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综合应急预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S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公路第四合同段(K0+000~K17+000)综合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复核:承包单位:江西井冈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湖南金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业主单位: 江华瑶族自治县华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日目录S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公路第4标段综合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预先建立和准备S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公路第4标段施工的应急处置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常抓不懈、运转协调的应急处置保障体系,确保参建人员的人身安全,S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公路第4标段工程实际特制定本应急救援预案。
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号主席令)。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
(3)《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4)《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
(5)《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39号)。
(6)《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质[2005]105号)。
(9)《S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公路第4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0)《施工图设计文件》。
(11)《S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公路第4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S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公路第4标段”施工区域内发生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1.4应急预案体系根据项目部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和风险的评估结果,建立针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由1个综合应急预案和8个处置措施。
(见下图)1.5应急工作原则1.5.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
1.5.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项目部负责统一协调、指导应急救援工作,各部门各科室、施工队、班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工作。
1.5.3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必须做出迅速反应,果断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应急救援,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同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上级部门根据事故情况做出判断,决定响应行动。
1.5.4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与日常演练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工作。
1.5.5 采集信息,科学决策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多元化获取事故的各种信息、数据,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提高应急救援的处置能力。
2危险性分析2.1项目概况S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公路,本项目起点位于江华县与广东连州市交界的分水岭,终点位于白芒营镇与G207相交,本项目作为永州市“五纵八横八连线”骨架公路网规划项目之一,也是永州市“十二五”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全线施工共设为5个合同标段,本标段项目工程为第4合同段,项目部驻地设在江华县码市镇镇中心位置,本标段起点东至广东交界江华县分水岭(K0+000)处、西至江华飞鹅电站(K17+000)处,全长共17Km,路面总宽度为10.0m双向二车道(含0.75m×2土路肩),公路等级:二级,设计时速60km/h,项目总造价9383.946万元,合同总工期36个月。
2.2地质情况根据设计线路的岩层组合、结构特征、岩石的坚硬程度等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将该区岩土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岩组:半坚硬~坚硬岩组、松散~半坚硬岩组和松散岩组,其中的半坚硬~坚硬岩组又可细分为半坚硬~坚硬碎石屑岩组、半坚硬~坚硬碳酸盐岩组和半坚硬~坚硬板岩岩组。
本标段地质岩组特征主要是页岩、泥岩、砂质板岩、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煤层等,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软弱夹层。
2.3项目水文气候资料江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夏季多雨,近10年年均降雨量为1427毫米,时最大降雨量为70毫米,年均气温18.4℃,日照1758小时,无霜期292天,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干旱、洪涝。
本项目工程位于江华东南边,以重山区为主、地形复杂,高差起伏大,与本工程不利自然气象主要为暴雨。
3组织机构及职责3.1应急组织体系3.2指挥机构及职责3.2.1领导小组组成组长:纪辉副组长:吴云其张卫东成员:杨纯放张文杨振国刘锬马涛徐任远刘正刚叶文龙3.2.2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项目部综合办应急救援办公室职责是:传达领导小组的指令,负责召集协调各应急专业队伍的统一行动,及时了解、掌握、报告事故抢险进展情况,协助组长做好调度指挥及协调工作。
3.2.3领导小组主要人员分工组长:组织实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实施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及处理办法,调度事故应急救援专业技术预案,协调事故应急处置统一抢险,协助组长抢险施救工作的现场指挥,组长不在位时,行使组长的职责。
成员:按照领导小组的指挥,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人员抢险调度工作。
3.2.4领导小组职责及任务a)传达领导小组的指令,负责召集协调各应急专业队伍的统一行动,及时了解掌握报告事故抢险进展情况;b) 决定所发生的事故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c) 制订和修订建设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 组建应急处置队伍,组织实战训练和演习,督促检查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e) 发布和解除应急指令,组织指挥应急队伍和应急救援行动,现场紧急处置突发事故,必要时请有关方面支援;f) 组织调查事故发生原因,总结事故应急经验教训;g) 作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3.3应急救援专业小组组成及任务3.3.1事故现场抢险救援组:由领导小组成员吴云其牵头,事故所发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现场受伤人员的救助,控制事故现场。
3. 3.2人员救护组:由事故所发部门负责人通知,领导小组马涛负责人牵头,组织事故单位和医护人员对伤者组织进行救治。
3.3.3 善后处理组:由领导小组成员杨纯放牵头,各有关部门及科室配合组成,主要负责事故的善后处理。
3.3.4事故调查组:由领导小组成员叶文龙牵头,各相关职能科室及有关专家组成,负责或者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好责任界定,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上报等工作。
3.3.5后勤保障组:由领导小组徐任远牵头,组织车辆及相关财务等提供救援应急处理的财物。
4预防与预警项目部、各所属班组及项目部应从制度建立、技术实现、业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预防和预警机制。
加强对安全防护工作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的监督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1 危险源监控4.1.1危险源的监控方式、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技术控制建立事故隐患及危险源管理系统,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的手段。
(2)人员管理人员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做到人员安全,其次是操作安全。
对危险源的监控主要由公司所属车间负责,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车间的危险源监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管理控制可采取以下的管理措施,对危险源实行控制: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2)明确责任、定期检查3)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4)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4.2 预警行动对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预警培训。
发现险情后,立即通知现场负责人。
现场负责人应迅速采取措施,撤离人员、确定可能涉及范围并设置警戒。
同时报告现场负责人。
现场负责人进行现场指挥和协调以及根据现场情况向项目部安全副经理、指挥部安全监督处、地方安全监督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汇报和求得援助。
如在非工作状态发现险情,发现者应迅速直接向现场负责人报告。
从外部获取的有关自然灾害、周边险情后,获取人应立即向项目经理报告。
项目经理确认信息属实,及时通过广播等快速手段告知全体作业人员,并组织相应的预警行动。
4.3 信息报告与处置事故发生现场有关人员应当遵循“迅速、准确”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内报告项目经理或其指定的现场负责人,事故现场安全员接到报告后须立即向第一驻地办和指挥部安全监督处报告,同时报当地政府安监部门和主管部门。
4.3.3 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时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经过,伤亡人数,伤亡人员自然情况,采取的应急措施,调查、善后组织工作及初步分析的原因等。
发生一般及以上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
发生一般以下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应立即向本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在24小时内书面报告事故简要以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
4.4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部通讯录4.5 信息发布信息发布责任人负责事故情况的收集、整理及按规定如实上报,在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确定的事项范围内向外部发布信息等工作。
事故信息发布的原则:客观、真实、准确。
5. 应急响应5.1 响应分级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本单位生产事故分为一般生产安全事故,较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因而设置三种响应级别。
Ⅰ级响应,适用于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较大事故;Ⅱ级响应,适用于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
Ⅲ级响应,适用于事故危害有扩大趋势,可能出现危及3人以上生命安全,或可能造成影响公众安全的安全生产事故紧急或临界状态。
5.2 响应程序企业应急响应的过程可分为接警、判断响应级别、应急启动、控制及救援行动、扩大应急、应急终止和后期处置等步骤。
应针对应急响应分步骤制定应急程序,并按事先制定程序指导各类生产事故应急响应。
I、Ⅱ级应急响应,事发单位针对事故性质、类型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控制事态发展;当生产事故的事态无法有效控制时,应按照有关程序向上级应急机构请求扩大应急响应。
Ⅲ级应急响应,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相应的现场处置方案。
5.3 应急结束5.3.1 应急解除判别指标5.3.1.1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处置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有关标准;5.3.1.2危害已经消除,对周边地区构成的威胁已经得到排除;5.3.1.3现场抢救活动(包括搜救、险情及隐患的排除等)已经结束,被紧急疏散的人员已经得到良好的安置或已经安全返回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