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卫生考试参考试题(试卷一至试卷五)

职业卫生考试参考试题(试卷一至试卷五)

试卷一一填空1工作场所空气锰及其化合物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将锰的浓度换算成二氧化锰的浓度应乘以1.58。

2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特征浓度是对应0.0044吸光度的待测元素浓度。

3加热、振摇(震荡)或超声等方法可以加快洗脱和提高洗脱效率。

4固体吸附剂的解吸法有溶剂解吸法和热解吸法。

5我国职业卫生检测标准中应用不分光红外气体仪检测的化合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6常用滤料采集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有洗脱法和消解法。

7固体吸附管解吸效率最好大于等于90%,不得小于75%。

8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中,采样后样品尽量在当天测定。

9色谱定量分析通常是采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的。

二选择1苯、甲苯、二甲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中气相色谱仪用的是C 检测器。

A火焰光度检测器。

B热导池检测器。

C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D 电子捕获检测器。

2氟化氢的离子色谱法中样品采集用的是D。

A微孔滤膜。

B浸渍玻璃纤维滤纸。

C玻璃纤维滤纸。

D多孔玻板吸收管(吸收液)。

3消解回收率要求在B范围内A95%-105%。

B90%-105%。

C90%-110%。

D90%-100%。

4汞的原子荧光光谱法中使用的采样流量是B L/min。

A5. B0.5 C1. D3三判断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中,通过氧化管的吸收管测得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总浓度。

(√)2实验室进行的所有工作应当时记录。

(√)3用微孔滤膜采集的工作场所空气镉及其化合物,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

(√)4 苯、甲苯、二甲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是用活性碳管采集,甲醇解吸后进样。

(×)5取出吸收管中的吸收液进行测定时,应用吸收液洗涤进气管内壁3次。

(√)6溶剂解吸型和热解吸型活性碳管内都装100mg活性碳。

(×)7气相色谱法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沸点、极性及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的。

(√)8待测物浓度低于检出限时,工作场所空气中待测物浓度报告值应为小于检出限。

(×)四综合模拟某汽车厂手工喷漆岗位苯的采样和检测,出具模拟检测结果。

答案要点:1采样: a定点至少设调漆、喷漆、休息处或个体和定点(调漆、喷漆)相结合;b活性碳管采样、短时间0.1L/min、个体长时间0.05L/min 、c 温度、气压值(用于标准采样体积计算)。

2实验室检测:a样品前处理(溶剂解吸或热解吸);b所用仪器设备c标准曲线;d样品测定。

3计算:a样品检测结果; b标准采样体积计算;c计算成空气中浓度。

4结果:分别表达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短时间采样检测的计算结果或长时间采样检测结果)及短时间接触浓度。

试卷二一、填空题1、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组中应包含 (相应行业工程技术人员)、 (卫生工程人员)、 (公共卫生人员)和检测人员(必要时)。

2、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3年以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经验。

3、建设项目完工后,需要进行试运行的,其配套建设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分为(严重)、(较重)、(一般)5、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质量体系不断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

6、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选择题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合同评审内容主要包括:(ABCDE)A 评价机构资质范围;B 评价机构技术能力;C 与国家政策的相符性;D 技术服务收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E 其他相关内容。

2、技术服务机构由于计量认证范围或样品保存时限有特殊要求等原因无法自行检测的,可以委托当地具有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

但必须按以下要求控制委托检测样品数量占样品总数的比例( C )。

A 甲级机构不过超过20%、乙级、丙级机构不过超过15%;B甲级、乙级、丙级机构不过超过30%;C甲级机构不过超过30%、乙级、丙级不过超过20%;D甲级、乙级、丙级不过超过20%;E甲级、乙级、丙级机构不过超过15%3、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设在( D ):A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B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下风侧;C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下风侧;D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E 只要全年静风频率低,可不考虑风向频率因素。

4、当作业地点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 B )时,应采取局部降温措施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高温作业时间。

A 30℃B 35℃C 32℃D 28℃E 40℃三、判断题1、检查表法属于定性评价方法,一般应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错)2、技术服务机构由于计量认证范围或样品保存时限有特殊要求等原因无法自行检测的,可以委托当地具有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

(对)3、生产作业场所工人只要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在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以下,就不会发生健康损害。

(错)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只能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发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进行分类。

(错)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内审人员应由项目组成员承担。

(错)6、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职业卫生专家和本单位有关工程技术、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评审。

(对)四、简答题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原则答:1.1.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1.2、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1.3、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应在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1.4、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

2、简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工作内容。

答:1.1 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收集和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调查分析、编制预评价方案并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1.2 实施阶段依据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

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并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及风险评估。

1.3 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进行专家评审。

试卷三计算题:某喷漆工位每天工作6h,经过职业卫生现场调研得知,工作中接触的苯、甲苯、二甲苯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对其操作位进行定点短时间检测,检测结果工人接触时间如表。

请分析判断该工位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

注:苯PC-TWA为6mg/m3、PC-STEL为10mg/m3;甲苯PC-TWA为50mg /m3、PC-STEL为100mg/m3;二甲苯PC-TWA为50mg/m3、PC-STEL为1 00mg/m3。

答案要点:苯的TWA=(4.5×2+5×2+5.5×2)/8=3.75mg/m3甲苯的TWA=(40×2+60×2+50×2)/8=37.5mg/m3二甲苯的TWA=(50×2+35×2+45×2)/8=32.5mg/m3三种有害物质的C-TWA均小于PC-TWA,并且C-STEL也满足要求。

但是三种有害物质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具有叠加作用。

C1/L1+C2/L2+C3/L3=3.75/6+37.5/50+32.5/50=2.025>1所以该工位不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

综合题:一供热锅炉使用的燃料是煤,人工上煤。

采用管道蒸汽供热,湿式捞渣机捞渣。

锅炉用水采用工业盐一体化软水设备进行软化。

锅炉烟气经湿式脱硫除尘(脱硫除尘使用生石灰)后由烟囱排入大气。

(1)识别该供热锅炉工作场所产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产生(或存在)的环节;(2)各工作场所应设置什么样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位置;(3)应设置的应急救援设施?答案要点:(1)该工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钙、高温、噪声。

人工上煤工位主要危害因素为:煤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噪声、高温;由于锅炉烟尘气经湿式捞渣机捞渣,所以除渣工位主要危害因素:噪声;脱硫除尘工位主要危害因素:氧化钙;工人巡检时: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2)警示标识因为存在一氧化碳(高毒物品),应设置红色警示线,警示线设在锅炉房外缘不少于30cm处。

并在锅炉房进口处标有“禁止入内”的禁止标识;应在锅炉房入口处和作业场所的显著位置,设置“当心中毒”或者“当心有毒气体”、“注意粉尘”、“噪声有害”、“注意高温”等警告标识,“佩戴防毒面具”、“戴护耳器”“穿防护服”、“注意通风”、“戴防尘口罩”、“戴防护手套”等指令标识和“紧急出口”、“救援电话”等提示标识。

在锅炉附近的醒目位置设置一氧化碳《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3)应急救援设施在锅炉的人工上煤工位附近安装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应配备救援用的空气呼吸器,配备应急通风设施;在脱硫除尘区配备冲淋洗眼器。

综合题:某生产厂甲苯检测结果如表,请对检测结果进行符合性判定,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场所现场管理措施。

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检测结果(mg/m3)苯、甲苯、二甲苯定点采样检测结果(mg/m3)答案要点:1、检测结果进行符合性判定(1)2个岗位甲苯的C-TWA均低于PC-TWA,符合国家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的要求。

(2)脱羧工作场所的甲苯C-STEL大于PC-STEL,不符合国家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的要求,水洗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的要求。

2、现场管理措施(1)设置毒物防护警示标识:“当心中毒”警告标识和“佩戴防毒面具”、“注意通风”指令标识(2)配置防毒口罩,进入脱羧工作场所必须佩带;(3)控制工作时间:虽然脱羧操作工接触甲苯为浓度13.9 mg/m3,符合职业接触限值(PC-TWA),但脱羧工作场所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为420.0 mg/m3,超过职业有接触限值(PC-STEL)。

因此进入脱羧工作场所的要求是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应超过4次,相继接触间隔的时间不应短于60min。

10试卷四一、填空题:1.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2. 脉冲噪声是指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的噪声。

3. 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中,高温车间的纵轴宜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

当受条件限制时,其夹角不得<45°。

4. 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之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相关主题