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对我们的课题非常重视,我们根据课题需要,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专题讲座,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积极开通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支持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1.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的系列活动。

心理不仅通过活动表现出来,而且是在活动中形成。

要注意的是,活动前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以此为据设计活动内容形式,由学生自己开展;目前做不到,也要吸引学生自愿积极参与,不勉强。

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在活动中得到和别人不同的新体验和收获。

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

2.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根据学校师生情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邀请专家进行团体教师辅导,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开设心理讲座。

每学期有计划的安排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大队辅导员,为学生讲授人生、理想信念课,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全员培训。

以班主任为主,把心理健康教
育纳入全体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如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许多学科在其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似的目标,例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的健全人格也同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数学的解题过程,艰难而巧妙的解题方式,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培养。

科学家名言的介绍、经历的介绍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

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有不少适用于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情境,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

如通过品德课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发展、矛盾的观点;健康课,讲授人体器官功能、结构,注意科学用脑等创设愉快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在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
量。

它的作用在于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

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比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动手,不怕失败,学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学生以正面、积极的评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5.个别辅导。

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做好个案研究、档案记录,注意观察学生行为表现。

留意学生学习、生活是否出现突然事件,及时给情绪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

纠正不良行为,开设心理信箱“听你说悄悄话”,定期开箱,注明开箱时间;建立心理档案,完善档案管理。

6.团体辅导。

每个人都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
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性饥饿”,在“社会——心理”团体中产生团体动力。

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的社会的缩影,使他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团体方式进行辅导是学校辅导工作之一。

7.通过人际关系辅导。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共同活动,与他们发生实际相互关系“开始把自己作为人来对待”。

建立温暖、体谅、关心的
师生关系:认为学生在学校中的失败,就是由于学校气氛过于冷漠,缺乏温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满足学生的“爱”和“自我价值”
的基本需要,人格和行为问题也由此产生。

师生关系的本质,不只是知识传授关系,而是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在教育中的相遇,良好师生关系利于授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人格,使问题学生易于接受心理治疗,其效果明显。

8.自我教育。

“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人总是向独立方向发展的。

人的独立在心理上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成熟。

人能超越自身的能力,跳出自身站在客观立场,把自己与他人或他物来比较衡量,然后采取行动,这种反观自我是一种理性功能。

小学“心育”应用这种主体性,引导学生相互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

各种渠道只有使学生自我领悟、自我规范才能起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研究,以科研推动心育,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三)创建心理咨询室:小精灵快乐屋——放心的家、幸福的乐园。

明确值班时间,保证人员安排,完善各项设备。

采取直接交流、电话交流、书信交流、网络咨询等形式。

(四)环境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应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成长环境应该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

心理环境主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建立。

物质环境主要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如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认识中培养自信心等。

(五)组建学生互助小组,每班设2-3个快乐屋通讯员,向心理教师及辅导相关人员反映学生情况,协助观察。

(六)加大宣传力度。

板报、宣传烂、广播等;设置心理健康专版。

(七)搞好家校联系,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家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表率作用。

学校将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校外辅导员队伍等结合教育网络,积极搞好学校配合,向家长宣传“心育”知识,让家长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家庭心理辅导的指导,及时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校内外德育基地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