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44风景园林基础-2

344风景园林基础-2

第1章园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第1节园林植物与城市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第2节园林植物群落的结构第3节园林植物群落的演替什么是植物种群演替?成因?定义:一定的地域植物群落发生变化而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群落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成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活动。

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群落演替可分为_原生___演替和_次生___演替。

1. 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顶级学说而著名的生态学派是( D )。

A. 北欧学派B. 法瑞学派C. 苏联学派D. 英美学派。

2. 与阳性植物相比,阴性植物的光补偿点( A )。

A. 较低B. 较高C. 一样D. 没有规律。

第4节园林植物群落与地带性植被的恢复重建简述宫胁法植被恢复的方法和步骤利用宫胁法在城市进行植被恢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1、潜在植被类型的调查:根据这些残存的植被及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判断出潜在植被的类型。

2、优势种的选择和群落的重建:潜在自然植被确定后,即可选择待建群落优势种,然后准备足够的种苗用于重建。

制定种苗的培育计划,在苗床上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到重建地点培植。

3、养护阶段。

城市值班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 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

在城市植被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合理结构,以利于种间相互补充,使其形成优美的景观。

2地带性原则。

任何一个群落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要因地制宜。

3生态演替原则。

通过改善生境条件,改变种类组成,直接建立顶级群落和顶级群落的前期阶段,以缩短演替过程。

也可以通过人工方式来阻止演替的发展,让这一过程停留在某一时段。

4以潜在植被理论为指导原则。

按照潜在植被类型进行城市植被建设更应该地的自然条件,获得稳定的发展。

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原则。

种群物种多,其稳定性也高,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使其相协调。

6景观多样性的原则。

因为这样不仅涉及城市的美化,而且也涉及绿地系统的稳定。

7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生态学十分强调自然界一切联系。

第2章景观生态学第1节景观的概念与特征第2节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空间异质性与等级性原理、格局-过程与尺度、渗透理论)1.景观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等级理论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

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S = CA z,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 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以Z=0.3为例,如果原始生态系统只有10%的面积保存下来,那么该生态系统有50%的物种丢失,如果1%的面积保存下来,则该生态系统中有75%的物种丢失。

均衡理论:均衡理论认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

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聚合种群理论:见桌子3.理想岛屿的特征 1比较明确的“边界”;2相对不受人为干扰的“体系”;3内部相对均一的“介质” 外部差异显著的“领域”4.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

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

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P31)5.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在渗透理论中,允许连通斑块出现的最小生境面积百分比称为渗透阈值,理论值为0.5928。

6.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在生态学研究中,通常将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并且迁入率低于迁出率的种群称为源种群;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即种群中出生与死亡之间为负平衡,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这样的种群称为汇种群。

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

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1.斑块概念: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邬建国,1992)。

广义上,斑块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而狭义上,斑块仅指动植物群落。

对景观异质性、动态、功能等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斑块的性质、分布、组合及动态、功能的研究.起源:环境资源斑块:(1)这种斑块是由于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及镶嵌分布规律引起的。

(2)这是一种相当稳定且与干扰无关的斑块,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或资源的不同,斑块内的生物与周围基质有所不同。

如沙漠中的绿洲,海洋中的岛屿等。

(3)由于环境资源分布的相对持久性,所以斑块也相对持久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斑块的寿命较长,斑块内的物种周转率较低。

干扰斑块:(1)干扰斑块主要是由于基质内的局部干扰引起的。

包括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

自然干扰,如泥石流、风暴、局部植被暴发病虫害、哺乳动物的践踏等。

人类干扰,如森林火烧、采伐、草原过牧、采矿等。

(2)干扰发生的特点是频率和影响范围往往难以预料,持续时间也长短不同,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就有所不同。

残存斑块: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正好相反。

残存斑块和干扰斑块之间的相似之处:二者都起源于自然或人为干扰。

二者都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

种群大小、迁入和灭绝的速度都在干扰发生之初变化较大,随后进入平稳的演替阶段。

当基质和斑块融为一体时,两者都将消失。

引进斑块:由于人为活动将某些物种(动物、植物或人类自身)引进某一地区时所形成的斑块。

实际上也是一种干扰斑块,只不过其分布面广量大,遍及全球,影响深远,故单独划为一类。

它主要包括种植斑块和聚居斑块两大类。

种植斑块:种植斑块主要是由人类引种植物形成的,如稻田、麦田、柑橘园、苹果园、人工红松林。

特点:在斑块内,物种动态和斑块周转速率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管理活动。

聚居斑块:它是由人类定居形成的城市、郊区,村落、庭院及其毗邻环境。

特点:(1)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2)聚居地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几乎全部被破坏。

(3)聚居斑块是高度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2.大斑块的生态学意义,小斑块的生态学意义大斑块的生态学价值1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种的生存;2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3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种源;4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用。

小斑块的生态学价值作为物种传播的生境以及物种局部灭绝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为许多边缘种、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

3.斑块形状(内缘比概念):内缘比是指斑块内部和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较大的圆形或正方形斑块属于等径斑块,内缘比较高,而相同面积的矩形斑块内缘比则较低,甚至有等于零的情况。

4.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景观的结构单元分3种:斑块廊道基底。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贸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意义:作为五种传播以及物种绝灭后重新的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续度,为许多边缘中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

5廊道(概念、起源、)概念: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起源:环境资源廊道:由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性线性分布形成,如河流廊道。

1干扰廊道:由带状干扰所致。

线性采运作业、铁路和动力线通道。

2残存廊道:是周围基质受到干扰后的结果。

3种植廊道:由于人类种植形成,如防护林带。

4再生廊道:受干扰区内的再生带状植被,如沿栅栏长成的树篱。

连接度:指廊道如何连接或在空间上怎样连续的的量度。

可用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是廊道结构的主要量度指标。

6.基质(概念、判定标准、孔隙度概念及生态学意义)概念: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判定标准:1相对面积上的优势: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它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

如果某种景观要素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基质。

2空间上的连接度:如果某一空间在延续途中未被其它边界所穿插、隔离,空间是完全相连的,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是基质。

3对景观总体动态的控制程度如果景观中的某一要素对景观动态控制程度较其他要素类型大,也可以认为是基质。

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往往也控制景观中的流。

基质中的优势种也是景观中的主要种。

基质主要是通过产生未来景观来控制景观动态。

孔隙度: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是景观内斑块密度的量度。

生态学意义:一般地说,孔隙度与边缘效应密切相关,对能流、物流和物种流有重要影响。

景观的孔隙度与动物觅食密切相关。

(多孔,跳跃)。

7.景观的空间格局 1镶嵌格局:由大小相差不多、形状基本规则的斑块构成。

基中最规则就是棋盘格式格局,如平原上的耕作田块。

2带状格局:由平行带状分布的要素构成。

如全球尺度上的气候带,中等尺度上由气候或湿度造成的山地自然带。

3交替格局:是反复交替出现的带状格局,如连续沙丘和平行山脉地区重复出现的带状格局。

4散斑格局:少数组分出现在占优势的基质内。

例如:带有沙漠化斑块或残余林块的或者二者兼有的遭到破坏的土地;自然的疏林草原景观。

5散点格局:由点缀在基质里的点状地物构成。

如平原上的村庄;苇田里的油井等。

6点阵格局:规则分布的点状格局,如果园里的果树,以及其他人工种植形成的景观。

7网状格局:主要由线状要素构成规则分布者如农田防护林网;不规则者如城乡交错带的道路网。

8.景观对比度概念、景观幅度和粒度景观对比度:是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景观粒度:景观依据要素的大小可有粗粒和细粒;景观镶嵌体的粒度可用现存所有斑块的平均直径量度;粒径与所研究的尺度水平相关9网络概念:中继结点对流施加了3种控制作用概念:包括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廊道网络,以及由同质和(或)异质性景观斑块通过廊道的空间联系形成的斑块网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