些传说以及诗句的启发,学生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让脉脉含情的文字从笔下流淌出来。

二、把“授渔”作为作文课堂教学的宗旨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基于此,教师就需将作文能力的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生学会独立地站在多个角度上进行全面的思考,并乐于、善于这种思考,思考之后才能有所获得,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作文方法后尝试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生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完成作文的目的。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文章的体裁、立意、题材、布局、风格等方面,给学生留出充分的选择余地和艺术想象空间。

这样才能点石成金,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无话可说”是学生写作的最大苦恼。

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让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的接触面比较窄,活动的区域空间比较狭小,社会阅历匮乏,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没有可诉说的材料。

俗话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对于校园生活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元素,也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

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天所设身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活动都是一个小故事,也都是一个可以用笔诉说出来的材料,而我们在其中扮演着“主角”,自身的情感也会被触动。

但是学生却没发现这一点,相反,不断地抱怨生活。

其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身边材料进行发掘的敏锐的洞察力。

所以教师要将“授渔”作为作文课堂的宗旨,引导学生
从身边的小事见出意义来,并用笔将其积攒起来,真正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三、把“积累”作为作文教学的坚实后盾
对于作文这一活动来说,要有一个材料库作为坚实的后盾,而这个资料库的建构,是要靠平时的积累。

但是学生常常会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一旦下笔,就满篇苍白。

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资料不足。

可以说,生活是无师之师,我们在生活当中总会获得一些慰藉心灵的收获,当然也包括书本。

这些收获成为我们构思文章的重要元素,让我们的文章内蕴丰富起来。

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指导学生从生活之中汲取材料,并将其积累起来,作为作文内容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重组、升华,点石成金。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

”可以说,阅读可以让我们间接地看到许多未曾接触过的知识。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展知识,开拓眼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认识,陶治情操。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遨游在书本经典之中,积累材料。

材料的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坚实后盾,它可以燃起学生创作欲望和激情的烈火,而这些材料的积累源主要是生活实践。

充实的生活相应地也会有深刻的内心体会与感悟,以生活以及感悟做底蕴,作文也就越精彩。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多看、多听、多想、多问的习惯,并用真挚的情感将所见的点滴注入笔端。

四、把“唤醒灵感”作为作文教学的驱动力
唤醒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每一次作文成为一种充满快乐的审美享受。

教师应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去表达思想感情。

教师始终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品质,因为它是积极向上的动力。

要引导学生以诗人一般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切可以诱发创作激情的灵感。

灵感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它不可能永久激起学生的创作冲动。

因此,我们要极力培养学生写作日记的习惯,把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东西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定会如雨后彩虹,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应当还作文一片绿色!追求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让学生在作文之中尽情释放自我。

不作徒有躯壳没有灵魂的文章,让作文成为学生茶饭不思,日夜难寐,调动所有的脑细胞把记忆仓库彻底清理一遍,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来个改头换面,“凑”成一篇自以为美不胜收的“杂文”。

要注重为学生启迪悟性,唤醒个性,打造学生作文的绿色通道,让“一千个‘作者’笔下的一千个哈姆雷特”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不少盲点,但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作文教学,在写法上科学地引导,就一定能开辟出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