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共60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共60张PPT)


③过度开垦 主要发生在农垦区周围与荒漠绿洲。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是西 北地区草场开垦的真实写照。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斑点状荒漠圈
思考:掘井为什么会加速荒漠化? 因为人畜活动以水井为中心,于是在水井周围就会
因为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过密的掘水 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受到过度践踏而无法得到 恢复,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风吹草低现牛羊
若干年后,草原发生了很大变化
草原的绿色消失了
衰退的草场满目疮痍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碱化”是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 土壤,因灌溉不合理,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 下水位上升,引起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 渐积累的过程。我国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典型地区有: 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 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 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次生盐渍化(灌溉)
水汽蒸发
大水漫灌 土壤吸水高度
农田
盐碱土 地面
到达地面
下渗 不到地面
地下水位
埋藏深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 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 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 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 退化的极端形式。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 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传统的游牧,对草场压力较小,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 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对草场压力较大,会导致草场的 退化甚至整个草场的毁灭。
3、分析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向北推进,对本区草场 生态环境和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耕作面积不断扩 大。萨赫勒地区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 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 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 地,这些必然会加速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生态环境的 恶化。
戈壁与沙漠
三、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2)气候异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雨年
降水变率大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小结: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 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三项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农耕(牧)区 过度带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沙漠(荒漠)
2.“两条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
(1)下列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问题尤为突出
B.自然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严重
D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C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2、原因:它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异)与人为因素 (如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 中,由于人为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 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沙漠景观,造成了 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 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
4、解释图中的内容?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 可能办法?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贫困饥荒——荒漠化加剧 的恶性循环。 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可能解 决这个恶性循环。
四、荒漠化的危害
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 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 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 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1、据图及文字资 料,并联系已学 知识,分析萨赫 勒的气候等自然 特征?并说明荒 漠化的潜在自然 因素?
本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过渡 区;月均温高;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小且季节集中。
从当地的位置及水热条件看,均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因此本地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2、据图分析萨赫勒的传统游牧转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 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解决能源问 题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兴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利用太阳能
兴建沼气池 省柴灶
薪炭林
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利于防治荒漠化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
荒漠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七、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 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B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 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分析
二、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西
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 以北
行政区划: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区: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mm的西北内陆干旱 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a.地形 贺兰山为界,东部为高原,西部为高大的 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草方格沙障
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 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
棉布充沙沙障
高立式多带挡沙墙
沙坡头——建在麦草方格上的绿洲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 宜林则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 宜牧则牧
已荒漠化的地方
作为防护林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D.黄淮海地区——石质荒漠化
地球的
“癌症”
全球
110多个 国家 40%以上 陆地面积
10亿以上 人口
中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每年造成经济损失 420多亿美元
荒漠化土地 267.4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 27.9%
土地荒漠化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40多亿元
2、找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3、说出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植被 类型
200mm以下
200~400mm
400~800mm
800mm以上
b.气候: 干旱
位置 地形
深居内陆 山地、高原阻隔
水汽难以到达 干 旱
温带大陆性气候
C.植被类型
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降水递减;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降水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以东

以下200mm以上

载畜量 自然景观 干湿状况
小 沙漠、戈壁 干旱
红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 为主的地区,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 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土地沙漠化
西北 地 区
最严重!!
石质荒漠化
云贵高原
华北平原
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例题1】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 态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冷面杀手”, 且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尽相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主要环节和程 序如下图: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阅读课本,找出荒漠化的定义、表现
一、荒漠化
大 荒漠草原、草原
半干旱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山地降水、冰雪融水)
草原畜牧业、 灌溉农业
4、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三、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1)干旱的气候 ——潜在因素
干旱 的气候
基本条件
动力条件
物质基础
植被稀少,平地 多沙质沉积物 (物质疏松)
大风日数 多,且集中在 冬、春两季
物理风化和风力强
①过度樵采
主要发生在能源缺乏地区,人们把樵采植被过作度为开解垦决燃料
问题的主要手段。此外,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 无节制地在草原上采挖药材、发菜等。
苁挖蓉发—菜—名贵中药材
②过度放牧
主要发生在半干旱草原牧区和干旱绿洲边缘。为求 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目前, 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多在50%~150%,少数 地区高达3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