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申焦字[2015]112号关于开展煤矿顶板管理专项检查的实施方案煤矿各部门、各队组:根据《临汾市煤炭工业局关于山西潞安集团蒲县常兴煤业有限公司“7.20”顶板事故的通报》(临煤明电[2015]21号)、《乡宁县煤炭工业局关于在全县煤矿开展顶板管理专项检查的通知》(乡煤安发[2014]116号、乡煤安发[2015]54号)和《山西乡宁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开展顶板管理专项检查的实施方案》(乡焦集发[2015]207号)文件要求,为强化煤矿井下顶板及巷帮管理工作,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工作目的通过强化煤矿井下顶板及巷帮管理工作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能持续提高煤矿井下安全管理水平和推动治理标准化矿井建设;其二为建造本安型矿井和全新矿山风貌保持良好姿态。
二、组织领导为确保本工作能有效持续推进,达到工作目的,特成立领导组。
组长:张龙副组长:李东红王小明刘王俊贾泽龙卢君任红军成员:王昌荣郑东亮杜彦科杜占凯张少轩张伟乔文斌薛云峰李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煤矿安全副矿长办公室,办公室负责人由王小明同志兼任,具体负责本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落实、复检、控制等工作。
三、组织学习由培训中心负责,以本实施方案、《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1021-14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为培训教材,与7月27日-29日组织全员进行学习培训。
并由各队队长进行考核。
四、工作方法、时间和地点1、工作方法:对照标准、落实措施、班组施工、矿队检验、科室监督。
2、工作时间:施工设计、标准、方案、措施、规程和制度由煤矿总工程师根据下一月工作计划提前编制出台,并组织相关人员会审签字、贯彻学习、考试签字;由煤矿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和对应工程的副矿长组织相关人员落实安全措施和规范;班组当班圆满完成当班任务;矿队当天完成当天检查工作,并按公司每月规定或指定的时间进行复检验收;科室除正常跟班监督检查外,每月1号、11号、21号进行一次全面监督检查。
3、工作地点:施工规范的编写必须做到符合《煤规》和上级文件有关要求、井上下一致,具有统一协调、指挥、控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工作要求对照井下地面完成,组织相关人员对编写的规范进行签字、贯彻学习、考试签字工作在地面完成;严格按会审通过的规范和井下作业现场实际情况现场组织落实,同时进一步完善编写的规范;落实措施、班组施工、矿队检验、科室监督要求根据会审通过的规范会议决定责任到人、现场施工、现场验收检查监督。
四、工作内容(一)制度建设方面建立煤矿顶板管理工作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小明通知兼任,负责组织、协调、检查、落实、考核顶板管理的各项工作。
制定矿井顶板安全管理制度汇编,组织开展顶板管理专题培训,建立工程质量评估验收制度,定期召开顶板管理工作会议制度,层层分解落实顶板管理工作责任制。
(二)技术管理方面1、在设计制定采掘工程支护方案前,要编制可靠的地质说明书;采掘工程施工前,要编制符合实际的作业规程,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作业规程中必须对顶板管理的支护断面、支护材料、支护方式、支护密度、支护间排距等规定详细说明。
在遇到顶板周期来压、过老巷或地质构造变化带、初次放顶、工作面收尾等情况时,要及时编制补充措施或专门措施。
2、《作业规程》的编制要贯彻有关技术政策,要结合实际选择先进适用的采、掘、支等技术,能有效指导现场生产(施工) 作业,确保生产(施工)作业人员安全。
3、建立健全编制、审批和贯彻《作业规程》的管理制度,矿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应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作业规程》复查,形成复查结论性意见。
4、《作业规程》要结合矿压观测及地质说明书,对支护进行设计。
支护方式、支护参数、支护强度的选择根据《安全专篇》进行设计,支架的性能要满足支得起、护得好、稳得住。
5、综采工作面要编制初次放顶、收尾、过地质构造带专项措施,综采要有开切眼安装和撤面的顶板管理专项措施。
6、单体液压支柱入井前必须对每根进行压力试验。
使用时间超过8个月后,必须进行检修。
检修后的支柱,仍必须进行压力试验,压力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并要填写压力试验、检修记录。
7、《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锚喷支护巷道的锚杆的布置形式、锚杆(锚索)、锚粱、金属网及配件的材质、品种、规格、强度(抗拔力)、结构、锚固剂、水泥卷、树脂卷和浆液的材质、规格、配比、性能、喷射砼所用水泥、水、骨料、外加剂质量、喷射砼混合比、外加剂掺和量、喷射砼强度等。
8、制订井巷维修制度,加强井巷的维修,保证巷道设计断面、通风、运输的畅通和行人的安全。
回风巷失修率不得超过7%,严重失修率不得超过3%,主要进回风巷道实际断面不能小于设计断面的2/3,报废的巷道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封闭。
9、失修巷道维修时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经煤矿总共审批后方可执行。
(三)现场管理方面1、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严禁空顶作业。
开工前,班组长和跟班矿长必须对工作面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危险后,作业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
2、回采工作面控顶范围内,不得有顶(底)板失控现象,不得出现台阶下沉(初压和周压除外)。
3、回采工作面顶板暴露面积沿工作面2m长的范围内局部空顶面积大于0.5m²。
,必须支护接顶。
4、乳化液泵站和液压系统必须完好,不漏液,要有现场检查办现场检查记录。
5、大巷:主要进风巷、回风巷先采用锚杆+金属网+梯子梁、球形托板+锚索联合支护,然后采用砌碹或锚喷进行二次支护。
6、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采用锚杆+金属网+梯子梁、球形托板+锚索联合支护。
7、对采用锚杆+金属网+梯子梁、球形托板+锚索联合支护的巷道,安装KJ216型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进行井上下监测监控。
KJ216型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观测内容:巷道顶板离层量,顶板板相对移近量,两帮相对移近量,锚杆、锚索的载荷及锚固力。
观测方法:在巷道布置测站,测站间距100m,每一测站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选用KJ216型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进行井上下监测监控。
在每个测站巷道正顶安装一只KGE30型离层移位传感器监测顶板离层移位、离层速度变化,两帮内显著变化区域,用于判断顶板及两帮破坏范围,对巷道稳定性进行识别,对巷道所处的安全等级进行评价;采用KBY60型锚杆载荷应力传感器或GMC250型锚杆应力传感器通过对巷道顶板、两帮锚固力以及锚固力沿着锚杆长度变化规律进行监测,达到对锚杆的工作状态、顶板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实现信息反馈,为锚杆支护参数设计优化提供基础。
监控数据上传程序:KGE30型围岩移动传感器、GMC250型锚杆应力传感器、KBY60型锚杆载荷应力传感器、GMC20型钻孔应力传感器→顶板压力监测分站→数据通讯分站→监测主站。
(2)人工监测。
在每个测站顶板中间锚杆、顶锚索以及两帮中间锚杆分别安装一块MYC—20型锚杆(锚索)压力指示仪,根据掘进巷道顶板压力显示状况,设专人对锚杆、锚索受力及围岩位移每隔3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3)数据处理:通过对井下测站所有数据进行平均。
要采用下列数据进行控制:(1)巷道顶板离层量最大为10mm。
(2)底板相对移近量最大为15mm。
(3)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为60mm。
(4)顶锚杆最小载荷为50KN。
(5)顶锚索载荷初撑力不小于40KN。
(6)顶锚杆拉拔力最小达到70 KN。
(7)帮锚杆最小载荷为25 KN。
(8)帮锚杆拉拔力最小达到30 KN。
若观测数据的平均值不在上述数据控制内,要对压力大的测点及周围进行加固处理,反复进行观测分析并处理,直到将数据控制在上述数据内。
锚杆+金属网+梯子梁、球形托板+锚索联合支护支护形式:(顶板平整的情况下采用梯子梁;顶板破碎带适当缩小间排距)(1)顶板采用锚杆、锚索、梯子梁、网联合支护。
(2)两帮均采用网、锚杆、梯子梁支护。
(3)巷内锚索每3m布置一根,局部顶板破碎时可根据情况缩小间距,锚索滞后掘进头最大不超过6m,顶板压力大或破碎时锚索紧跟迎头,要求载荷要超过320KN。
(4)顶锚杆间距为800mm,排距为800mm,成排成行。
(5)帮锚杆间距为900mm,排距为800mm,上角顶锚杆和下角底锚杆距顶底板分别为50mm。
(6)顶、帮锚杆采用边掘边锚,即“割一排,锚一排”。
必须是打起顶锚杆后,再打帮锚杆。
锚喷支护:选用直径20mm高强度的螺纹钢锚杆长度为2000mm,锚杆的间、排距为800mm,在支护中,当围岩稳定局势较好时,采用先锚后喷的方式(锚杆距工作面不得超过2m);当围岩稳定性较差时;锚杆的间、排距要缩小为600mm,并且要先及时喷射混凝土不小于30mm厚的混凝土封闭,然后打锚杆铺网,再复喷达到设计厚度。
初喷距工作面不得超过10m,复喷距工作面不得超过20m。
初喷厚度为50~70mm,复喷后厚度不得小于120mm,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28d。
支护具体标准见煤矿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
(四)淘汰落后支护材料方面1、禁止回采工作面使用木支柱支护、金属摩擦支柱支护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支护材料。
2、禁止新掘巷道使用木支护和料石花碹(满碹干缝)支护和裸体巷道。
(五)开展工作面支护质量、支架性能与顶(底)板动态监(观)测和地质预报工作方面。
1、开展矿压监测工作。
填写监测日志。
2、每个工作面每月只要进行一次地质预报,预报资料及相关结婚应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报告。
四、质量标准化关于顶板管理要求:(一)采煤工作面质量标准化关于顶板管理要求:1、合理选择工作面支护形式,作业规程中对支护方式、支护强度的选择,要有根据矿压观测及地质资料等进行的科学计算依据。
2、液压支架(滑移支架)、单体液压支柱支撑范围与采高相符,不得超高使用,支设质量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上下断头要布设端头支架(普、炮采设四对八梁)。
3、工作面不得有泄液柱、空载支柱,不出现死柱,在用支柱完好。
4、工作面控顶范围内,顶底板移近量按采高计算应≤100mm/m,若>100mm/m时要立即采取措施。
5、工作面顶板不出现台阶下沉;综采工作面支架顶梁接顶严实。
6、最大、最小控顶距及空顶距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7、进、回风顺槽与工作面放顶线放齐(运输顺槽机尾处可根据作业规程规定适当滞后)。
8、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的工作面,采空区冒落高度普遍不小于1.5倍采高,局部悬顶和冒落高度不充分的,应加强支护;超过2×5m的要进行强制放顶。
9、切顶线支柱数量齐全,无失效支柱,挡矸有效;特殊支护(戗柱等)符合作业规程要求。
10、放顶煤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冒落不充分时,要求采取顶板超前预裂措施,不得在采空区爆破处理顶板。
11、工作面上下顺槽应超前20m进行加强支护。
12、坚持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有观测仪器,并有健全的分析和处理责任制,有记录资料并开展矿压观测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